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店会消失吗?大概什么时候?我感觉会,但是物流什么时候完善到,和在实体店卖东西一样,也就是说运费

装修宝典015

实体店会消失吗?大概什么时候?我感觉会,但是物流什么时候完善到,和在实体店卖东西一样,也就是说运费,第1张

实体店会消失吗?大概什么时候?我感觉会,但是物流什么时候完善到,和在实体店卖东西一样,也就是说运费
导读:实体店经营困难,许多人认为是电子商务的竞争与分流,导致实体店客人减少、销售下滑。  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  比数据:目前零售线上线下似乎冰火两重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全国 *** 零售同比增长385%,高出全国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3

实体店经营困难,许多人认为是电子商务的竞争与分流,导致实体店客人减少、销售下滑。

  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

  比数据:目前零售线上线下似乎冰火两重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全国 *** 零售同比增长385%,高出全国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34个百分点。

  比人气:靠“双十一”“双十二”这类 *** 狂欢节,天猫、京东等聚合了大量“粉丝”。有的电商一天的销售额甚至超过某些实体店一年的进账。年轻人逐渐习惯“轻点鼠标,轻松购物”的生活。

  但是,把实体店的困境都归结于电商冲击,并不全面。

  “电商是一个因素,但绝不是唯一因素。”商务部政研室主任沈丹阳说。

  从宏观看,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消费增速也在趋缓。2014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9%,比上年同期减缓06个百分点。今年前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继续下滑至104%。消费增速下降,给实体店经营带来压力。

  从微观看,技术进步、消费升级以及移动互联、电子支付等新应用,引发购物习惯和零售模式的革命性变化。模仿型排浪式消费不再时兴,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零售渠道更多元,一些实体店关闭、退出,不足为奇。

  对于关店潮的尴尬现状,业界主要有几种观点:

  ——周期论。

  “各行各业都有发展周期,实体商业也不例外。”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主任王晓东说。上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前10年,是实体店最风光的时期,百货公司、连锁超市争相跑马圈地。前几年房地产市场火爆,一些配套商业搭顺风车,也步入建设快车道。但由于不愁销售,很多商场成了名副其实的“无所谓”商场:建设前未经过合理规划,在建时很少考虑购物体验,建成后千店一面、高度雷同。

  在沈阳市中心,有华润万象城、夏宫城市广场、华府天地、大悦城,还有恒隆、嘉里、百联……总面积近千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让沈阳人均零售商业面积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然而,快速扩张和同质化,使沈阳不少大型商城都受困于客源不足。

  井喷式发展后,实体商业过渡到增速更平稳、竞争更残酷的成熟期。“潮退才知谁裸泳”,一些内功差的商场相继出局。“洋百货”的在华窘境,也不只是水土不服的问题。“全行业在为当初的疯狂埋单。”

  ——需求论。

  “腰包鼓了,眼光高了。实体店的变化,说到底是一场消费需求主导的变革。”裴亮说,以前,实体店在消费过程中处于优势甚至垄断地位,即便购物环境和体验不理想,消费者也没的选。随着消费升级,对实体店的需求不仅是货品齐全,还要环境舒适;不仅是质量放心,还要售中、售后服务贴心;不仅是购买商品,还要看**、尝美食、玩亲子游戏……而且,不同群体的关注点出现分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需求,实体店不得不做出调整迎合,其中一部分企业仍“找不着北”。

  今年“五一”前后,上海南京路永安百货迎来97周年纪念日,商场精心策划了“买197送197”活动,可顾客并不买账。某高校教师周红告诉记者:“促销没什么新花样。你看,一件普通的长袖衫,竟然标价1499元,打完折还比网店贵几百,挑选余地也不大,总是那几个牌子,我和朋友逛了一圈,很失望。”

  ——成本论。

  “过去,零售企业增加的经营成本,可以通过提价,一部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现在,商品价格更透明,要转嫁这部分成本难上加难。”北京好邻居连锁便利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陶冶说,“提价受阻,一些管理滞后的实体店只好闭店止损,进行升级改造,以求优化流程。”

  租金和人工费增加是零售企业成本上涨的大头,一线城市商场员工的工资成本翻了几番。对净利润率平均水平在2%—3%的零售业,这是一个绕不开的挑战。

  ——模式论。

  “实体店日子难过,零售模式落后也是大问题。”陶冶说,曾几何时,大卖场挂出打折海报就能坐等顾客进门,现在要利用二维码等互联网手段主动出击;以前百货店可以引厂进店搞联营,现在要主打定制化、特色化。从卖商品到卖服务、卖体验,从固守“三尺柜台”到全渠道营销,商家的经营模式日趋开放、求新,那些反应慢、适应晚、手段旧的企业,一不留神就会栽跟头。

  可见,一些实体店或关或转,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是消费需求嬗变的直接体现,也是商业模式升级的内在要求。既有零售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机遇

  从“单脚站立”到“双腿走路”

  是难免淘汰还是逆势而上?

  “实体店业绩下滑是大势所趋”“实体店在劫难逃”“实体店将沦为网店的试衣间”……冷风飕飕的实体店,被诸多“看空”论调持续环绕。

  “不是消亡期,而是调整期、转型期。”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认为,经过一轮调整,淘汰的多是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留下来的会释放更强的生命力。

  ——从消费需求看,实体店市场潜力仍可观。

  “逛街是一种生活方式、精神消费,不是落伍的休闲。”上海市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唐健盛说,有的消费者喜欢“宅”在家上 *** 物,但有的消费者更喜欢到商场边逛边买,后者能满足集购物、娱乐、休闲、饮食、出游于一体的社会性需求,以及消费者面对面选购、拥有和使用商品的即时性需求。

  “网上消费和实体店消费,感觉完全不同。”北京大悦城策划部主管李英伟说, *** 是平面化的二维空间,实体店是现实生活中的3D世界。一些商品在网上未必受到关注,一旦摆在实体店里,却能一下子产生“吸睛”效应。“在实体店,顾客有一个真切接触商品的空间,这本身就是实体店的价值。特别对于女性群体,逛街的乐趣妙不可言。”

  “我们店每款衣服和鞋子都只有一个号,几周就上一次新货,撞衫率很小,引来很多追求个性化的回头客。”北京崇文门新世界商场某女装店店员张菁菁说。正在这儿逛的某杂志社编辑白茜告诉记者:“我今年35岁了,一些所谓的线上‘爆款’并不适合我。穿衣讲品位、有特点,会给职场形象加分。”

  ——从全行业发展看,实体店有望触底回升。

  “优胜劣汰是市场法则,有进有退是经营常态。”万达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志彬说,以综合性购物中心为例,全国看确实存在总体过剩,但满足个性化潮流、被消费者点赞的购物中心,远未达到需求。经历阵痛的实体商业,将以更稳健的方式前行。家乐福中国区总裁唐嘉年表示:“大卖场在中国还是有新机会的,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市场在走高。”

  实际上,即便是一些风头正劲的电商,走过一定发展阶段后,也开始注重实体店的作用。在北京的王府井、前门大街,聚美优品实体店客流不断。“布局线下实体店,把消费者吸引到店内,给他们带来独特体验。通过与消费者的互动,培养品牌忠诚度。”聚美优品总裁陈欧说。

  ——从技术层面看,实体店能够逆势而上。

  “我们可以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北京首商集团董事长傅跃红说,在营销端,引入互联网概念,同步使用官网、微信、微博、客户端、电子互动屏等渠道,将优惠信息之一时间传递给消费者;在销售端,探索开设网店,比如,首商旗下燕莎商城的 *** ,不同季节有不同主题活动,“线上推出、线下取货”,顾客较满意。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寒流之中有亮点,不少店铺经营良好,实体店分化趋势明显。

  从业态看,超市、便利店好于百货。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透露:2014年,以经营超市为主的快消品百强企业销售增长65%,门店增加5%,比百货业高。值得注意的是,便利店销售增长较快,全国排名前55家的便利店门店数增长78%。

  从企业看,朝阳大悦城近5年一直稳增,2014年销售额跃上20亿元台阶,比上年增长30%;同年,永辉超市的销售额和利润增速高于20%。沃尔玛全球总裁董明伦说,截至去年底,沃尔玛在华连续8个季度实现大卖场品类中的市场份额增长。北京SKP(新光天地)连创佳绩,去年以75亿元销售额位列全国重点商场/购物中心之一名,坐稳“更赚钱百货”的交椅;万达百货2014年新开店24家,累计99家,收入256亿元,同比增长653%,成为零售业的明星。

  “实体店销售额目前占全国零售总额的90%,从业者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约1/5,无论是促消费还是稳就业,实体店仍将担当重要角色。”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说。

  惠民生,实体店不可或缺。实体店即到即买,方便直接。应急救灾、保障供应、稳定市场,实体店责任在肩,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实体店支撑着基本民生消费。黄海认为:“电商再怎么发展,实体店的独特优势和作用都不可忽视。”

  新生

  从“千店一面”到“各展所长”

  是固守原位还是加快转型?

  “实体店是否错过了转型更佳期?”有人提出疑虑。

  “创新和转型,任何时候都是更佳期。”北京华联投资控股公司董事长吉小安说,实体店只要紧贴市场需求创新,就能收到回报,要有这个信心。当然,越早创新和转型的企业,越容易掌握先机。正如欧洲营销之父夏代尔所言:“要么创新,要么蒸发。”

  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名誉董事长郑万河认为,背靠广阔的消费市场,中国零售“蛋糕”足够大,没有哪家企业可以独占市场。实体店必须坚持“内容为王”,蹚出一条新路。创新的方向,是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方向;转型的手段,是利用好“互联网+”和大数据。

  ——打好体验牌。

  走进北京通州区万达广场,只见商店里人潮涌动、餐馆门口排大队、院线座位爆满。万达下足“体验”功夫:店铺装修“一店一色”,环境更养眼;200余家品牌入驻,常逛常新,一站式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购物需求;配套儿童游乐园、3D**院、特色餐厅,全方位提供吃喝玩乐各种项目。

  “生意好不好,体验说了算。”郑万河说,消费的新常态,就是人们很少为买而买,大多带有多重休闲目的。去哪儿逛,不单看物品种类多不多、价格够不够实惠,像停车是否便利、看**是否舒适、就餐是否可口等因素,都会对消费者决定产生很大影响。“体验的好坏取决于服务,国内的服务性消费供给有巨大开拓空间。”

  ——打好融合牌。

  “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取长补短。”王晓东说,线上和线下各有优势。激烈的竞争会倒逼线上线下互相学习、深度融合、共生双赢。

  “实体店与网店并不冲突,实体店不仅不会衰亡,还会借助‘互联网+’重获新生。”国美电器总裁王俊洲说,以“全零售战略”为目标,国美建立了线上线下(O2O)通用的支撑服务平台,经营持续向好。线上,通过全品类拓展、增强价格竞争性、挖掘应用大数据等,提升知名度和客户黏性;线下,打造体验式卖场,在互动中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今年,国美还要再开160家实体店。

  “互联网是一个炙热的火球,有人飞蛾扑火,有人浴火涅槃,永辉愿接受烈火的锤炼。我们已开通门店无线网,开发了自助购物收银、商品追溯系统,以及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付款方式,同时试行 *** 和实体门店的结合。”永辉超市信息中心总监吴光旺说。“线上线下要差异化,各有侧重,谁也取代不了谁。像万达购物中心强调趣味性、便利性,就有不错的聚客效应。”王志彬说。

  看国外,一些转型较早的实体店把握了主动权。美国零售电商10强中,有8家是搞了O2O的传统企业。著名的梅西百货建立网上销售系统,把店铺转化为配送中心,依靠其在全美800多家门店,与电商巨鳄亚马逊的物流 *** 抗衡。黄海说:“融合不是简单的‘互联网+商业’,而应是‘商业+互联网’,商业这个‘核’不该变也不会变。”

  ——打好模式牌。

  “传统百货业是和品牌商联营,通过扣点方式盈利,其实相当于经营铺位,而非经营商品,利润率低、话语权弱。”郑万河指出,在互联网和行业内部的双重竞争下,百货业应加快调整模式,“不当二房东,做真正的零售商。”

  超市已走在前头,北京京客隆、好邻居以及上海城市超市、福州永辉培养了一批买手,自主采购,自营品牌。近日,南北两大老牌零售企业上海百联和北京王府井百货联手,与国际专业供应链管理企业利丰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从传统百货转向自营模式,买断运作,扩大自有与授权品牌的开发采购。

  ——打好定位牌。

  在上海闵行区七宝镇顺恒广场,城市超市的一家新店引人驻足:自制的面包、咖啡,专业合作社供应的海鲜、蔬菜,新西兰的奶粉、曲奇……鲜美食品琳琅满目。这家超市经营近万种商品,其中80%为进口货,每周空运、海运各类生鲜和杂货,

是上海更具规模的专营进口食品的超市。

  “我们卖的不是单纯的商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上海城市超市总裁崔轶雄认为,传统商业是“普商”,销售对象是全体消费者;现在,同质化、大路货不灵了,市场细分化,商业多元化,想“通吃”所有消费者的商业企业,会越走越窄、越走越难。

  定位精准才有出路。去年下半年以来,无印良品、优衣库等专业店在中国加速扩张,其定位明确、价格合理,专门瞄准城市新生代,每开一家,总是人声鼎沸、受到热捧,目前正乘势而上,新门店频频闪亮登场,其办店经验值得传统百货店借鉴。

  实体店转型,要靠自身努力,也离不开良好的竞争环境。

  “不怕竞争,就怕不公平竞争。”北京超市发连锁超市公司总裁李燕川说,“不了解互联网时,心里打鼓。但等到熟悉了、会用了,线下企业反而欢迎竞争。现在的主要矛盾不是竞争,而是线上和线下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不公平竞争,不利于线下零售业的平稳转型。”

  以进口香水和化妆品为例,税务方面,线下运营进口关税、消费税、增值税一个都不能少。线上运营却有种种优惠,零售电商尚未同等征税;监管方面,对线下运营管得严,比如食药监的卫生许可证、各地工商质检部门的检查抽样等,而线上运营的监管就比较宽松。此外,实体店要给员工缴五险一金,许多网店却没这道硬杠。李燕川认为,税费、监管应更加到位,避免对线下企业越位、对线上企业缺位,依法营造公平透明的环境,让线上线下平等竞争、健康发展。

  采访中,多家实体店负责人表示,学好用好互联网等新技术、实现经营方式跨越,需要时间,但不是迈不过的坎。一旦掌握了互联网技术,线下企业将在消费体验、价格、售后等方面展现优势,完全有能力与线上企业较量。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吴频说,“互联网+”对传统商业是全面穿透,各种业态都能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关键在于会不会跨界、怎么跨界。

  吉小安说,电商赶上了好时候,但实体店不必妄自菲薄,“实体店不行了”是一个伪命题,传统商业融入互联网时代会形成新的生产力,促进整个三产的换代升级。

  郑万河认为,国内零售业将迎来上升的窗口期,

“就像当年中国入世,大家担心外资超市进入是‘狼来了’,但回头看,外资超市让竞争更充分,带动国内零售业上了一个大台阶。今天,电商来了,这绝不是实体商业的末日,而是实体商业又一个更高的新起点。”

  裴亮说,实体店正面临大洗牌,可能呈现购物中心引领行业、便利店沿社区分布、专业店和精品店风生水起、线上和线下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我相信,实体店不仅有未来,而且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未来。无论哪种业态,那些主动转型、敢于创新、实力较强的企业,一定能成功突围,赢得未来。”

4月30日,永辉超市公布2020年和2021年财报。财报显示,2020年永辉实现营收93199亿元,同比增长98%。

而2021年之一季度仅实现营收26334亿元,同比下降999%,净利润233亿元,同比下降9851%。

永辉超市方面称,主要是去年下半年受社区团购的冲击,导致收入和毛利率下滑明显。

挨了社区团购一刀的永辉超市还能继续辉煌吗?它背后的两位大老板又能否像三十年前那样,带着永辉超市跨过深海浩劫?

永辉超市是由兄弟俩合力创立的,弟弟19岁高中辍学搬砖,20岁兄弟俩从一家啤酒批发店干起, 到如今近600家分店,市值一度达到700亿,年净利润超过10亿。

他们将合伙人制引入员工管理中, 使得员工普遍收入增加14%,公司收入增加15%。

当电商来袭时,外来超市应声倒地,沃尔玛关闭14家店,麦德龙关闭7家店,华润自营门店减少800多家,年销售额超过170亿的新一家不得已“自杀”。

然而,他们的店不仅毫发无伤,还以一年开六七十家的态势,一路高歌猛进。

他们就是永辉超市的创始人,张轩宁和张轩松。

1970年到1971年,福建省闽侯县一农村家庭张家可乐坏了,连续两年两个男娃诞生于张家。

哥哥张轩宁,弟弟张轩松。

虽说两人年龄差不多,但性格却完全相反。张轩宁安静,喜欢独来独往,弟弟张轩松则叛逆不安分。

小时候家里穷,男孩子平时打打闹闹,营养消耗得快,饭菜一上桌,张轩松立马把那两个大白馒头塞到自己的碗里。

而哥哥呆呆地看着自己的空碗,不敢像弟弟那样去拿。

直到从厨房端菜出来的妈妈,大声呵斥着张轩松把其中一个馒头给哥哥,张轩宁才分到馒头。

因为每天最多只有四个馒头,每人只能吃一个,弟弟拿走两个,盘里自然只剩下两个,那是爸爸妈妈的份儿,张轩宁想吃也不敢拿。

对于张轩宁来说, 安安分分地生活,不吵不闹,生活才有意思。

但弟弟却认为,逃课**的日子最开心了。

1980年,改革开放的风撩动了贫瘠的土地,个个都心痒痒地离家下海觅食。

而张轩宁两兄弟还在读小学,那时他们放学回家,路上见得最多的是,人们背着大包小包,拖着锅碗瓢盆,都往反方向走。

兄弟俩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遇到认识的就寒暄几句,对方神神秘秘地回了一句,“去赚钱”,就走了。

张轩宁一听,没什么感觉,继续往家的方向走,可张轩松来劲了,拽着人家一个劲地问:“哪里有钱赚?哪里有钱赚?”

从那之后,张轩松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赚钱。每天上学,课上偷看武侠小说,幻想自己一边行侠仗义一边赚钱的样子。

到了1990年,正在读高中的张轩松终于坐不住了,私自辍学下海打工。

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哥哥张轩宁时,张轩宁以为他饿傻了。

读书才是出路,这么简单的道理弟弟怎么可能不懂?

可张轩松一本正经地跟哥哥构想未来,那时的未来,在他眼里,都是一片向好。

每一条道路,在他眼里,都铺满黄金,黄金晃得他眼花缭乱。

然而,等到他也像那些人一样拉着行李,踌躇满志地来到福州,他梦醒了。

在大城市的他,没有学历,没有资本,没有技术,三无人士,根本没有一个公司愿意要他。

还在老家的哥哥劝弟弟回家,可张轩松特别要面子,当初铆足劲儿跑出来,现在打包回去,岂不是在承认他不行?

他不想回去,他也不能回去,他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

可身上哥哥给的盘缠已经用完了,再找不到落脚处,恐怕得饿死街头。

为了活下来,张轩松在一个建筑工地搬起了砖,扛起了水泥。

曾经在课堂上做着武侠梦,可现实是在漫天飘沙的工地,拿着扁担,扛着一块块砖头。

工作回到宿舍,已经没有力气吃饭,拿起筷子,双手抖个不停,像台缝纫机开动似的。

晚上躺在床上睡觉,翻过来翻过去,身上的疼痛感无法让他安心入睡。

干了一段时间,张轩松觉得不行,这种生活不是他想要的。

有一天,张轩松的表哥打 *** 过来,问他情况,听说张轩松在大城市搬砖,表哥难以想象当初那个连读书的苦都吃不了的人,竟然会愿意去工地干活。

表哥建议他,自己创业。碰巧表哥在福州的朋友想要卖掉一家啤酒批发店,表哥觉得张轩松可以借此机会试试看。

于是,在表哥的引荐下,张轩松东拼西凑3万块接手了那家啤酒批发店。

远在老家的哥哥张轩宁也来帮忙了,兄弟俩兴致勃勃地将批发店翻新了一下。

翻新完,兄弟俩陷入了另外一个困境: 没有钱,两个人又没做过这一行,怎么卖出啤酒?

当你在寻求进步,在走上坡路时,你会发现,问题永远解决不了,永远存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问题。

如今张轩宁和张轩松也遇到了。

看着别家回头客满满,自己店面空无一人,兄弟俩愁得整宿睡不着。

张轩宁站在门口吆喝,路人都很少愿意停下来看看。

看着路人拎着大包小包,从店门口走过去,嘴里还不停念叨着:

这个老人一念叨,张轩宁脑子里突然跳出一个好点子:代别人买。

他赶紧跟弟弟分享自己的想法:“我们搞送货上门,24小时不关店,这样兴许有生意”。

兄弟俩一商量,都觉得这个主意可以试试。结果,在快递时代还没到来的那时,张家兄弟这一出营销策略,一下子虏获了人们的芳心。

兄弟俩一个负责看店,一个负责送货。由于张轩松之前在工地上干过活,体力稍微比哥哥好些,他主动承担了送货的重担。

五年里,张轩松骑着一辆旧摩托车送货,穿梭在大街小巷中,无论是下雨还是暴风,只要顾客“下单”,张轩松一定会送达。

兄弟俩五年里不仅让自己做到了福建省总 *** ,还存下了不少积蓄。

1995年某一天,当张轩松一如既往地从店里搬出啤酒,搬上摩托车后座时,他惊觉世界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间间大超市拔地而起,使得旁边的啤酒批发店显得弱小可怜。

张轩松当下觉得,自家的批发店估计存活不了多久。

“我们只卖一种,人家超市卖几千上万种,比不过。”晚上兄弟俩围在一起吃饭,聊起了最近附近的动态。

兄弟俩决定分头行动,分头暗访几家超市,看看实情如何。

一踏入当时福州风头正劲的超市,张轩松一下子就被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住了。

张轩松边逛边在心里犯嘀咕,他明白超市这个新物种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于是,兄弟俩决定卖掉批发店,进军超市行业。 1995年,一家100平方米的“古乐微利超市”出现在福州市繁华街头。

在卖啤酒积累的经验,张轩宁张轩松开店之时就搞起了促销活动,趁机打响超市的招牌。

三块钱一条的毛巾,古乐微利超市卖23块。五块一瓶的酱油,古乐微利超市卖4块。

古乐微利超市门口贴满广告词:“看得见的实惠”“天天平价”“为您省下不少钱”。

不得不说,价格战对于刚起步的企业来说,特别有用。

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所言: 世上没有降价两分钱抵消不了的品牌忠诚 。一语中的地描述了“降价”对消费者决策产生的重大影响。

张家兄弟得益于价格战,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客流量远高出同行。

在超市这个“新物种”挖到金,张家兄弟的野心便不可能再局限于一家超市,他们想将他们的爪牙伸向四面八方。

1997年3月,福州市鼓楼区的榕达自选商店开业。

兄弟俩觉得在人流量多的火车站建一家超市,生意肯定不错,于是1998年,福州市火车站旁边多了一家新型超市,名叫永辉。

希望自家超市永远辉煌,这就是兄弟俩取此名的初衷。

由于之一家超市的价格战取得好成绩,张家兄弟在经营这两家新超市时,同样用的是低价促销。

可价格战弊利共存,如果打价格战只是为了追求市场份额,那这场价格战打得失败了一点。

一开始也许很快能用低价迅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然而如果同行使用其他手段,依然可以以最快速度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打价格战的实质上是争夺行业里不可扩张的资源,只要把“不可扩张的资源”占据,才真正在市场稳住阵脚,价格战打得才有意义。

张家兄弟初创业,对于经营管理根本没什么概念,低价促销已经实践过,亲测有效,于是他们就如法炮制,疯狂降价。

结果, 金融寒冬一到,刚起步的超市天垮了一半。

再加上,外来超市在一线城市打下市场后,便将爪牙伸向二线城市,他们带着成熟的营销策略,以及稳定的供应商源,毫无预告地闯入二线城市。

外来超市的降维打击,使得福州许多超市纷纷倒闭关门,永辉超市也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

这次经历给了张轩松一次深刻的教训,事后多年当他谈起这次事件,他依然无法释怀:“对我这种没受过专门商业教育的草根创业者来说,商场奋斗,每走一步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一 招出错有可能全盘皆输。”

已有的市场已经被高手占有,势均力敌的对手还可以上场与之搏斗两下,小兵小甲只能绕道走。

张轩松提出,那就做外来商插手不了的领域。

什么是外来商插手不了的? 兄弟俩绞尽脑汁,想不出一个所以然。

直到 *** 的一条政策发行,打开了他们的思路:“杜绝餐桌污染,共同建设放心农贸市场”。

张轩松一想: 农贸市场似乎很少人涉及,或许可以试水农贸市场

张轩松走访了附近的农贸市场,意外发现生鲜市场几乎处于空白期,入手生鲜市场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实力雄厚的外来超市交锋,也可以趁机抢占大批市场份额。

因为当时的外来超市主要在家器、食品等不限定日期的领域活动,而生鲜市场既需要本土化专业人才,也讲求新鲜,追求质量。

于是,2001年3月,福州首家“生鲜食品超市”—— 福州永辉屏西生鲜超市开业,同年4月,福州永辉超市有限公司成立。

在采购上,永辉集团专门组建了一支300人的采购队,直接到供应地采购食物,省略了中间商赚差价。

为了保证海鲜新鲜,张家兄弟派同事到渔场与渔民一起打鱼,再将海鲜运回来,防止外人在运输过程中掺坏渗烂。

在农产品方面,他们与农场达成合作,直接包销到户,这样既让永辉超市获得稳定货源,也让农民们消除了农产品卖不出去的忧虑,可以安心生产。

这一系列的运作方式, 既本土化又专业化,外来超市根本无法立刻知晓其中的运作模式。

于是最初的败将永辉超市变成一匹黑马,挤入竞争市场,拥有了不可替代的优势。

张轩松在巡查时发现,员工在摆放食品时过于用力,直接影响到生鲜商品的保鲜率。

私底下观察员工的工作才发现,“他们干最脏、最累的活,拿最少的薪水,谁能有 *** ?”

那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呢?加薪吗?

但加薪存在两个问题:

所以,加薪这个张轩松拒绝了,他想出了一个新奇的方案:合伙人制。

基本利润归公司,超额利润60%归员工,员工可入股永辉。

这样,员工们就会为了超额利润而开始在意销售量,进而追求食品保鲜率。

这一制度一实施,员工和公司实现双赢。一年后,永辉超市的员工收入上涨14%,公司收入上涨15%。

2010年,永辉超市在上交所顺利上市,张家兄弟总身家超100亿。

短短十几年,他们从无名之辈逆袭成企业家,底下入股永辉的员工有6位财富超过7亿,54位骨干员工身价过千万。

永辉跨过大风大浪后, 真正走上了“辉煌道路”,每年以60-70家的速度在全国开店。

为了应对电商的压力,永辉超市开创自家线上购物APP,线上线下联动经营,便于顾客购买,同时,它还和京东合作,京东以431亿元入股永辉,持股10%。

借助京东大平台,京东为永辉线上用户提供3公里内2小时送达服务。

除此之外,永辉超市还创立了黑标“会员体验店”,仅在上海就开了30家,深得年轻人喜欢。

到2016年底,全国已经有487家永辉超市,总数已经达487家,319家可比门店收入高达3799亿。

到2017年, 永辉超市的市值一度翻涨至700亿左右,居15家上市超市企业之首。

在此期间,外来超市由于承受不住电商的冲击,纷纷应声倒地。

沃尔玛关闭14家店,麦德龙关闭7家店,国内连锁品牌华润自营门店减少了800多家,曾年销售额超过170亿的新一家也默默关闭了店门。

可很快,表面的繁华始终掩盖不住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

2018年底, 两兄弟决定单干,直接导火线是2015年哥哥张轩宁创立的永辉云创。

永辉云创虽然在创立之后获得今日资本、腾讯的投资,但从2016年开始,四年内永辉云创的净利润一直为负,一年亏得比一年多。

永辉云创不堪入目的营业成绩,直接拖垮了永辉整体的业绩,这让张轩松愤愤不平。

分家之后,张轩宁带着云创单干,而弟弟张轩松坚守线下大门店主业,同时创建永辉买菜APP来接替云创带走的永辉生活APP,做了mini店来接替云创带走的永辉生活小店。

然而虽然永辉剥离了云创,业绩得到了改善,但也间接缩小了永辉的业务范围,只剩传统线下商超业务。

于是,两年后,张轩松又将永辉云创从张轩宁手里买了回来,永辉买菜APP合并到永辉生活APP里。

但云创的回归也无法阻止永辉走下坡路。在2020年下半年,全国百强超市中,共43家企业被监管部门点名,永辉超市光荣以41次被点名居榜首。

今年一季度,永辉超市在福州、莆田、龙岩等多地多家门店共有15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2020年和2021年的财报发出之后,永辉股价剧烈震动,永辉超市大跌922%,报561元,总市值53386亿元。

一年前的1000亿市值仿佛只是一场梦。

永辉能否跨过这次深海浩劫,重回巅峰? 这几乎就是悬崖勒马,是勒住了疯狂的马,还是马带人摔入悬崖?

作为我国一个大型的连锁超市,永辉超市在我国很多城市都有布局。作为昔日生鲜龙头老大,永辉竟然申请破产,其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那么它更大的竞争对手是谁呢?是谁将永辉推到了万劫不复的地步呢?

个人认为,挤压永辉生存空间的对手主要是社区电商。

作为社区电商的龙头企业。兴盛优选早在2018年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但是有很多人在一开始都不了解,直到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大家开始逐渐的认识到社区电商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性。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社区电商的运作方式。以兴盛优选为例,他们首先在各个社区进行试点考察。筛选出符合资质的便利店,还有小超市等门面。然后在让利的基础上同商家进行合作,将配送物品放在店面,由消费者自提。

同时兴盛优选的产品价格一般比超市要低出20%左右。因为这样的运作模式,兴盛优选省去了更大的房租,还有人工支出。加省去的一部分利润回馈给了消费者。从而造成了兴盛优选和消费者双赢的局面。

而作为自提点门市也可以从中获到利益,首先,兴盛优选会以消费者购买总价格的10%返点给商家。其性质大概跟快递驿站类似。

这样的运作 ***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是非常方便的,大家仅仅通过手机进入到客户端,动动手指就可以选择自己想要购买的蔬菜生鲜。省去了自己去菜市场购买挑选的麻烦,大大节省了自己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

现在各大巨头都十分看好社区电商这一板块。例如拼多多已经推出了自营的多多买菜项目。滴滴打车平台也推出了橙心优选。我相信随着社区电商的发展,会进一步挤压实体超市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