火锅的种类介绍

装修宝典012

火锅的种类介绍,第1张

火锅的种类介绍
导读: 火锅的种类介绍  火锅其特色为边煮边吃,或是锅本身具有保温效果,吃的时候食物仍热气腾腾,汤物合一。大家了解火锅吗火锅有多少种下面请随我一同来了解下吧。  火锅种类  在中国

火锅的种类介绍

 火锅其特色为边煮边吃,或是锅本身具有保温效果,吃的时候食物仍热气腾腾,汤物合一。大家了解火锅吗火锅有多少种下面请随我一同来了解下吧。

 火锅种类

 在中国,火锅在重庆和四川等地叫“火锅”,在广东称为“打边炉”,在宁夏称为“锅子”,在江浙一带称为“暖锅”,在北京一带则称为“涮锅”。我国的火锅花色纷呈,百锅千味。

 四川火锅

 四川火锅四川火锅的出现要稍微晚一些,大约在清代的道光年间,长江边上的船工们停船即生火做饭驱寒,炊具仅一瓦罐,罐中盛水(汤),加以各种蔬菜,再添加辣椒、花椒祛湿,船工们吃后,美不可言。

 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重庆火锅,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原料主要是牛毛肚、猪黄喉、鸭肠、牛血旺等。二十年代在重庆江北城发展壮大。

 老北京涮锅

 老北京涮肉老北京山羊肉火锅其实就是羊肉火锅。其吃法简单,但蘸肉片的调料讲究,有辣椒油、酱油、味精、醋、芝麻酱、花椒油、香菜、韭菜花、酱豆腐等10多种原料。如火旺汤沸、肉嫩片薄,再就着糖蒜,其味更妙。

 东北白肉火锅

 东北白肉火锅白肉火锅是一种标准的北方式火锅菜。这种火锅的高汤为海鲜汤,涮肉为煮成半熟的猪肉片,再加上细粉丝、酸菜,佐料以酱油、蒜泥为主。

 苏杭菊花火锅

 苏杭菊花火锅传说菊花火锅是慈禧太后首创的,不但味道鲜美,而且清香爽神,在火锅中加入鸡汤或肉汤之类的汤汁,煮沸后先将鸡片、肉片、鱼片等等生料投入,过1分钟左右投入菊花瓣,再煮片刻即可食用。

 浙江八生火锅

 浙江八生火锅八生火锅是以鸡胸脯、鸡肫、猪腰等主料为原料的浙江名菜。享用时,只需把“八生”和“四色蔬菜”入水汆熟,入口前再蘸上麻辣酱、虾油卤等佐料即可食用,此菜原料精细,制法别致,素荤搭配,营养丰富,风味绝佳。

 云南滇味火锅

 云南滇味火锅滇味火锅具有典型的云南风味,其特点是以新鲜蔬菜为主料,火锅中必定有火腿片,再配以薄片牛肉、猪肉、鸡肉、鱼肉和香菇、木耳、黄花菜等,使火锅色香味俱佳。吃时蘸辣椒粉、麻油等拌成的调料,鲜嫩香辣,回味无穷。

 湖南腊味火锅

 湖南腊味火锅湖南腊味火锅以腊鱼、腊鸡、腊兔为主料,以大森叶、姜片、粉丝等为辅料。其制法是将腊味制品过水后过油,用料酒煸炒,放红油煮15分钟即可食用,其味独特,醇香可口。

 广东海鲜火锅

 广东海鲜火锅广东人的海鲜火锅配料很讲究,火锅配以鱿鱼、海螺肉、鸡肉、牛肉、墨鱼、牛百叶、海参等生料,再加上蔬菜和佐料。吃时先将各种海鲜依次倒入没油的清汤里,煮熟后捞到各人碗中,然后再倒入鸡肉、牛肉等。吃完肉类,再倒入香菇、青菜等清口,鲜而不腻,味美无比。

 看了这么多火锅种类,想吃哪一种不妨亲手做着试试吧~

;

老北京的过年习俗现如今,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北京城许多老的传统与习俗都已经没人知道了。就拿春节来说,与老北京之前的春节习俗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北京的丰富年俗异常讲究,时至今日让让人怀念不已。

一,老北京春节习俗

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时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传统民间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又因“腊”与“猎”通假字,“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此风俗起源于秦汉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

曾经有一个顺口溜来专门描写京城的年俗:“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纽。”腊月初八开始,家家户户要制腊八粥,泡腊八蒜,这浓浓的年味就已经开始了。

到了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家家户户包饺子,还要专门买关东糖祭灶神。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君”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尊为“灶王奶奶”。灶神是中国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神明,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从这天开始,过年的脚步就临近了,京城的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扫房子、搞卫生、蒸馒头、置办各式各样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挂门神就这样一直忙活到除夕,全家一起迎接新春的到来。

京城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一家人聚在一起享受全年最丰盛、最齐全的一次晚餐。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酒席上一般都要有鸡(寓家有生计)、鱼(寓年年有余)、白菜(寓百财)、豆腐(寓富贵)、莲藕(寓好事连连)等以求吉利。旧时京城人家除夕子时和正月初一一大早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从初一到初五京城人则要串亲访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同时还有逛庙会、逛厂甸等娱乐活动。到了初五京城人俗称“破五”,是百姓“送穷”、商人“开市”的日子,一到这天过年的禁忌全消,而买卖铺子的掌柜的和伙计也要回到店里重新开业。初五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而买卖铺子也会摆上酒席由掌柜的请全体伙计吃饭,答谢大家一年来的辛苦。京城人家一直到正月十五吃完元宵、赏完花灯春节才算是过完。

二,谈谈我工作时在北京过年

去年春节长假,我和家人留京过年。少了返乡回城两头劳顿,多了时间喝茶聊天。不得不说,春节期间的朝阳公园格外热闹。从大年三十开始,朝阳公园实行免费开放,并延长了开放时间,人气很旺。人们戴着口罩,保持着距离,一路欢声笑语。公园里虽然没有大型庆祝活动,但节日气氛不减。

在外求学、工作,独立生活了许多年,不知不觉间对“年味”的感知已经越来越模糊。要买新衣服、要吃顿好吃的,随时都可以。要给父母寄礼物,和他们视频聊天,也都方便极了。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事情,是非要留待春节才能去做的。

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北京的点心

如今最出名的三样小吃,驴打滚儿、艾窝窝、豌豆黄儿是街头市井的好滋味。黄米面的驴打滚儿软糯香甜,表面上沾满了豆面儿;艾窝窝白白胖胖,圆滚滚的肚子里装着山楂白糖或者豆沙、枣泥;豌豆黄儿晶莹细腻,含在嘴里即刻化了。这三种小吃都是平民小吃,在旧时的北平,是邻近郊县村妇都会做的吃食。

对于老北京人来说,对北京点心的独特情愫。点心是打小过年的回忆,除了亲友之间相互馈赠,自家也时常买上几种爱吃的口味。除夕夜守着春晚倒计时,钟声敲响的一刻,在漫天的烟花和爆竹的喧嚣中跟家人互道新年好。大年初一早上起床,一屋子人穿着红毛衣,穿梭往来热闹非凡。而这时桌上已经摆好了茶,点心用小碟装着罗列开来。再调皮的孙儿此刻也变得乖巧,扶着爷奶入座,小辈们排成一溜儿拜年。

点心更是长大后,出了北京访友之一时间会想到的手信。如果拜访对象是四十岁往上的长辈,或者有小孩的家庭,那没有什么礼物要比点心更熨帖了。有些北京孩子在外地读书,每年寒假结束总要背一大盒点心回学校,在好几个宿舍间串来串去,呼朋引伴分点心,嘴角上还挂着一点自来红的混糖渣。

可以想见,北京点心对于这座城市来说,不只代表着旧日的礼制,习惯的味道。更重要的是,每一份点心,从厨房到食客手上都经历了遥远路途,最终才被郑重地吃掉,点心在情谊和祝福中达成了圆满。

  火锅的历史

  关于火锅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三国时期或隋炀帝时代, 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 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我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重庆火锅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中有记录。可见其历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

  《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食就逐渐多起来了。最初流行于我国寒冷的北方地区,人们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后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到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到了清朝统治的年代,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时代,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时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称火锅为“司盖阿盖”又称“锄烧”。如今火锅还传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解放后出土的东汉文物“镬斗”,即为火锅。唐朝白居易的《问列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到宋朝,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至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更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我国的火锅花色纷呈,百锅千味。著名的如广东的海鲜火锅,食而不腻,味美无穷;苏杭一带的菊花火锅,清香爽神,风味独特;云南的滇味火锅,鲜嫩香辣,饶有风味;湘西的狗肉火锅,享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之美誉;重庆的毛肚火锅,麻辣醇香,名扬天下;北京的羊肉涮锅风味别致,吊人胃口。此外,杭州的“三鲜火锅”、湖北的“野味火锅”、东北的“白肉火锅”、香港的“牛肉火锅”、上海的“什锦火锅”等,也风味别具,诱人馋涎,堪称为寒冬里的“席上春风”,为食客们所津津乐道。

  火锅不仅是美食,而且蕴含着不少饮食文化的内涵,为人们品尝时倍添雅趣。如东北人招待贵客时,火锅里的菜摆法颇有规矩:前飞后走,左鱼右虾,四周轻撒菜花。即飞禽类肉放在火锅对炉口的前方,走兽类肉放于火锅后边,左边是鱼类,右边是虾类,各种菜丝稍许放一些。若对待不速之客,则把两个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锅前边,后边是走兽类肉,示意你离去。台湾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这天吃火锅,火锅用料有七样菜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葱、芫荽、韭菜、鱼、肉,这分别寓意:“勤快、会算、聪明、人缘好、长久幸福、有余、富足。”

  火锅虽味美,但在吃火锅时要注意卫生,讲究科学,一要注意选料新鲜,以免发生食物中毒。二要掌握好火候,食物若在锅里烧的时间过长,会导致营养成分受破坏,并失去鲜味;若不等火候烧开就吃,又易引起消化道疾病。此外,应注意不要滚烫吃,否则易烫伤口腔和食道的粘膜。

  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那可说是非常大的锅子,无论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当时,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类为主,通通都丢入鼎内,然后在底部生火,让食物煮熟,成为一大锅的食物,当时叫做“羹”,这就是最早的火锅了。不过仔细一想,当时并没有所谓的盐,也没有调味料,更没有沾酱,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会好吃吗?加上鼎太大,不能移动,只能固定陈列在一定的地方,不方便随时享用。于是,聪明的老祖宗,到西周时代,不但发明了铜与铁,且各种陶器品也改良 *** 成较为小型的器皿,适合一般人使用。铜与铁的产生,不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时也与近代的锅子非常相近,铜制的锅子与陶制的砂锅,到现在还是最实用、最普遍的火锅器皿,而大的鼎最后则延伸为权力的象征了。

  三国五熟釜 鸳鸯锅始祖

  火锅的发展亦如同餐饮史的发展是渐进式的,完全是依据当时的器皿、社会的需求与原物料的发现引进,而加以变化的。就像“花椒”在没传进中国前,怎会有麻辣锅?“辣椒”在未进入中国时,又怎么会有辣的调味出现呢?三国时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和现今的“鸳鸯锅”,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铜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现今的火锅。演变至唐朝,火锅又称为“暖锅”。

  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 拨霞供是南宋火锅之美名

  在整个火锅历史的演变上,描写火锅最为传神的是南宋时代,在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里所说的涮兔肉片。在当时,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止止师,止止师住在武夷山九曲中之第六曲仙掌峰,当林洪快到山峰时,下起大雪,一只野兔飞奔于山岩中,因刚下雪岩石很滑,滚下石来,被林洪抓到,林洪想烤来吃,而问止止师会不会烧兔肉,止止师回答他说,我在山中吃兔子是这样的,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著着片在汤中涮熟,沾着调味料吃。利用这样涮熟之吃法,林洪吃了觉得如此的吃法甚为鲜美,且能在大雪纷飞之寒冬中,与三五好友围聚一堂谈笑风生,随性取食,非常愉快,因而为这样一种吃法取了个“拨霞供”的美名,取当时“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的美丽光景。随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各种肉类或蔬食,皆可如此涮食。

  器皿变化少白铁锅普遍

  从元、明、清到现今,火锅器皿上的变化并不大,新的容器除了锅宝采用耐高温透明玻璃,煮的时候可见食物的翻腾,吃的时候较不会有漏网之鱼外,铜锅、铁锅、砂锅等锅具,只是在 *** 上更为精致,多已使用几千年以上,而现用的最普遍的也最广泛的锅具为“不锈钢锅”,也就是俗称的“白铁锅”。

  燃料变化一日千里 调味秘方独门保密

  虽然火锅器皿的变化不大,但是在燃料使用的进步却是一日千里,从柴火到木炭,从电炉、酒精到瓦斯、电磁炉,以木炭的使用历史最久,也最有风味,但也是最污染空气的一种方式。电磁炉虽然最干净也最方便,但风味较差,瓦斯更好控制火候的大小,方便、好用,不过却也较危险。相对于燃料上的多变化,在调味沾料的演变却趋于保守、保密。涮羊肉的沾料千年不变,汕头沙头酱以独门配方为傲,其他豆腐乳、豆瓣酱也都是以老牌子为号召。另外,一些基本搭配的沾料还有酱油、葱、蒜、蛋、麻油、辣椒等等,样式不少,如何同中求异,都赖各家的独门调配。

  三大火锅类别 吃法原始自然

  一般而言,火锅基本上只有三大类别,之一种汤为淡味,而以涮生片为主,沾料占重要角色,涮羊肉及广式打边炉更具代表,第二种是锅内的料已熟,如砂锅鱼头、羊肉炉等,炉火只是做为保温作用,并用来烫青菜。第三种是锅内的料全都熟透了,连青菜也无需再穿烫,炉火完全是用来保温的,和大锅菜无二样,如佛跳墙、复兴锅等大锅菜的方式。又是火锅上市的季节,约三五好友或一家团聚,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少吃些肉,多备些蔬菜、鱼类,沾料不要调的太咸,一不小心盐份就过量了,对心脏不好。吃火锅是最原始的做法,想吃什么就放什么,多自在,也最能保鲜,没有油腻,为现代的健康吃法,怎么样,来一锅吧

  火锅面面观

  我国的火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动,可以算是火锅初级形式。北京延庆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小铜鼎,高不超过20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中铸有一个隔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有一个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镂空作通风的烟孔。有的鼎腹较浅,鼎中间夹一炭盘,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构造分为三部分:主体为炭炉;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积一般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可以推断这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唐宋时,火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多备火锅。在五代时,就出现过五格火锅,就是将火锅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时的火锅又称暖锅,一种是铜制的,一种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食用。到了清代,各种涮肉火锅已成为宫廷冬令佳肴。嘉庆皇帝登基时,在盛大的宫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陆并陈外,特地用了1650只火锅宴请嘉宾,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火锅种类

  按燃料区分;按火锅结构区分;按原料区分;按口味区分

  有几种汤低,鸳鸯火锅,半辣半鲜。和全辣和全鲜。

  此外,还有按锅体 *** 材料分为铜火锅、不锈钢火锅、陶瓷火锅的,以及一些较独特的火锅。山东王可仲发明出一种火锅餐桌,中间由1大8小9只火锅座组成,每只火锅座又由电热盘、火锅汤盆、金属菜盘、锅盖等搭配而成。当需要品尝火锅筵席时,该桌既能作为专门的各客火锅使用,也可以在中间摆放与火锅相配的各式菜点。如果盖上9个圆孔盖,即成为普通餐桌,并有保温菜肴的功能,只要将火锅汤盆内放上水,将菜肴放置在其上面,然后打开电热盘开关,就能使菜肴保持热乎乎状态,使菜肴口味鲜美。

  国外也有许多国家食用火锅,特介绍几例如下:

  日本锄烧火锅:主料有牛肉片、虾仁、鸡片、鱼片、猪瘦肉片、猪腰片等,配料有粉丝、 *** 、京菜、洋葱等。吃法通常是将平底锅烧热,待油烧热后倒入京菜、洋葱片拌炒至八成熟,然后把自己喜爱的各式主料放入锅中,边煎边吃。吃至一半,再加入鲜汤与调料煮沸,在鲜汤内涮主料食之。

  朝鲜酸菜白膘肉火锅:用炭火加热,高汤为海鲜汤,其酸菜较为著名,白膘肉即五花肉,再配血肠、蛤蜊等,吃法较原始,但很解馋。

  韩国石头火锅:锅底是辣椒油、辣椒粉,上面满盖肉片和肥鸡块,辛辣无比。

  印尼咖喱火锅:作料是印尼本土产的咖喱、番叶、椰子粉及香料等,涮以鱼头、大虾、鸡肉、牛肉,锅底还以米粉浸汁,有尽吸原汁之雅趣。

  瑞士奶酪火锅:将奶酪放在锅里,煮成液体状,再加入白酒和果酒,吃时用长叉将法式面包放进锅中的奶酪液里,待奶酪渗进面包后即食。

  火锅用料

  这里说的用料,主要是指火锅主料、汤料、蘸料味碟,至于加热原料及一些小餐具、用具,这里不再赘述。

  重庆火锅的酱汁一般都是一碗麻油,一说是为了降温,另一说是为了保温。

  火锅主料即成锅中涮煮的原料,其适用范围极其广泛,天上飞的、地上长(跑)的、水中游(爬)的,无所不包。按原料的性质可分为海鲜原料、河鲜原料、家禽原料、家畜原料、蔬果原料、原料制品等,凡是能用来 *** 菜肴的原料几乎都能作火锅主料。

  火锅汤料即锅中的底汤,用得最多的是红汤汁,其次是白汤汁(包括酸菜汤)。红汤汁即辣味汤汁,用浓汤与辣椒、豆瓣、豆豉、醪糟汁、冰糖、精盐、黄酒、多种香料等熬制而成。白汤汁即用老母鸡、肥鸭、猪骨头、火腿肘子、猪瘦肉、葱、姜、酒等熬制的汤汁,一般与红汤汁配合使用,很少单独使用,即使用也常要蘸些调味料食用。

  蘸料味碟是涮制火锅不可缺少的部分,常见的有麻油味碟、蒜泥味碟、椒油味碟、红油味碟、辣酱味碟、川琦蘸料碟、酱汁味碟、韭菜花味碟等。在火锅中涮烫的主料刚出锅时温度较高,若将刚从锅中捞出的主料在味碟中蘸一下,能使滚烫的原料降低温度,便不会烫伤口腔。

  火锅地名

  火锅在广东称为“打边炉”,在宁夏称为“锅子”,在江浙一带称为“暖锅”,在四川叫“火锅”。

  火锅的来历

  最早的火锅是用鼎煮的。

  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那可说是非常大的锅子,无论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当时,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类为主,通通都丢入鼎内,然后在底部生火,让食物煮熟,成为一大锅的食物,当时叫做“羹”,这就是最早的火锅了。到西周时代,不但发明了铜与铁,且各种陶器品也改良 *** 成较为小型的器皿,适合一般人使用。铜与铁的产生,不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时也与近代的锅子非常相近,铜制的锅子与陶制的沙锅,到现在还是最实用、最普遍的火锅器皿,而大的鼎最后则延伸为权力的象征了。

  火锅的发展亦如同餐饮史的发展是渐进式的,完全是依据当时的器皿、社会的需求与原物料的发现引进,而加以变化的。三国时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和现今的“鸳鸯锅”,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铜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现今的火锅。演变至唐朝,火锅又称为“暖锅”。

  拨霞供是南宋火锅之美名。

  在整个火锅历史的演变上,描写火锅最为传神的是南宋时代,在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里所说的涮兔肉片。在当时,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止止师,快到山峰时,下起大雪,一只飞奔的野兔滚下石来,被林洪抓到,林洪想烤来吃,问止止师会不会烧兔肉,止止师回答他说:“我在山中吃兔子是这样的,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着片在汤中涮熟,蘸着调味料吃。

  利用这样涮熟之吃法,林洪吃了觉得如此的吃法甚为鲜美,且能在大雪纷飞之寒冬中,与三五好友围聚一堂谈笑风生,随性取食,非常愉快,因而为这样一种吃法取了个“拨霞供”的美名,取当时“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的美丽光景。随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各种肉类或蔬食,皆可如此涮食。

  火锅的起源

  时值冬令话火锅

  曹祈东

  火锅的起源,迄今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起源于东汉,即为东汉的出土文物“斗”。另一说认为,它起源于南北朝。

  我国的火锅,历史悠久。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动,可以算是火锅初级形式。北京延庆县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小铜鼎,高不超过20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中铸有一个隔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有一个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镂空作通风的烟孔。有的鼎腹较浅,鼎中间夹一炭盘,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大概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

  在唐朝的时候,火锅系用陶瓷烧成,又叫“暖锅”。火锅也有简易的。相传清朝康熙皇帝到吉林一带微服私访,一农户请他吃饭,只放一个炭火盆,盆上放一个铜勺,勺内有肉、蘑菇与白菜。康熙吃得很香,便问菜名,主人随口答道:“炭火锅。”

  涮肉、鸡、鸭、鱼等食品,需用火锅。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吃涮肉者,据说是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林洪在福建武夷山和临安府,均吃过涮兔肉,他命名为 “拨霞供”。据《考吃》记载,火锅有“生火锅”与“野意火锅”。《清稗类钞》记载:“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入,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锅’。”

  今日北方之涮羊肉,原名实为“野意火锅”,是随清兵入关而传入中原的。据旧《奉天通志》记载,野意火锅的食法是:火锅“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为火筒着炭,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据说清朝乾隆皇帝最喜食“野意火锅”。乾隆六下江南时,所到之处,人们都为他准备火锅。乾隆六十一年,乾隆皇帝在宁寿宫举办千人宴,共摆800桌,5000人入席,每桌设两个火锅,共用了1600个火锅,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时至今日,由于地域各异和所涮食品的不同,在我国已形成了许多特色火锅,其中著名的有“一品火锅”、“什锦火锅”、“白肉火锅”、“菊花火锅”、“毛肚火锅”等。

  “一品火锅”以北京的天福楼、普云楼等老字号最为著名。“白肉火锅”即氽白肉,以猪里脊肉和后臀尖为主。四川“毛肚火锅”主要是吃牛肚及内脏。重庆的正宗“毛肚”,料都带血,其风味讲究麻辣。江浙的“菊花火锅”,传说是慈禧太后首创的。不但味道鲜美,而且清香爽神,风味独特。“菊花火锅”不用炭而用酒精。铜锅内先以鸡鸭为汤,原料是鱼片、鸡片、玉兰片、里脊片、粉丝等。入料后,撒以鲜白菊花瓣,清香四溢,汤味之鲜美超过涮羊肉。湘西的“狗肉火锅”,也是湘菜中一大名菜。狗肉火锅食之满口生香,且有健脾开胃、祛寒增热之功效。广东的“海鲜火锅”,也是久负盛名,别有风味。广东人称火锅为“打边炉”,所用的筷子也特别长,几乎比普通的筷子长一倍,一般吃一顿要花费两三个小时。

  此外,还有湖南的鱼元火锅、四生片火锅,云南的滇味火锅,上海的什锦火锅,杭州的三鲜火锅,湖北的野味火锅等,也都是闻名遐迩,风味别具,鲜香诱人。

  火锅的趣闻与讲究

  古代一些帝王与火锅有一定情结,元世祖忽必烈喜欢吃火锅,有一年冬天,部队突然要开拔,而他饥肠辘辘,定要吃羊肉,聪明的厨师情急之中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开水锅中烫之,并加调料、葱花等物,忽必烈食后赞不绝口。后来,他做了皇帝仍不忘此菜,并赐名为“涮羊肉”。相传,明代文学家杨慎小时候随其父杨迁和,赴弘治皇帝在御花园设的酒宴。宴上有涮羊肉的火锅,火里烧着木炭,弘治皇帝借此得一上联,上联云:“炭黑火红灰似雪”,要众臣嘱对,大臣们顿时个个面面相觑。此时,年少的杨慎悄悄地对父亲吟出下联:“谷黄米白饭如霜”。其父遂把儿子的对句念给皇上听,皇上龙颜大悦,当即赏御酒一杯。清代乾隆皇帝也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余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为历史上更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现代一些文化名流对火锅也情有独钟,名人胡适对故乡徽州火锅钟爱有加,在家宴请客人吃饭时,大多由其夫人精心烹制徽州火锅以招待客人。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在一篇题为《胡适先生二三事》的回忆短文中,就描写了徽州火锅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胡适对徽州火锅的偏爱之情。**名导演谢添早年在重庆时,喜食重庆火锅,堪称是一个爱吃火锅的“老饕”。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烹饪技艺的发展,火锅品种也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依燃料而分,有木炭火锅、煤气火锅、电火锅、酒精火锅等;就质地而论,有锡制火锅、铝制火锅、不锈钢火锅、搪瓷火锅等;按结构来说,有连体式火锅、分体式火锅、鸳鸯式火锅等;按烹饪风格来说,有汤卤火锅、清炖火锅、水煮火锅等。品种繁呈的火锅,为餐桌平添几分热闹的气氛。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的火锅花色纷呈,千锅百味,著名的如广东的海鲜火锅,涮的是海鲜之类,配料十分讲究,最讲究味道鲜美和吃的情趣,食而不腻,味美无穷;苏杭一带的菊花火锅,火锅汤汁为鸡汤或肉汤,并辅以肉、鱼、鸡等薄生片与菊花一起涮着吃,清香爽神,风味独特;云南的滇味火锅,特点是火锅中一定要放云腿,食时配以香菇、鱼肉等生料,鲜嫩香辣,饶有风味;重庆的毛肚火锅,具有原料多样、卤汤浓鲜、麻辣醇香之特点。此外,北京的羊肉火锅、浙江的八生火锅、杭州的“三鲜火锅”、湖北的“野味火锅”、东北的“白肉火锅”、香港的“牛肉火锅”、上海的“什锦火锅”等,也风味别具。

  火锅不仅是美食,而且蕴含着饮食文化的内涵,为人们品尝倍添雅趣。吃火锅时,男女老少、亲朋好友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把臂共话,举箸大啖,温情荡漾,洋溢着热烈融洽的气氛,适合了大团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在东北,人们招待客人时,火锅里的菜摆放颇有规矩:前飞后走,左鱼右虾,四周轻撒菜花,即飞禽类肉放在火锅对炉口的前方,走兽类肉放于火锅后边,左边是鱼类,右边是虾类,各种菜丝稍许放一些,宛若“众星捧月”以示尊敬。若对待不速之客,则把两个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锅前边,后边是走兽类肉,示意你离去。台湾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这天吃火锅,火锅用料有七样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葱、芜菜、韭菜、鱼、肉,这分别寓意:“勤快、会算、聪明、人缘好、长久幸福、有余、富足”。

  火锅虽味美,但在吃火锅时要注意卫生,讲究科学。一要注意选料新鲜,以免发生食物中毒。二要掌握好火候,食物若在锅里烧的时间过长,会导致营养成分损坏,并失去鲜味;若不等火候烧开就吃,又易引起消化道疾病。此外,应注意不要滚汤吃,否则易烫伤口腔和食道的黏膜。

  火锅的历史

  关于火锅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三国时期或隋炀帝时代, 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 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我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重庆火锅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中有记录。可见其历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

  《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食就逐渐多起来了。最初流行于我国寒冷的北方地区,人们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后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到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到了清朝统治的年代,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时代,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时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称火锅为“司盖阿盖”又称“锄烧”。如今火锅还传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解放后出土的东汉文物“镬斗”,即为火锅。唐朝白居易的《问列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到宋朝,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至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更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我国的火锅花色纷呈,百锅千味。著名的如广东的海鲜火锅,食而不腻,味美无穷;苏杭一带的菊花火锅,清香爽神,风味独特;云南的滇味火锅,鲜嫩香辣,饶有风味;湘西的狗肉火锅,享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之美誉;重庆的毛肚火锅,麻辣醇香,名扬天下;北京的羊肉涮锅风味别致,吊人胃口。此外,杭州的“三鲜火锅”、湖北的“野味火锅”、东北的“白肉火锅”、香港的“牛肉火锅”、上海的“什锦火锅”等,也风味别具,诱人馋涎,堪称为寒冬里的“席上春风”,为食客们所津津乐道。

  火锅不仅是美食,而且蕴含着不少饮食文化的内涵,为人们品尝时倍添雅趣。如东北人招待贵客时,火锅里的菜摆法颇有规矩:前飞后走,左鱼右虾,四周轻撒菜花。即飞禽类肉放在火锅对炉口的前方,走兽类肉放于火锅后边,左边是鱼类,右边是虾类,各种菜丝稍许放一些。若对待不速之客,则把两个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锅前边,后边是走兽类肉,示意你离去。台湾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这天吃火锅,火锅用料有七样菜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葱、芫荽、韭菜、鱼、肉,这分别寓意:“勤快、会算、聪明、人缘好、长久幸福、有余、富足。”

  火锅虽味美,但在吃火锅时要注意卫生,讲究科学,一要注意选料新鲜,以免发生食物中毒。二要掌握好火候,食物若在锅里烧的时间过长,会导致营养成分受破坏,并失去鲜味;若不等火候烧开就吃,又易引起消化道疾病。此外,应注意不要滚烫吃,否则易烫伤口腔和食道的粘膜。

  火锅面面观

  我国的火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动,可以算是火锅初级形式。北京延庆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小铜鼎,高不超过20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中铸有一个隔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有一个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镂空作通风的烟孔。有的鼎腹较浅,鼎中间夹一炭盘,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构造分为三部分:主体为炭炉;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积一般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可以推断这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唐宋时,火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多备火锅。在五代时,就出现过五格火锅,就是将火锅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时的火锅又称暖锅,一种是铜制的,一种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食用。到了清代,各种涮肉火锅已成为宫廷冬令佳肴。嘉庆皇帝登基时,在盛大的宫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陆并陈外,特地用了1650只火锅宴请嘉宾,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火锅种类

  按燃料区分;按火锅结构区分;按原料区分;按口味区分

  此外,还有按锅体 *** 材料分为铜火锅、不锈钢火锅、陶瓷火锅的,以及一些较独特的火锅。山东王可仲发明出一种火锅餐桌,中间由1大8小9只火锅座组成,每只火锅座又由电热盘、火锅汤盆、金属菜盘、锅盖等搭配而成。当需要品尝火锅筵席时,该桌既能作为专门的各客火锅使用,也可以在中间摆放与火锅相配的各式菜点。如果盖上9个圆孔盖,即成为普通餐桌,并有保温菜肴的功能,只要将火锅汤盆内放上水,将菜肴放置在其上面,然后打开电热盘开关,就能使菜肴保持热乎乎状态,使菜肴口味鲜美。

  国外也有许多国家食用火锅,特介绍几例如下:

  日本锄烧火锅:主料有牛肉片、虾仁、鸡片、鱼片、猪瘦肉片、猪腰片等,配料有粉丝、 *** 、京菜、洋葱等。吃法通常是将平底锅烧热,待油烧热后倒入京菜、洋葱片拌炒至八成熟,然后把自己喜爱的各式主料放入锅中,边煎边吃。吃至一半,再加入鲜汤与调料煮沸,在鲜汤内涮主料食之。

  朝鲜酸菜白膘肉火锅:用炭火加热,高汤为海鲜汤,其酸菜较为著名,白膘肉即五花肉,再配血肠、蛤蜊等,吃法较原始,但很解馋。

  韩国石头火锅:锅底是辣椒油、辣椒粉,上面满盖肉片和肥鸡块,辛辣无比。

  印尼咖喱火锅:作料是印尼本土产的咖喱、番叶、椰子粉及香料等,涮以鱼头、大虾、鸡肉、牛肉,锅底还以米粉浸汁,有尽吸原汁之雅趣。

  瑞士奶酪火锅:将奶酪放在锅里,煮成液体状,再加入白酒和果酒,吃时用长叉将法式面包放进锅中的奶酪液里,待奶酪渗进面包后即食。

  火锅用料

  这里说的用料,主要是指火锅主料、汤料、蘸料味碟,至于加热原料及一些小餐具、用具,这里不再赘述。

  火锅主料即成锅中涮煮的原料,其适用范围极其广泛,天上飞的、地上长(跑)的、水中游(爬)的,无所不包。按原料的性质可分为海鲜原料、河鲜原料、家禽原料、家畜原料、蔬果原料、原料制品等,凡是能用来 *** 菜肴的原料几乎都能作火锅主料。

  火锅汤料即锅中的底汤,用得最多的是红汤汁,其次是白汤汁(包括酸菜汤)。红汤汁即辣味汤汁,用浓汤与辣椒、豆瓣、豆豉、醪糟汁、冰糖、精盐、黄酒、多种香料等熬制而成。白汤汁即用老母鸡、肥鸭、猪骨头、火腿肘子、猪瘦肉、葱、姜、酒等熬制的汤汁,一般与红汤汁配合使用,很少单独使用,即使用也常要蘸些调味料食用。

  蘸料味碟是涮制火锅不可缺少的部分,常见的有麻油味碟、蒜泥味碟、椒油味碟、红油味碟、辣酱味碟、川琦蘸料碟、酱汁味碟、韭菜花味碟等。在火锅中涮烫的主料刚出锅时温度较高,若将刚从锅中捞出的主料在味碟中蘸一下,能使滚烫的原料降低温度,便不会烫伤口腔。

  火锅地名

  火锅在广东称为“打边炉”,在宁夏称为“锅子”,在江浙一带称为“暖锅”,在四川叫“火锅”。

  火锅的来历

  最早的火锅是用鼎煮的。

  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那可说是非常大的锅子,无论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当时,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类为主,通通都丢入鼎内,然后在底部生火,让食物煮熟,成为一大锅的食物,当时叫做“羹”,这就是最早的火锅了。到西周时代,不但发明了铜与铁,且各种陶器品也改良 *** 成较为小型的器皿,适合一般人使用。铜与铁的产生,不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时也与近代的锅子非常相近,铜制的锅子与陶制的沙锅,到现在还是最实用、最普遍的火锅器皿,而大的鼎最后则延伸为权力的象征了。

  火锅的发展亦如同餐饮史的发展是渐进式的,完全是依据当时的器皿、社会的需求与原物料的发现引进,而加以变化的。三国时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和现今的“鸳鸯锅”,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铜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现今的火锅。演变至唐朝,火锅又称为“暖锅”。

  拨霞供是南宋火锅之美名。

  在整个火锅历史的演变上,描写火锅最为传神的是南宋时代,在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里所说的涮兔肉片。在当时,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止止师,快到山峰时,下起大雪,一只飞奔的野兔滚下石来,被林洪抓到,林洪想烤来吃,问止止师会不会烧兔肉,止止师回答他说:“我在山中吃兔子是这样的,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着片在汤中涮熟,蘸着调味料吃。

  利用这样涮熟之吃法,林洪吃了觉得如此的吃法甚为鲜美,且能在大雪纷飞之寒冬中,与三五好友围聚一堂谈笑风生,随性取食,非常愉快,因而为这样一种吃法取了个“拨霞供”的美名,取当时“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的美丽光景。随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各种肉类或蔬食,皆可如此涮食。

  火锅的起源

  时值冬令话火锅

  曹祈东

  火锅的起源,迄今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起源于东汉,即为东汉的出土文物“斗”。另一说认为,它起源于南北朝。

  我国的火锅,历史悠久。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动,可以算是火锅初级形式。北京延庆县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小铜鼎,高不超过20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中铸有一个隔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有一个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镂空作通风的烟孔。有的鼎腹较浅,鼎中间夹一炭盘,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大概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

  在唐朝的时候,火锅系用陶瓷烧成,又叫“暖锅”。火锅也有简易的。相传清朝康熙皇帝到吉林一带微服私访,一农户请他吃饭,只放一个炭火盆,盆上放一个铜勺,勺内有肉、蘑菇与白菜。康熙吃得很香,便问菜名,主人随口答道:“炭火锅。”

  涮肉、鸡、鸭、鱼等食品,需用火锅。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吃涮肉者,据说是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林洪在福建武夷山和临安府,均吃过涮兔肉,他命名为“拨霞供”。据《考吃》记载,火锅有“生火锅”与“野意火锅”。《清稗类钞》记载:“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入,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锅’。”

  今日北方之涮羊肉,原名实为“野意火锅”,是随清兵入关而传入中原的。据旧《奉天通志》记载,野意火锅的食法是:火锅“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为火筒着炭,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据说清朝乾隆皇帝最喜食“野意火锅”。乾隆六下江南时,所到之处,人们都为他准备火锅。乾隆六十一年,乾隆皇帝在宁寿宫举办千人宴,共摆800桌,5000人入席,每桌设两个火锅,共用了1600个火锅,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时至今日,由于地域各异和所涮食品的不同,在我国已形成了许多特色火锅,其中著名的有“一品火锅”、“什锦火锅”、“白肉火锅”、“菊花火锅”、“毛肚火锅”等。

  “一品火锅”以北京的天福楼、普云楼等老字号最为著名。“白肉火锅”即氽白肉,以猪里脊肉和后臀尖为主。四川“毛肚火锅”主要是吃牛肚及内脏。重庆的正宗“毛肚”,料都带血,其风味讲究麻辣。江浙的“菊花火锅”,传说是慈禧太后首创的。不但味道鲜美,而且清香爽神,风味独特。“菊花火锅”不用炭而用酒精。铜锅内先以鸡鸭为汤,原料是鱼片、鸡片、玉兰片、里脊片、粉丝等。入料后,撒以鲜白菊花瓣,清香四溢,汤味之鲜美超过涮羊肉。湘西的“狗肉火锅”,也是湘菜中一大名菜。狗肉火锅食之满口生香,且有健脾开胃、祛寒增热之功效。广东的“海鲜火锅”,也是久负盛名,别有风味。广东人称火锅为“打边炉”,所用的筷子也特别长,几乎比普通的筷子长一倍,一般吃一顿要花费两三个小时。

  此外,还有湖南的鱼元火锅、四生片火锅,云南的滇味火锅,上海的什锦火锅,杭州的三鲜火锅,湖北的野味火锅等,也都是闻名遐迩,风味别具,鲜香诱人。

  火锅的趣闻与讲究

  古代一些帝王与火锅有一定情结,元世祖忽必烈喜欢吃火锅,有一年冬天,部队突然要开拔,而他饥肠辘辘,定要吃羊肉,聪明的厨师情急之中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开水锅中烫之,并加调料、葱花等物,忽必烈食后赞不绝口。后来,他做了皇帝仍不忘此菜,并赐名为“涮羊肉”。相传,明代文学家杨慎小时候随其父杨迁和,赴弘治皇帝在御花园设的酒宴。宴上有涮羊肉的火锅,火里烧着木炭,弘治皇帝借此得一上联,上联云:“炭黑火红灰似雪”,要众臣嘱对,大臣们顿时个个面面相觑。此时,年少的杨慎悄悄地对父亲吟出下联:“谷黄米白饭如霜”。其父遂把儿子的对句念给皇上听,皇上龙颜大悦,当即赏御酒一杯。清代乾隆皇帝也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余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为历史上更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现代一些文化名流对火锅也情有独钟,名人胡适对故乡徽州火锅钟爱有加,在家宴请客人吃饭时,大多由其夫人精心烹制徽州火锅以招待客人。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在一篇题为《胡适先生二三事》的回忆短文中,就描写了徽州火锅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胡适对徽州火锅的偏爱之情。**名导演谢添早年在重庆时,喜食重庆火锅,堪称是一个爱吃火锅的“老饕”。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烹饪技艺的发展,火锅品种也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依燃料而分,有木炭火锅、煤气火锅、电火锅、酒精火锅等;就质地而论,有锡制火锅、铝制火锅、不锈钢火锅、搪瓷火锅等;按结构来说,有连体式火锅、分体式火锅、鸳鸯式火锅等;按烹饪风格来说,有汤卤火锅、清炖火锅、水煮火锅等。品种繁呈的火锅,为餐桌平添几分热闹的气氛。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的火锅花色纷呈,千锅百味,著名的如广东的海鲜火锅,涮的是海鲜之类,配料十分讲究,最讲究味道鲜美和吃的情趣,食而不腻,味美无穷;苏杭一带的菊花火锅,火锅汤汁为鸡汤或肉汤,并辅以肉、鱼、鸡等薄生片与菊花一起涮着吃,清香爽神,风味独特;云南的滇味火锅,特点是火锅中一定要放云腿,食时配以香菇、鱼肉等生料,鲜嫩香辣,饶有风味;重庆的毛肚火锅,具有原料多样、卤汤浓鲜、麻辣醇香之特点。此外,北京的羊肉火锅、浙江的八生火锅、杭州的“三鲜火锅”、湖北的“野味火锅”、东北的“白肉火锅”、香港的“牛肉火锅”、上海的“什锦火锅”等,也风味别具。

  火锅不仅是美食,而且蕴含着饮食文化的内涵,为人们品尝倍添雅趣。吃火锅时,男女老少、亲朋好友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把臂共话,举箸大啖,温情荡漾,洋溢着热烈融洽的气氛,适合了大团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在东北,人们招待客人时,火锅里的菜摆放颇有规矩:前飞后走,左鱼右虾,四周轻撒菜花,即飞禽类肉放在火锅对炉口的前方,走兽类肉放于火锅后边,左边是鱼类,右边是虾类,各种菜丝稍许放一些,宛若“众星捧月”以示尊敬。若对待不速之客,则把两个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锅前边,后边是走兽类肉,示意你离去。台湾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这天吃火锅,火锅用料有七样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葱、芜菜、韭菜、鱼、肉,这分别寓意:“勤快、会算、聪明、人缘好、长久幸福、有余、富足”。

  火锅虽味美,但在吃火锅时要注意卫生,讲究科学。一要注意选料新鲜,以免发生食物中毒。二要掌握好火候,食物若在锅里烧的时间过长,会导致营养成分损坏,并失去鲜味;若不等火候烧开就吃,又易引起消化道疾病。此外,应注意不要滚汤吃,否则易烫伤口腔和食道的黏膜。

满族的饮食特点是什么 一个民族的饮食主要源自其所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

满族祖先生活在东北地区,渔猎生产比重很大,因此满族人的饮食文化中鱼类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交丰富。

东北地区寒冷不适于水果蔬菜的生长,因此满族饮食中甜食的种类不多,蔬菜则以淹制或泡制的种类较多,比如:酸菜、糖蒜、泡豇豆 等。

因为气候寒冷,满族人喜欢吃油炸食品,也喜欢饮用经过加热的烈性白酒,尤其是在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会饮酒。

东北地区出产黄米、糯米、高粱、豆类,因此满族人的主食里常将高粱米与大米混蒸,称为‘二米饭’。黄米与糯米大骸用来做糕点,比如:粘豆饱、宝塔糕、打糕(不同于朝鲜族打糕)、云豆卷、等。

满族有哪些饮食风俗 满族的饮食习俗,是随着满族历史年代、社会生产、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形成和发展的。满族先民们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除了“多畜猪,食其肉”外,捕鱼、狩猎、采集是他们的主要的生产方式,鱼类、兽肉及野生植物、菌类则是他们的食物来源。猪肉在满族的食物构成中,是和鱼、鹿肉等不相上下的肉食。

吃祭神肉是满族的一项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食俗。在民间,新年祭索罗杆(神杆)时,都要做血肠(即后来的白肉血肠);昏夜祭七星时的祭品,后来则演化成七星羊肉。在满族的祭祀中,多以猪为牺牲,称猪肉为“福肉”、“神肉”,祭祀后众人分食。

满族喜爱粘食,喜食蜂蜜,爱喝糊米茶等等习俗,也是他们在长期从事狩猎、采集、饲养、农种、养蜂等经济生产的影响下,并通过祭祀活动的祭品被习惯地认定下来。当然,形成这种食俗,还有地理、气候、生活环境的制约因素。

满族入关统一中国后,虽然其饮食习俗受汉族影响较大,但还是保持着传统的惯性。从民间的风味小吃、三套碗席到清朝宫廷御点、满汉全席,构成了满族饮食的庞大阵容,它不仅是满族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祖国烹饪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一、满族的几种风味小吃:

慈禧小窝头

当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太后逃难时,曾吃过玉米面窝头,感觉很好吃。回到北京后,一天,又想起吃窝头的事,就叫厨房做窝窝头。厨工用新鲜玉米面、豆面做成小窝头,并配上满族人爱吃的蜂蜜。于是小窝头就成了清朝宫廷点心。

豆面卷子

满族喜食粘食、甜食。豆面卷子,或称豆面饽饽,多在春季食用。做法是将粘米面入锅蒸熟,擀成薄片,再将炒熟的黄豆面均匀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盐,卷成长卷,切成一至二寸长,色泽金黄,粘而香。

苏子叶饽饽(粘耗子)

这也是满族人喜爱的粘食。夏季,将糯米浸泡后磨面,按成圆饼,内包小豆豆馅,外裹鲜苏子叶,蒸熟。去叶(或带叶)食用,味清香。

酸汤子

这是满族人夏季爱吃的一种食品。做法是将玉米泡开,磨成面,发酵后可 *** 。将发酵面挤进“汤筒”(或凿有小洞的猪哈拉巴骨),使之成面条状漏入沸腾水锅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夏季可加蜂蜜、芝麻做为甜食。甜中带酸,味美适口

萨其玛(又名糖缠)

用水和鸡蛋(或奶油)把白面和好,赶成薄片,切成细条,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与之搅拌,倒入事前铺好芝麻、青红丝、瓜子仁的木槽内,将其压平,取出切成方块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适口。清代关外三陵祭祀,也以其为供品,可见满族对其重视喜爱。现为全国各地、各民族人民普遍欢迎的糕点。

小肉饭

即满族传统主食扬子饭。用炒猪肉丁与高粱米焖制。再多放些水,就会做成鞋子粥。

龙虎斗

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饭。“斗”即“豆”谐音,大米、小米喻之龙、虎,故称“龙虎斗”。

秫米水饭

将秫米放水中煮熟,捞到冷水中浸凉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二、有典故的满族菜肴:

努尔哈赤黄金肉

相传努尔哈赤小时候,曾在明朝辽东总兵李成良手下当差。总兵府规矩是:每日膳桌必有八菜一汤。有一天大厨生病,七个使女各做一个菜后,再也想不出第八个菜了。努尔哈赤说第八个菜我包了,于是做了一个色、香、味俱佳的肉菜。日后,努尔哈赤做了老罕王,黄金肉便成了象征帝业成就的清宫名菜。

乾隆豆付波菜

乾隆四次下江南时,有一天,在乡村中走失迷路了。时值中午,肚子饿得咕咕叫。这时候,看见一位老太婆在做菜,红绿黄白的波菜豆付煞是好看。于是,叫人去要了一盘,乾隆立刻吃个精光。他连说,天下的菜肴,这是最上等的了。于是叫人问,是什么菜?老太婆笑着说:这是“金嵌玉印红嘴绿英哥”。于是,一道农家菜进了御膳房。

它似蜜(蜜汁羊肉)

这本是清>>

满族人的饮食习俗 满族的饮食习俗,是随着满族历史年代、社会生产、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形成和发展的。满族先民们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除了“多畜猪,食其肉”外,捕鱼、狩猎、采集是他们的主要的生产方式,鱼类、兽肉及野生植物、菌类则是他们的食物来源。猪肉在满族的食物构成中,是和鱼、鹿肉等不相上下的肉食。 吃祭神肉是满族的一项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食俗。在民间,新年祭索罗杆(神杆)时,都要做血肠(即后来的白肉血肠);昏夜祭七星时的祭品,后来则演化成七星羊肉。在满族的祭祀中,多以猪为牺牲,称猪肉为“福肉”、“神肉”,祭祀后众人分食。 满族喜爱粘食,喜食蜂蜜,爱喝糊米茶等等习俗,也是他们在长期从事狩猎、采集、饲养、农种、养蜂等经济生产的影响下,并通过祭祀活动的祭品被习惯地认定下来。当然,形成这种食俗,还有地理、气候、生活环境的制约因素。 满族入关统一中国后,虽然其饮食习俗受汉族影响较大,但还是保持着传统的惯性。从民间的风味小吃、三套碗席到清朝宫廷御点、满汉全席,构成了满族饮食的庞大阵容,它不仅是满族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祖国烹饪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一、满族的几种风味小吃: 慈禧小窝头 当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太后逃难时,曾吃过玉米面窝头,感觉很好吃。回到北京后,一天,又想起吃窝头的事,就叫厨房做窝窝头。厨工用新鲜玉米面、豆面做成小窝头,并配上满族人爱吃的蜂蜜。于是小窝头就成了清朝宫廷点心。 豆面卷子 满族喜食粘食、甜食。豆面卷子,或称豆面饽饽,多在春季食用。做法是将粘米面入锅蒸熟,擀成薄片,再将炒熟的黄豆面均匀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盐,卷成长卷,切成一至二寸长,色泽金黄,粘而香。 苏子叶饽饽(粘耗子) 这也是满族人喜爱的粘食。夏季,将糯米浸泡后磨面,按成圆饼,内包小豆豆馅,外裹鲜苏子叶,蒸熟。去叶(或带叶)食用,味清香。 酸汤子 这是满族人夏季爱吃的一种食品。做法是将玉米泡开,磨成面,发酵后可 *** 。将发酵面挤进“汤筒”(或凿有小洞的猪哈拉巴骨),使之成面条状漏入沸腾水锅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夏季可加蜂蜜、芝麻做为甜食。甜中带酸,味美适口 萨其玛(又名糖缠) 用水和鸡蛋(或奶油)把白面和好,赶成薄片,切成细条,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与之搅拌,倒入事前铺好芝麻、青红丝、瓜子仁的木槽内,将其压平,取出切成方块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适口。清代关外三陵祭祀,也以其为供品,可见满族对其重视喜爱。现为全国各地、各民族人民普遍欢迎的糕点。 小肉饭 即满族传统主食扬子饭。用炒猪肉丁与高粱米焖制。再多放些水,就会做成鞋子粥。 龙虎斗 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饭。“斗”即“豆”谐音,大米、小米喻之龙、虎,故称“龙虎斗”。 秫米水饭 将秫米放水中煮熟,捞到冷水中浸凉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二、有典故的满族菜肴: 努尔哈赤黄金肉 相传努尔哈赤小时候,曾在明朝辽东总兵李成良手下当差。总兵府规矩是:每日膳桌必有八菜一汤。有一天大厨生病,七个使女各做一个菜后,再也想不出第八个菜了。努尔哈赤说第八个菜我包了,于是做了一个色、香、味俱佳的肉菜。日后,努尔哈赤做了老罕王,黄金肉便成了象征帝业成就的清宫名菜。 乾隆豆付波菜 乾隆四次下江南时,有一天,在乡村中走失迷路了。时值中午,肚子饿得咕咕叫。这时候,看见一位老太婆在做菜,红绿黄白的波菜豆付煞是好看。于是,叫人去要了一盘,乾隆立刻吃个精光。他连说,天下的菜肴,这是最上等的了。于是叫人问,是什么菜?老太婆笑着说:这是“金嵌玉印红嘴绿英哥”。于是,一道农家菜进了御膳房。 它似蜜(蜜汁>>

满族与汉族饮食文化的对比 简单讲,汉族的主食来源多是农业,即米饭和面等。菜类中蔬菜也是农业生产出来的,肉食来自家庭饲养动物。而满族自称是金人后代(所以清朝前身叫后金),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的饮食文化中游牧的色彩就重得多,奶酪等奶制品和牛羊肉类居多。这是差异。

也有相同的地方,因为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具体形式是迁徙、通婚、贸易还有战争。比如茶叶的使用,一般认为茶叶是汉族的特产,但是少数民族因为气候原因以及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人体所需的植物营养得不到满足,所以他们对茶也十分喜爱,“奶茶”等等就喝得多了。

满族人的生活习惯、饮食、习俗 做酱《北盟会编》记载:金时女真人“以豆为酱”。 至今,农村中满族甚至长期生活在本县的汉族或其他一些民族家庭仍习惯于用黄豆制酱。其做法是,头年腊月,将黄豆上锅烀得熟烂。再放入缸中趁热捣碎,取出打好大小适中的酱块,搁置到来年四月,将酱块洗刷干净打碎,放入缸中, 加盐、添入清水,待发酵后食用。可味、淹渍咸菜,几乎 是一日三餐必备的食品。各种酸食酸汤子 其一,将玉米或高粱米浸泡发酵磨成水面, 用箩去皮等粗物,使汁液沉淀,俗称汤子面。做时将铁皮汤筒套入拇指,用力攥面,面从筒中挤出成条状甩在锅里煮熟 即可食用,俗称汤子。本溪、新宾等地吃法均类似,但岫岩等地满族在食用时,一般要加菜卤作料,俗称馇子。其二,每到秋末冬初,各户必淹渍酸菜(新宾、本溪、凤城、岫岩等地均如此, *** 相同)。就本溪而言,不但农村习惯攥汤子、渍酸菜,就是迁居城镇居住的皆如此。此外,还有几种酸食取自于山上,如酸浆、山里红、山葡萄、山梨等。《绝域纪略》记载宁古塔“有酸梨、大如栗,贮之木罂(ying) 之中,令之烂,斯啜焉。”布缩结,满语指酸菜。这是满族的主要素菜。满族生活在冬季寒冷的东北地区,一年有半年要靠窖藏的脱清蔬菜过日子。酸菜是秋天将新鲜的青菜在缸中发酵而成,味酸。炖,炒,生拌凉菜,做汤,做馅都行。猪肉炖酸菜是北方满族常吃的菜肴。农村逢年节人们爱吃白肉血肠酸菜。东北满族聚居的地方,家家的炕桌中央都有一圆形洞穴;正好能放下马勺,炕桌下放一火盆,就着马勺里的酸菜,寒冬腊月,全家可以吃上热乎乎的饭菜。火锅火锅 满族的传统饮食。通常以猪、羊肉为原料,东北农村满族喜欢用酸莱、蘑菇、粉丝、虾仁先放火锅内,再将切成薄片的猪肉、羊肉铺在酸菜上。放进火锅内煮开后,配上作料即可食用。除羊、猪肉外,狍子、鹿、野鸡、黄羊、飞龙的肉都可以做火锅子。火锅现已成为内地广大群众的冬季佳肴。窑藏蔬菜每到秋末冬初,农村家家户户房前或房后挖近二米深之穴。根据 大小,上面横放若干根园木,覆玉米或高粱秸子,再盖上土,此即为菜窑。窑内藏白菜、土豆、萝卜、大葱等鲜菜,可保存到来年四月。菜窑上有一口,仅容一人出入,取菜时登梯上下。其式样似满族先人冬居的地穴。从窑藏蔬菜以及春采山菜,秋采山货野果,冬猎野物等现今满族人的生活习惯同满族先人的穴居生活,有着自然而和谐的联系。

介绍几种满族的特色小吃 满族的几种风味小吃:

慈禧小窝头

当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太后逃难时,曾吃过玉米面窝头,感觉很好吃。回到北京后,一天,又想起吃窝头的事,就叫厨房做窝窝头。厨工用新鲜玉米面、豆面做成小窝头,并配上满族人爱吃的蜂蜜。于是小窝头就成了清朝宫廷点心。

豆面卷子

满族喜食粘食、甜食。豆面卷子,或称豆面饽饽,多在春季食用。做法是将粘米面入锅蒸熟,擀成薄片,再将炒熟的黄豆面均匀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盐,卷成长卷,切成一至二寸长,色泽金黄,粘而香。

苏子叶饽饽(粘耗子)

这也是满族人喜爱的粘食。夏季,将糯米浸泡后磨面,按成圆饼,内包小豆豆馅,外裹鲜苏子叶,蒸熟。去叶(或带叶)食用,味清香。

酸汤子

这是满族人夏季爱吃的一种食品。做法是将玉米泡开,磨成面,发酵后可 *** 。将发酵面挤进“汤筒”(或凿有小洞的猪哈拉巴骨),使之成面条状漏入沸腾水锅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夏季可加蜂蜜、芝麻做为甜食。甜中带酸,味美适口

萨其玛(又名糖缠)

用水和鸡蛋(或奶油)把白面和好,赶成薄片,切成细条,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与之搅拌,倒入事前铺好芝麻、青红丝、瓜子仁的木槽内,将其压平,取出切成方块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适口。清代关外三陵祭祀,也以其为供品,可见满族对其重视喜爱。现为全国各地、各民族人民普遍欢迎的糕点。

小肉饭

即满族传统主食扬子饭。用炒猪肉丁与高粱米焖制。再多放些水,就会做成鞋子粥。

龙虎斗

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饭。“斗”即“豆”谐音,大米、小米喻之龙、虎,故称“龙虎斗”。

秫米水饭

将秫米放水中煮熟,捞到冷水中浸凉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二、有典故的满族菜肴:

努尔哈赤黄金肉

相传努尔哈赤小时候,曾在明朝辽东总兵李成良手下当差。总兵府规矩是:每日膳桌必有八菜一汤。有一天大厨生病,七个使女各做一个菜后,再也想不出第八个菜了。努尔哈赤说第八个菜我包了,于是做了一个色、香、味俱佳的肉菜。日后,努尔哈赤做了老罕王,黄金肉便成了象征帝业成就的清宫名菜。

乾隆豆付波菜

乾隆四次下江南时,有一天,在乡村中走失迷路了。时值中午,肚子饿得咕咕叫。这时候,看见一位老太婆在做菜,红绿黄白的波菜豆付煞是好看。于是,叫人去要了一盘,乾隆立刻吃个精光。他连说,天下的菜肴,这是最上等的了。于是叫人问,是什么菜?老太婆笑着说:这是“金嵌玉印红嘴绿英哥”。于是,一道农家菜进了御膳房。

它似蜜(蜜汁羊肉)

这本是清宫廷的一道普通菜肴,只因一天慈禧吃的高兴,便问菜名,厨工为讨好,便说这是奴才新创造的,还不曾命名,请老佛爷赐名。慈禧很高兴,就顺口说,此菜甘甜如蜜,就叫“它似蜜”吧。

天下之一菜(萝卜汤)

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偶到一处青砖瓦房,只见门上横匾写着“天下之一家”。乾隆心想,好大的口气,想问个究竟。刚进之一道门,见到一位150岁的老人;进到第二道门,见到一位120岁的老人;进到第三道门,见到一位90岁的老人;进到第四道门,见到一位75岁的老人。奇怪的是,这些人都不是当家人,当家人是一位10岁的少年。乾隆问:何为天下之一家?小孩回答:我家五代同堂,代代高寿,可谓天下之一。乾隆点头称是。

乾隆回宫后,心血来潮,写了一道圣旨,还赐与一个小萝卜,叫天下之一家全家,人人吃到,人人吃饱。这一难题,吓得全家人张口结舌,只见小当家的跑过来说:这好办,来人把萝卜放到大缸里,捣烂,用温水搅拌,大家喝。黄衣使者回京交旨,乾隆十分佩服:“天下之一家”做天下之一菜,不愧是个好当家的。从此,红萝卜汤才上了酒宴。>>

满族代表性饮食是什么?? 哈什玛:满语谐音,意为田鸡。满族传统食俗。为秋季菜肴。烹制 *** 主要是煨、烤、制汤3类。煨哈什玛是将田鸡剖洗干净后,用热油炸一下即捞出,放入由油、葱、姜、酱油、盐 酒、鸡汤烹制的汤汁中,用慢火烃十余分钟;食用时再调以适量的味精、香油。炸哈什玛是将其剖洗净后,用酒、酱油、葱、姜腌透,再用一细金属丝穿人数只哈什玛,放在红炭火上烤熟即成。哈什玛之腹油还可制鲜汤。其汤鲜美可口,极富营养。

白肉火锅:满族风味菜肴。白肉亦称白片肉、白煮肉。火锅,多铜制,锅壁多挂锡,锅身下部为燃炭之处,中部为加汤之处,上部则为烟囱,两侧配有提环。制法为先将猪肉切成大块,入锅煮熟,凉后用刀切成长条薄片;再将长酸菜切成细丝。将肉、菜整齐码于火锅中,加入清汤(多为鸡汤),汤沸后陆续添人粉条、蘑菇、虾仁、盐等。熟后可佐以蒜泥、韭菜、花酱、辣椒油食之。在内蒙古东部林区,冬季野味不断,可在火锅内加入狍、鹿、野鸡及飞龙肉。全家环桌而食,谈天说地,边煮边食,味美并可驱寒。至今在内蒙古各满族聚居区还保留着这一食俗。

满洲饽饽:满族风味糕点食品的统称。在中国烹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础素有“满点汉菜”之说。满点即指满洲饽饽。在清朝、民国年间,因满族各家境不同,满洲饽饽可分两大类。一类流行于普通平民及农家,主要有以下数种:水煮饽饽(水饺)、搓条饽饽、打糕搓条饽饽、豆面饽饽、清明饽饽、高丽饼、酸枣糕、淋浆糕、豆面剪子股、五花糕、盆糕、粳米豆包、发糕、金银卷、蜂糕、瓦垅、炉酥饼、粘糕等。另一类盛行于殷实之家,主要有萨其玛、芙蓉糕、太阳糕、切糕、凉糕、撒糕、打糕、菠萝叶饽饽、苏子叶饽饽、椴树叶饽饽、酸饽饽、炸角子等。满洲饽饽的原料主要是白面或粘米面, *** 工艺则多为烘、烤、蒸、烙。由于其历史悠久、经济实惠,已成为满族人的传统食品,至今在内蒙古各满族聚居区内还有多种品类保留。

满洲水饭:满族传统风味食品。作法是将高梁米、玉米渣或小米,放入锅中煮熟,用笊篱捞出浸泡在新挑来的井水中,反复两三次即可。食用时佐以炸酱及各种青菜或野菜,如小葱、小根蒜、白菜心、香菜、 *** 、篙菜、婆婆丁、曲麻菜、柳蒿等。味道清凉爽口,可消暑解热。

糜儿酒:满族传统饮料之一。亦称米儿酒。满族家庭多以此为祭祀供品,平时亦饮用。制法是将糯米(黄米亦可)洗净煮烂,捞出锅晾凉。再将适量的酒曲用水泡开并搓细。将晾凉的米放入坛中,兑以酒曲,然后倒入水搅匀。封口数日后将坛中上浮的“白蒙”撇净,再次封严坛口。一定时间后便可开坛饮用。

蜜饯:满族的传统食品。 *** *** 是:将白糖炒成糖色,再加适量的水、白糖、蜂蜜熬至稠状,将削皮去籽、切成条块状的苹果、梨、桔、山楂、杏、桃、青梅、胡萝卜等放入蜜糖汁中,使之粘附均匀即成。内蒙古各满族聚区至今仍保持着喜食与 *** 蜜饯的传统。

撒糕:满族传统风味面食。亦为旧日大祭时之供品。制法是把小豆磨成豆瓣,用水漂出豆皮后蒸熟制馅,将糯米面用适量水拌匀入笼蒸,俟屉内气满撒入铺平,并置豆馅于上。俟蒸气复满,再将米面撒在豆馅上至蒸熟。一屉撒糕在食用或充祭品时多切成7寸见方的块。如在正月制撒糕时,豆类采用红色,取喜庆之意。

萨其玛:满语谐音,意为油炸条。满族传统风味食品。清代及民国年间风行于北方各地。现改进后的制法是:将鸡蛋打入精粉中和匀,制成面条状,下锅油炸,再将清水、白糖、奶油、蜂蜜熬制成稠汁,与炸好的面条搅拌均匀,倒入铺有青红丝的木槽内压平待凉。食用时用刀切成长方块即可。该食品清香松软、甜腻适口,是中国著名的糕点之一。

喜果儿:喜果儿是指桂>>

请问满族有哪些特色美食 ? 满汉全席去掉汉族菜就OK了。。。

满族的聚居地点,饮食习惯,着装特色,主要节日?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满族人口数量约为10410585万,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其中辽宁省的满族人口最多,达5336895万,占满族总人口的5126%;河北省满族人口210余万;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北京市的满族人口在33万至86万不等;以上六省市自治区满族人口占满族总人口的94%以上。满族的主要聚居区为伊通、新宾、清原、本溪、岫岩、宽甸、桓仁、宽城、丰宁、青龙等10个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城市凤城市和北镇市,以及在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建立的300余个满族乡。

满族饮食习惯:

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小米面饽饽有牛舌饼、碗坨;苞米面饽饽有“菠萝”叶饼、苞米饽饽;高粱米面甜饽饽。

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小米面饽饽有牛舌饼、碗坨;苞米面饽饽有“菠萝”叶饼、苞米饽饽;高粱米面甜饽饽。 炒面和炒米也是满族的传统食品,最有民族特色的是萨其玛和酸汤子。萨其玛原料是以鸡蛋和白面做成的细条,过油煎炸,再加蜂密、白糖、瓜子仁,成金糕条。糕面撤上青红丝,其味香甜可口。酸汤子也叫汤子,做法是把苞米浸泡多日,待米质松软,磨成水面,发酵成酸味。然后用特制的汤子套挤压成细条,直接下入沸水中;也可不用汤子套,将面攥在手内从手指缝中挤出。 满族的副食中肉类以猪肉为主,菜肴主要有白肉血肠、酸菜和火锅,颇具特色。满族杀猪最讲究的是吃血肠。猪肉的做法讲究白片,即白片肉。所谓白片肉并非指肥肉切片,而是将猪肉方块煮熟后趁热切成薄片,不做任何加工,不加调料。白片肉中五花肉为上乘。肉食除猪肉外,还喜食牛、羊肉及狍、野鸡、鹿、河鱼、哈什蚂等。蔬菜除日常食用的家种白菜、辣椒、葱、蒜、土豆外,尚按不同的时节,采集蕨菜、刺嫩芽、大叶芹、枪头菜、柳蒿、四叶菜等山野菜及木耳、各种蘑菇等。 火锅的历史很悠久,它最早流行于东北的寒冷地区,是满族的传统食俗。铜锅炭火,鸡汤沸腾,汤中杂以酸菜丝、粉丝,用来涮猪肉、羊肉、鸡肉、鱼肉,不时还有野鸡、狍子、鹿肉及飞龙肉。 冬季菜肴主要是酸菜和小豆腐,满族酿制的大酱也是颇有历史传统的。 食油首推猪油,又称大油。 满族人好饮酒。当时满族人饮茶多喜喝松罗茶,而今新宾满族则多喜喝花茶。 满族饮食禁忌主要是不杀、不食狗及乌鸦之肉。

《北盟会编》记载:金时女真人“以豆为酱”。 至今,农村中满族甚至长期生活在本县的汉族或其他一些民族家庭仍习惯于用黄豆制酱。其做法是,头年腊月,将黄豆上锅烀得熟烂。再放入缸中趁热捣碎,取出打好大小适中的酱块,搁置到来年四月,将酱块洗刷干净打碎,放入缸中, 加盐、添入清水,待发酵后食用。可调味、淹渍咸菜,几乎 是一日三餐必备的食品。

每到秋末冬初,农村家家户户房前或房后挖近二米深之穴。根据 大小,上面横放若干根园木,覆玉米或高粱秸子,再盖上土,此即为菜窑。窑内藏白菜、土豆、萝卜、大葱等鲜菜,可保存到来年四月。菜窑上有一口,仅容一人出入,取菜时登梯上下。其式样似满族先人冬居的地穴。从窑藏蔬菜以及春采山菜,秋采山货野果,冬猎野物等现今满族人的生活习惯同满族先人的穴居生活,有着自然而和谐的联系。

满足着装特色: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法的时装,和过去满族女>>

火锅底料配方

牛油3斤 色拉油2斤 郫县豆瓣1斤 白酒50克 醪糟20克 滋粑海椒1,5斤 生姜1两 大蒜1两 花椒15两 豆豉15克 宜宾碎米芽菜15克 冰糖1两 上等辣椒面2两 大葱1两3寸段

香料配方

白扣5克 草果5克 三奈3-5克 丁香3-5克 砂仁5克 香果5克 孜然5克 桂皮5克 甘草5克 枝子5克 排草5克 老扣5克 甘松5克 陈皮5克 筚拨5克 香茅草5-8克 八角5克 香叶5克千里香5克 小茴香8克香草5克

*** ***

炒制前先把香料剪成2寸长得节,用温水泡大约20分钟,花椒泡涨· 准备2口炒锅,一个里面放(豆瓣,大葱 生姜 醪糟 白酒25克 大蒜 碎米牙菜 豆豉冰糖)共9样拌匀· 另一口锅内加入3斤牛油熬化,然后加入色拉油烧到7-8成热,用勺子把油舀到和匀的豆瓣上面,边淋油边搅拌,以免豆瓣焦化·至到油淋完为止·然后将豆瓣置火上用中火熬制10分钟左右,豆瓣快干水气时下滋粑辣椒,改用大火炒制当油沸腾时,改用小火熬制,15分钟后加入白酒25克左右,继续炒制,直到各原料水分快干时加泡涨得香料继续炒制,直到各原料9分干时下泡涨得花椒,炒制5-10分钟即可·

中文名

火锅底料

英文名

hot pot seasoning

主要食材

牛类,肉类,海鲜类,丸子类,鲜菌类,时蔬类,酱料

分类

川菜

口味

麻辣

快速

导航

常识汤料 *** 家庭配方注意事项

川菜十大名菜分别是开水白菜、宫保鸡丁、夫妻肺片、毛血旺、麻婆豆腐、东坡肘子、口水鸡、鱼香肉丝、糖醋排骨、钵钵鸡。

1、开水白菜

开水白菜以北方的大白菜心来 *** ,配以用鸡,鸭,排骨熬煮,并用鸡肉蓉,猪肉蓉澄澈的高汤调味,最后浇汤时在汤里淋一些鸡油。成菜后,清鲜淡雅,香味浓醇,汤味浓厚,不油不腻,却清香爽口。2018年9月10日,“中国菜”正式发布,“开水白菜“被评为“中国菜”四川十大经典名菜。

开水白菜(英文名:Steamed Chinese Cabbage in Supreme Soup)是一道四川名菜,原系川菜名厨 *** 临在清宫御膳房时创制,后来由川菜大师罗国荣发扬光大,成为国宴上的一道精品。

2、口水鸡

口水鸡是中国四川传统特色菜肴,属于川菜系中的凉菜,佐料丰富,集麻辣鲜香嫩爽于一身。 在烹制时,煮鸡用的汤料很有讲究,需要恰到好处,这样可以更大限度地保存鸡的可溶性蛋白,增加鸡肉的鲜美程度,又能具备其特有的香型和滋味。

口水鸡是一道凉菜,佐料丰富,集麻辣鲜香嫩爽于一身。有“名驰巴蜀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州”的美称。“口水鸡”这名字初听感觉有点不雅,脑子里可能会出现一副口水滴哒的样子,之所以叫口水鸡还因为有很多花椒,吃了会麻到嘴巴瘫痪不由自主流口水。

3、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Sliced beef and ox organs in chili sauce),是一道四川成都名菜,由郭朝华、张田政夫妻创制而成。通常以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为主料,进行卤制,而后切片。再配以辣椒油、花椒面等辅料制成红油浇在上面。其 *** 精细,色泽美观,质嫩味鲜,麻辣浓香,非常适口。

2017年5月,美国《GQ》杂志发布了餐饮品赏大师BrettMartin最新出炉的“美国2017餐饮排行榜”,位于休斯敦的PepperTwins双椒川菜馆的招牌凉菜“夫妻肺片”荣登榜首,被评选为“年度开胃菜”(Appetizer of the Year)。这道菜的英文名被翻译成“史密斯夫妇”(Mr and Mrs Sm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