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一个生鲜电商

装修宝典030

如何做好一个生鲜电商,第1张

如何做好一个生鲜电商
导读:对于生鲜平台来说,最重要的是打造冷链物流,这是一项不得不做的高成本投入,而且回报时间也特别长。为了保证新鲜度、减少货损,生鲜电商对设备和冷链物流要求很高,如何控制硬件和物流成本成了它一个很大的瓶颈。当前生鲜电商的冷链物流配送主要有自建物流模

对于生鲜平台来说,最重要的是打造冷链物流,这是一项不得不做的高成本投入,而且回报时间也特别长。为了保证新鲜度、减少货损,生鲜电商对设备和冷链物流要求很高,如何控制硬件和物流成本成了它一个很大的瓶颈。当前生鲜电商的冷链物流配送主要有自建物流模式和第三方物流模式,从某种角度上看,自建物流模式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它对生鲜电商的冷链配送更有保障,用户的服务体验会更好,更容易形成行业的竞争壁垒。显然对于生鲜电商来说,断链不仅会造成高损耗,还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自建物流模式的配送就会显得更有保障。比如京东就是自营物流的拥趸,尽管前期的投入成本之巨大,但如今已经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及可行性。

不过,这样的模式并不是谁都能玩得起的,无论是后台储藏仓库的制冷还是全程配送的冷链,生鲜商品要比非生鲜商品的保存成本高很多。数据显示,生鲜冷链物流的成本较普通商品高出1~2倍,冷链成本占销售额25%~40%,这也是为什么生鲜电商这么烧钱的重要原因之一。仓库管理、运输管理、温控监管、定位管理等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帮助生鲜电商实现安全追溯、质量监控、订单跟踪的一系列环节。随着消费者对生鲜配送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冷链物流将会越来越精细化、智能化,市场对于冷链物流的需求,是否会造就冷链物流配送行业的独角兽呢

另外一大困难则是O2O的线上线下打通,像盒马鲜生这样,并非完全做纯电商,也有自己的展示门店,增加客户体验感,与实体店争夺客源。而且现场可以加工,是超市餐饮物流App的复合功能体。在盒马鲜生刚刚开出的时候,不少人去线下尝鲜,为了吃一只新鲜龙虾,排队长达3个小时。消费者还是喜欢这种模式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到线下能看到实物。就像小女生们最喜欢做的是,在网上看到品牌服饰,先去线下实体店试一下,再到线上旗舰店以低于实体店的价格购买。

在电商流量越来越枯竭的情况下,线下实体门店是非常好的来源,新零售更大的价值,就是将线下流量转到线上。不过,线上线下的打通,需要强大的后台体系,比如实时更新的库存情况、出货情况和配送记录等,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影响用户感知。不要小看“打通后台”这简单的几个字,其背后的系统建设、数据掌握等都非常困难和复杂,尽管有“马云爸爸”站台,但盒马鲜生开发这样一套体系所耗的成本也是巨大的。

盒马鲜生,是新零售的代表,线上收集订单,线下实体店作为一个配送,盒马鲜生的消费者是白领阶层为白领提供服务和产品,总的来说盒马鲜生是OAO模式的生鲜电商,以互联网为平台,线上平台结合线下实体店,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购物平台。

盒马鲜生的更大优势就是一定范围内快速免费送达,这样做的前期目的就是为了收集数据,综合提高数字化模式管理。

盒马鲜生是 *** 了线上平台和线下门店, *** 了外卖,餐饮,超市,便利店四大功能于一体,主要消费群体为白领阶层,对互联网依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在包装上采用小份包装,这样在快递的过程中商品就不容易坏,减少了成本,这也倡导了健康的消费习惯。

扩展资料

盒马鲜生的优势:

1、盒马鲜生的品类繁多且优质

盒马零售的产品分为肉类、水产、水果素材、南北干货,米面油粮、烘培、熟食、烧烤以及日式料理等,分区明细,指引清晰,方便顾客挑选。

2、盒马鲜生的标准高

盒马标准化分类、独立包装、明码标价,除了一个销售的生蚝、活鱼,其他的商品几乎都是独立包装、明码标价,从蔬菜、肉类到水果,重量和标价都有明确标出。

-盒马鲜生

盒马鲜生开始“转正”了。

“12个月以上门店Adjusted EBITDA已经全部转正。”近日,盒马鲜生创始人兼CEO侯毅站在阿里投资者大会上做分享,这是今年6月份盒马事业群独立以来,侯毅最为隆重的一次亮相。在700多位投资者面前,侯毅还抛出了不少关键性的数据。

截至今年8月底,盒马鲜生已在全国22个城市开出171家门店,初步完成全国布局,同时全国化活鲜冷链基本建成。在过去一年时间里(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盒马鲜生活跃买家数达2000万,年度留存率60%;线上GMV占比从51%攀升至61%;同店GMV增长13%,店均运营成本下降30%

一系列亮眼的数据,无不传递盒马模式的成长性和价值性。

网红“转正”意味着盒马模式的初步跑通,而随着盒马门店全国 *** 初步搭建完成,是否意味着盒马新零售“打印机”时代如期而至?

为数据而生

在高德地图的一间办公室,有个代号为“五道口”的项目在这里创立并孵化,那时依然是移动互联网红利期的2015年,“五道口”寓意“五餐到口”,它是一个从餐饮突破的项目。

据一位当事人回忆,当初面试的会议室地毯脏兮兮,桌子摇摇晃晃,空调也不给力,但是,这一群创业者却眉飞色舞,每个人眼里放着光。因为,“五道口”有一个宏大的梦——改造传统线下商业。

“场景+APP”是它改造线下的秘笈,通过APP来创造平台和用户的连接,从而让人可以数字化、货可以数字化、支付可以数字化。

如今,“五道口”项目已经覆盖到全国22个城市,开出171家门店,服务了超过1000万个客户,它就是网红新物种——盒马鲜生的前身。

走进盒马鲜生店,头顶上的传送带会吸引人前往驻足围观。在小操作台前,订单响铃提醒之后,等候在前的店员,迅速打出订单,之后由其他店员接力,进行捡货、打包等一系列操作,完成之后,打包好的订单经过头顶的悬链系统送到后仓(盒马是前店后仓)。为能在三公里半径内实现30分钟送达,骑手们早就等候在仓边,待命。

盒马模式针对80、90后的白领人群,主打“餐饮+超市”,在营销上,线下堂食用平价海鲜来引爆,线上订单则依赖30分钟到家的即时配送服来单点爆破。在盒马鲜生“爆款”模式的顶层设计中,要实现的是从产品生产的源头到消费者的全数字化链路。

因而,它对效率有更高的要求。

在流通上,很明显地看到盒马在物流上的突破,一是内部分拣效率;二是对外即时配送的速度。

正是因为效率,盒马鲜生需要通过开店的密度来覆盖三公里的生活圈,也就是后来被“包装”为“盒区生活”场景。盒马创始人侯毅此次投资者大会介绍说,盒马上海已覆盖所有主城区,核心城市在不断拓展服务边界。一叶知秋,盒马上海的线上线下链路更先跑通。继而,上海盒马模式迅速进行扩张。

据了解,盒马鲜生的线上订单高达60%。基于此,新零售专家鲍跃忠告诉地歌网,盒马模式是创新的,它放弃传统客单价的理念,提了“日活”“十日三活”“30分钟到家”的概念。

可见,具备互联网基因的盒马鲜生肩负导流以及零售数据化的任务。

根据电商平台累计的用户、快递地址等线上数据来提供大数据选址、选品;根据热力感应等黑科技等来抓取用户到店的信息;根据算法来调度以提高仓储、物流效率;通过第三方支付方,在购买环节实现用户上云用阿里的话说,通过数据来实现对“人货场”的改造。

盒马鲜生不仅仅是“超市和餐饮”的线下零售载体,还承担了物流、用户运营、输出体验等功能,从本质来看,盒马鲜生是阿里触达线下的一个入口,也是用户转化、数据化的中心。

实际上,阿里的目的很明确,用技术、互联网来改变线下零售业,尤其是在效率和客户体验上做文章,待到模式跑通之后,其将迎来复制时光,那时也将是阿里新零售对线下零售的“大反攻”之时。

如今,盒马鲜生神话般崛起,作为零售数字化的样板工程,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新零售标杆,其在阿里体系内的地位也不断地得到提升。

盒马鲜生的地位,也折射了阿里新零售的战略地位。

换轨道

随着盒马鲜生的成绩不断披露,其战略路线,可窥。

盒马鲜生的策略是,前期打造IP的概念,从更大的服务半径内筛选和吸引需要自己服务的中高端消费者,继而缩小开店的半径,离筛选出来的消费者更近。简言之,盒马鲜生先打造IP,做大覆盖,再增加密度。

首先,它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用户体验,不管是到店还是到家服务,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其次,针对目标客群提供一系列的极致产品,如波士顿龙虾、帝王蟹、法国生蚝等,进行标准化加工的成品或半成品;第三是提供一整套增值服务,开辟海鲜加工区域、提供线下堂食、体验厨房,3D互动区等;第四,通过APP建立一个高粘性的用户圈层,特别是年轻白领阶层。

盒马鲜生这一新物种开始普遍被业界看好,称其“重构生鲜电商格局”“场景杀手”“超市变革者”

盒马鲜生走上神坛,也开始全国撒网。

显然,重模式的盒马,不是你想做就能做,模式跑通离不开阿里巴巴的钱袋子。

2018年上半年是盒马鲜生狂飙突进的高峰时期,彼时它以每“4天开1店”的速度跑马圈地,伴随盒马鲜生的扩张步伐,阿里在“购买商品和设备”一项的费用也随着剧增,财报显示,2018年第二季度,此项花费从5616亿元骤然攀升至9759亿元,环比增长高达7377%。可见,盒马门店对阿里现金流的消耗。

然而,速度并不能掩盖问题。盒马前端问题迭出,其中有管理问题,也有产品问题,因而也引起了盒马模式成功与否的讨论。

根据中国连锁协会百强数据显示,盒马鲜生2018年销售业绩为140亿元,考虑盒马开店量、开店时间和门店面积等综合因素,经过测算,盒马2018年平均坪效在2万至3万元。作为对比,根据华泰证券研究报告,2017年中国标准超市坪效为14万元,大卖场为13万元,便利店为2万元。

两组数据对照,整体来看,在坪效这一核心数据上,盒马鲜生与行业平均水平相差无几。换言之,阿里重金打造的盒马鲜生,泯然众人矣。不难预测,随着新店的增加,盒马鲜生的坪效数据将会持续下滑。

即使侯毅也在强调盒马鲜生的四大指标:坪效-单位面积产出不断提高;人效-怎么配置人力;时效-所有商品最短时间内打包完成;流效-供应链怎么流动。

但,不挣钱的商业总归是耍流氓。

事实上,盒马鲜生也在进行调整,一方面,盒马鲜生门店扩张降速,同时今年4月还关闭了盒马昆山店;另一方面在扩张的道路上,盒马为不同场景的线下场景“量身定制”不同的盒马业态。

此番调整也投射到财报上,根据阿里2019年二季报数据显示,在“购买商品与设备花费”项上,反映出新零售投入水平的指标数据为5856亿元,略高于上一季度的5688亿元,远低于2019三财季的10011亿元。

显然,烧钱不可维续,转轨盈利才是正解,盈利也是盒马模式能够复制的前提条件。

经过三年多的攻城掠地,如今,盒马鲜生已转变高举高打的势头,转向盈利的实质性落地。不过,摆在盒马眼前有两大挑战。

其一,盒马要保持阿里核心电商新业务中C位增长的势头,持续成为阿里抓取线下流量的入口;其二,盒马鲜生要去掉烧钱的网红体质,进一步压缩成本,以期待更大范围的复制,比如,进一步扩散到菜市、前置仓、生鲜超市等多个零售业态。

“盒马模式在‘(下有)紧绷的成本警戒线’与‘(上有)确定的流量极限’之间的狭窄地带艰难盈利。”业内人士如是评价。

毋庸置疑,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挣钱,阿里并不需要用数据化的标准来孵化盒马鲜生。熟悉阿里的人,无不清楚阿里的投资逻辑。通常来说,阿里巴巴战略投资都以控制为目的。阿里注资高德、UC、银泰、饿了么等都经历了先少数股权投资,后整体控制的命运,当然也有“不听话者”,像美团、ofo等。

显然,盒马的孵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战略。

新零售之新在于数据化,然而,新零售再新也逃脱不了零售的本质。但是,在流量抓取这个指标上,门店越多触角才能越广泛,现在看来,四年时间盒马跑出171家全国门店已经在资本助力下,和时间赛跑的状态可见。不过,如今盒马鲜生保有的2000万的活跃买家数量,依然不足以支撑这一模式的神话。

从某种意义而言,盒马鲜生换轨道一是回归零售本质,二是进一步完成阿里抓取“增量用户”的使命。

数据阳谋

近日,在云栖大会上,阿里的号角也从“五新”阶跃到“百新”,似乎新零售之风已过时。但是,“数字化”这一光鲜的外衣并没有褪去。

阿里巴巴CEO张勇曾经在接受地歌网采访时,谈到阿里新零售投资的三个标准:①能否获得新的增量用户;②能否提升用户体验;③变革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显然,“增量用户”是关键字眼。

贝恩公司大中华区总裁韩微认为,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的原因是在电商行业增速放缓的趋势下,阿里需要尽可能地抢占线下市场份额,从而做出一种探索性尝试。

零售线上化其背后隐藏的是规模和用户,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消失殆尽之时,传统零售又到了不得不变之时,加上移动支付、技术等零售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空军(线上零售)对陆军(线下零售)的打击即具备了充分条件,也具备了必要条件。

“用户和规模”是新零售背后两大核心诉求

其实,在阿里巴巴上市之后,整个电商行业每年的增长速度是一个下降的趋势,据相关分析,到了2019-2020年,行业增速可能会跌到百分之二十几。一边是降速,一边是高估值,阿里业绩承压,需要找到稳住增速的办法。因而,新零售战略呼之欲出,也成为阿里的“五新”之首,率先落地。

从阿里的财报数据中,可窥新零售推进近三年来的效果。

根据阿里的最新财报,2019财年,阿里Q4营收达到了93498亿元,同比增长51%。净利润也达到了20056亿元。阿里的增速大概是同期中京东的25倍,唯品会的6倍。即使和全球的互联网巨头相比,亚马逊(17%)和Facebook(26%),阿里在全球互联网的增速中都处于领先地位。

用户增长情况也明显,2019财年,阿里系电商的活跃用户达654亿,比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12个月增加1800万,值得注意的是,其在移动端的月活跃用户达到721亿,比2018年12月增加2200万。

有如此体量,还能保持如此增速,新零售“流量”战略的效果看得见。

反过来,阿里财报数据的增长,也侧面印证了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的解读。

叶国富分析道,马云为什么要去收购大润发,收购实体?要的是数据。在A股和港股,所有上市零售企业加起来是2000亿港币,但是,蚂蚁金服的估值是1万亿人民币。如果我是马云,超市我全收了,赚不赚钱不重要,重点是数据,在金融行业赚的钱比做零售赚钱要容易一千倍,一万倍。

数据、数据、数据,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显然,阿里、京东、腾讯、苏宁等互联网企业入局新零售,它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短期的盈利上,大量的真金白银砸向线下,就是要抢了线下用户的触点,并以此为依托来推进数据化。数据就是增长,就是长线的利润价值。

有了数据,就有了巨头们所设计的图景,未来的零售是线上线下一盘货,从产到销实现零库存,用户所见即所得的高效

从本质看来,新零售是一场数据阳谋,而盒马鲜生是支持这场阳谋的“一号工程”。

“打印机”模式

复制才是盒马模式的终极使命。

唯有复制才能打通阿里一路“收编”的诸如银泰、新华都、大润发等线下商超、百货等零售业态场景,也唯有复制才能让阿里数字经济体在“活跃用户”这个指标上得到更多的源头活水。

一路走来,盒马鲜生摸着石头过河。自从2017第二季度,盒马鲜生和阿里核心电商业务并表之后,盒马模式的实验显然提速。

去年12月,盒马接管易果生鲜,在生鲜供应链上,盒马鲜生有了更多的支撑;今年6月,阿里调整组织架构,将盒马升级为阿里体系内部独立事业群,侯毅先生继续担任盒马总裁;不久前(9月12日),盒马鲜生和饿了么进行单向度的战略打通。

盒马线上和饿了么数据的打通,其意义无外乎在于,盒马鲜生得到了饿了么这一流量入口的扶持。至此,盒马生鲜在线上至少拥有了五个渠道入口,即盒马APP、手淘首页的淘鲜达、天猫超市中的鲜美菜场、饿了么APP、支付宝APP中的饿了么频道。

一系列的动作折射了两个问题:首先,盒马鲜生作为“导流”入口仍需阿里生态的助力,远未达到张勇所给出的盒马独立流量的标准;其次,阿里生态体内各组织之间的协同将成为盒马模式复制的掣肘。

拿易果生鲜并入盒马生鲜来说,经过8年的探索之后,易果生鲜接受了阿里这一战略伙伴,之一次开始融资。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随着2013年的A轮融资之后,阿里及天猫已经先后参与过易果的四轮融资。对易果生鲜而言,资本是救命稻草,而对阿里来说,显然,投资易果的战略卡位价值已经出现,随着盒马鲜生的节奏加快,易果生鲜“阿里化”宿命也到来了。

显然,这是“奉命行事”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业务层面上,两大组织之间的配合不仅是在团队、管理、文化等维度的不同,更在于二者在数据化要实现一盘货,二者之间的线上对接能力,接口的承压能力等都是棘手的问题。

盒马在不断沉淀新零售改造和复制的基础设施能力。然而,线上线下的零售数字化,并非一蹴而就。盒马模式的复制仍然困难重重。

不难发现,盒马鲜生在内外部都在调整,以追求阿里数字经济体生态之间的协同。

对内,盒马在标准门店之外,战略部署了盒马F2、盒马迷你店、盒马小站、盒马菜市、盒小马等多种业态,辐射范围从一二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再到广大乡镇。

“今天的盒马,我们不单单是一个盒马鲜生,我们是一个全系列的,我们进驻各个城市,各种不同的商圈,不同的业态,符合不同的消费群体。”侯毅表示。

比如,由大润发运营的盒小马定位于三四线城市的生鲜超市,已经在江苏、安徽开出17家门店;不久前在上海亮相的快闪店,相当于把主力店的鲜食档口剥离出来放在人流更旺的地铁口运作,相比主打office办公人群的盒马F2,可以看做盒马在便利店领域的升级版。

对外,盒马鲜生在尝试进行协同,复制。

今年 6 月,大润发借鉴盒马模式及经验,将遍布中国一、二、三、四线城市的 100 间大润发门店升级改造;改造后的门店,出售来自盒马日日鲜等自营食品之外,也为门店周边 3 公里范围的用户提供 1 小时送达的服务,试图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提升经营效益。

此外,在盒马的门店之中,宁波甬江店及杭州拱墅区运河上街店都是与三江购物合作的,而贵阳荔星店就是与星力集团合作的。

可见,盒马鲜生是阿里重金孵化出来的零售数据化星星之火,并试图走向大卖场、便利店、百货公司等横向复制的可能。

那么新零售燎原之势何时出现?

不难推测,待到大润发、盒马鲜生以及银泰百货等零售数字化的链路成熟之后,阿里新零售底层能力锤炼出来之时,其燎原之势自然会出现。

待到那时,伴随而来的是,阿里新零售增量用户的到来,活跃用户的增长,带来的必是新零售的红利释放。

新零售时代已经来临,未来新零售将逐步取代传统零售业成为企业实现创新发展迈出的重要一环。摇篮亲子共享社区,打破传统早教模式,面向0-6岁亲子家庭做社区教育定制,提供共享空间、共享优质教玩具、绘本、课程,共享三公里优质资源。打造中国母婴新零售模式,开辟母婴行业新格局,在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来源:IT老友记)

继社区O2O之后,社区商业的互联网改造和升级在新零售概念下又重新归来,再度成为创投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地产、物业、实体零售、互联网电商纷纷加大投资涌入进来:

1、继保利地产开出若比邻超市之后,又一地产巨头碧桂园也加入到发展线下社区店阵列,并已开出1000家线下门店的规模。

2、物业则在最近几年呈现密集上市态势,截至2018年12月初,已经上市(包括A股、H股、新三板在内)的物业企业已经超过100家,其中在香港上市的企业有8家(绿城 、恒腾 *** 、中海物业 、彩生活、雅生活、碧桂园、新城悦、佳兆业)。

3、实体零售中最为突出的两大业态——便利店和社区生鲜店也在最近两年呈现高速增长。

数据显示,2017年便利店增速同比达23%,增长12万家。作为新零售的标杆,盒马鲜生从2017年开始加大开店速度,计划未来门店总数达到2000家,全国“盒区房”总面积也将随之扩大。

区域社区生鲜头部企业如生鲜传奇、钱大妈、云厨一站等也纷纷公布了各自短期内的开店目标和异地扩张计划。

4、互联网电商涌入社区最突出的表现——享有“50天20亿投资”盛誉的社区团购,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蔓延。

当线上流量中心的格局趋于稳定,线下流量获取和迁移自然就成了各类玩家和资本博弈的焦点。

从社区O2O到社区新零售,社区商业+互联网的改造和升级自始至终没有间断,无数创业者前赴后继不断试错,始终未能找到互联网赋能社区商业的真正有效的突破口。

究其原因在于社区自身特点所致: 分散性、需求多样性、本地化强属性。

1分散, 是因为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散落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因地形地貌和城市规划被各类商业建筑、公共建筑、道路桥梁等分割,造成流量的分散、物流的分散、网点的分散。

2需求多样, 一个小区里住着各职业、各年龄、各兴趣不一的人群,他们的需求因其收入、职业、年龄、兴趣等不同而不同,具体到某一个需求就显得商业价值不足,但综合起来又隐现惊人的商业潜力,是一个相对“尴尬”的存在——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3本地化强属性, 不同地区民风不一,甚至不同社区也存在不同的偏好,因此造成一些商业形态在A地生意兴隆,到了B地却门可罗雀,着实伤人脑筋。

以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根本性问题: 单位区域内的有效订单密度不足。

如何突破密度瓶颈?近来兴起的社区团购,似乎摸到了一些边角,虽然做到了社区居民多单需求的集中获取(单位区域内提升订单密度),但无法实现即时体验、即时获得,依然是电商的操作,只是在渠道上做了优化,而且信任背书严重依赖团长(社群意见领袖)对产品的把关,产品一旦出现瑕疵,个人信用将面临崩塌,以团长为核心的社交电商将遭遇尴尬。

既要突破密度瓶颈,又要同时满足即时、安全需求。 因此,这种商业体首先必须是社区附近的线下实体店(解决即时需求和眼见为实的安全需求),其次要能消化社区居民的多种需求(实现单店的订单集中)。

什么样的商业体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 农贸市场,社区购物中心。 但这又回到原始的商业地产的路子上去了,显然不是社区创业者要寻找的答案。

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实体零售+虚拟地产的O2O服务成为一个方向,包括早前在南京的区享(该项目目前已停止),最近刚获融资的爱便利(现在转型做to B 服务商),以及保利地产推出的若比邻超市,都在 探索 这条路,实际情况也不理想。

一方面线下店 成本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合作的非标服务,只是简单流量导入,门店无法解答顾客咨询, 无法把控服务质量。

不过线下实体+线上渠道的O2O路径依然有效。需要重点攻克的是: 如何实现人力与实体店面的双成本下降?

这个问题,对于零售行业来说,是一个一直存在的难以破除的根本性难题。不过,盒马的互联网跨界打法,似乎有些凑效,但那又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不适合小成本操作。

近几年笔者通过不断的走访和考察,发现有三个项目正在不断靠近答案:重庆的田妈妈,山东的芝麻开花,北京的一心生活。

田妈妈是重庆万州一个四线城市的“餐饮+”特色 *** 店,店面设置在居民区内,与其他商户共同租下了其中的一个独立建筑。

餐饮是其主要切入点和IP打造点,线上通过 美食 节目,打造网红店和创始人个人 美食 家IP,线下烹饪以无油烟、蒸煮、 健康 食材、进口烹饪设备为卖点,从家宴、聚会逐步嫁接 养生 、亲子教育等社区中高端需求。

因此,并不严重依赖厨师的个人手艺,更多是场景化打造,成为万州当地非常知名的特色餐饮 *** 店。成本小,收益高,目前主要难点是非标服务的比重大,规模化复制存在一定难度。

山东芝麻开花,是一家线下实体+线上平台的社区综合服务商,前端吸纳本地KOL(关键意见领袖,如村镇长辈等)及其他有当地资源的人员共同构成门店合伙人,后端提供创业孵化及培训支持,对接当地乃至全国细分领域服务供应商。

本地合伙人形成审核团,扮演投资者角色审核、评比入驻门店的各类服务商资质。

线下落地门店采取微型农贸市场的结构,一层生鲜+百货,二层金融,三层幼儿托管+老年 娱乐 中心。

店面为当地村镇闲置空间改造,人员为合伙入股,成本低廉,但需要有强大的地方政策公共关系操盘能力。

北京的一心生活,是互联网家政企业e家洁内部孵化的社区新零售项目,具有典型的跨界打法,跳出零售固有思维,通过与物业合作开发社区生鲜店与公益角,形成线下流量中心,线上小程序对接各类社区服务,店员由e家洁提供的保洁阿姨构成,实现了人力与店租成本的“双降”。

这个项目是目前为止我见到的较为成功的极具模式创新且适合小成本操作的社区商业+互联网项目。

接下来笔者将详细剖析这一案例的模式和操作手法,具体思路将分解为7个小问题:

1、如何降低店租成本?

通常小区为确保安全及不被打扰,都会被人为设立的围墙与外界隔开,从而形成了风景迥异的墙外世界与墙内世界。

墙外店铺租金高,专业强,竞争压力大。墙内不允许做公开的商业开发,但却可以做促进民生的服务点,只要做到不打扰正常的居民生活(同时北京市便利店新政也鼓励企业参与小区闲置空间合理开发和利用)。

一心生活与物业合作,将楼栋闲置空间做合理利用,开发出便民服务点,提供生鲜果蔬、饮料食品、家庭日用品及公益健身、图书角、工具间等便民服务,方便了居民日常生活,便利了居民对急用品的随时就近获取,同时店面本身的租金也较墙外低廉许多。

以“阳光100”社区店为例,开在楼栋大门左右两处的楼栋便利店,每个店面仅15平,一左一右,分别供应生鲜果蔬和日用标准化快消品,数百个SKU满足了小区居民70%的日常需求,对墙外店铺和集市产生了明显的截流。

2、如何降低人力成本?

便利店需要有店员理货、收银,人力成本必不可少。一心生活的优势就是母体是e家洁,把保洁阿姨的时间充分分割和再分配,兼顾C端保洁服务、B端周边商户服务和便利店的店面经营,把人效发挥到了极致。

如果觉得说的不够清晰,我们依然以“阳光100”社区店为例,这家店左右两个空间需要常备4名店员(轮岗流动保洁员)+1名专业店长,每个店员身兼数职(C端的家庭保洁、B端商户保洁和生鲜短途配送、便利店店面管理),店面经营的时间是根据保洁员的空余时间做分配,我们用一张模拟排班表展示店面经营时间与店员工作时间的交错分配: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闲暇时,店面更高配置可以达到4名店员,在家政服务高峰时期,店面配置降到2名店员,而更高配置时期正值用户上下班高峰期,而且时间上确保店面经营时间始终有店员在岗。

从而既确保了家政服务的时间支配,又不妨碍店面的正常营业,更重要的是,家政员的时间饱满,从根本上杜绝了家政员跳单的问题。

把家政员的富余时间兼顾到便利店上,可以极大降低便利店的雇人成本。

3、如何降低生鲜损耗成本?

生鲜是便利店引流的利器,但也因 保质期短面临损耗难题, 尤其叶菜类生鲜农产品,最为突出。

通常便利店对生鲜果蔬采取不同存储、不同包装、不同预估、不同营销等多种管控手段,调节生鲜品类的损耗对店面经营造成的成本压力。

例如北京新发地生鲜超市,对叶菜类产品采用专门的水雾喷洒装置(持续10多小时喷雾工作),延长叶菜类产品保鲜时间,然而这样的装置本身就是一个高成本投入,分摊到叶菜本身的产品营收上,基本就是一个负资产。

广州的钱大妈则采取分时段打折销售,以此解决生鲜品的日常损耗问题。

同样,一心生活引入生鲜也必然面临损耗问题。前文提到一心生活的业务结构是to B + to C,B端业务除企业保洁、小时工业务外,还有为周边餐饮商户提供生鲜农产品日常配送服务。

对于外观不够美观的生鲜产品将输送给周边餐饮商户,消化库存,降低损耗。

4、如何控制末端物流成本?

既然涉及周边商户配送业务,就必然多出来配送成本。上规模的生鲜连锁实体店基本都会有自己的物流团队,商品零售是其主营业务。

一心生活的商品零售主要承担的是 用户引流和增加粘性 的作用,因此必然要求与商品相关的成本不能太高。

那么如何让这个成本低下来的同时又一样能满足周边商户商品配送的需求?

前文提及,一心生活的母体是e家洁,拥有丰富的劳力资源。 运力的调度关键在于时间段的分配, 即家政员的主业——保洁服务,在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统筹和整合家政员的空余时间。

一般而言,企业保洁和家庭保洁的时间段是错开的:企业保洁时间多在早班时间点(通常早上9点)之前完成,家庭保洁时间段通常在家庭成员上班出门之后(早9点之后),这样的错峰时间段完全可以实现家政员的时间排班。

这当中倘若存在一些家政员时间不饱和,则可以充分挖掘用来参与本地商户短途配送服务,既提高了时间的使用效率,又填补了短途配送的运力空缺,同时家政员自身也增加了额外的收入,多方共赢。

5、如何构建线下流量中心?

积聚流量的商品和服务主要集中在生鲜和餐饮两块,就零售而言,典型代表如农贸市场、便利店。

农贸市场更具引流的是生鲜区(水果、蔬菜、蛋奶肉禽),便利店更具引流的商品结构是食品饮料(便当、熟食、包装食品、酒水、饮料等)。

一心生活楼栋便利店的选品将农贸市场微型化并结合便利店的快消标品做精选,主要集中在水果、蔬菜、包装食品、饮用水、鲜奶及其他高频日用品上,基本满足用户日常所需的大部分需求。这成为之一波引流商品。

其次建立楼栋居民公益角(公益健身器材租赁、杂志期刊借阅、家用工具租借),居民可免费获得相关器材、图书和工具使用,这些区域成为第二波流量集中地。

这些流量池采取不同方式予以开发,比如公益健身器材,放置在线下便利店,强化用户对线下便利店的印象,提升用户粘性。

图书角与智能快递柜置于一处,双方流量互补,此处可以开发成广告展示区;工具间除展示工具外,还有绿植鲜花展示,成为绿植用户流量开发和转化交易的重要场所。

6、如何跨越零售管理围栏?

一个做家政的企业如何经营得好实体零售?这就好比盒马,一个做零售电商的如何经营得好餐饮?而这恰是跨界的可怕之处: 你赖以生存的支柱只是别人打开市场的一个工具。

一心生活楼栋便利店的价值就是线下流量中心,通过便利店+公益角,增加了用户与家庭保洁、护理、鲜花、绿植等接触的频次,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的增进——送到嘴边的葡萄吃起来就不觉得是一件麻烦的事了——消费门槛降低了。

而且,开在小区里的便利店,虽然比不过墙外便利店专业,但跟小区里的夫妻老婆店相比,还是绰绰有余的:

一个单间只有15平米的店面,看起来也不需要多么专业的动线设计,一眼就望到头了;至于收银,现在年轻人已经普遍接受扫码支付,实际收银的工作已经绝大部分被解放了出来;还有理货,这是一个简单的执行工作,基本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

因此,一个专业店长带领4名常住保洁阿姨,完全可以完胜小区里的夫妻老婆店。这让我突然觉得有句话需要丰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近”。

7、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里?

曾经有人问侯毅,“如果将盒马已有的所有资产和优势全部去掉,只允许保留一项,盒马还是盒马,你会选择保留哪个” 侯毅的回复是: 30分钟即时配送。

由此可知,盒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的 后端供应, 依靠强大的管理系统确保海量订单中的每一件商品能够在限定时间限定区域以有限的人力实现准确送达。盒马其实不是生鲜店,外表做着生鲜实体的事儿,里子却是零售解决方案。

一心生活也是一样,核心不是拉几个保洁阿姨开个店,而是如何将家政服务的订单与便利店的经营时间做到交错分配的无缝衔接,这同时涉及家政、人力、零售商品多方管理系统的协同。

这一套能够落到实处的解决方案才是核心竞争力所在。

综上,在我不惜笔墨地详尽剖析一心生活案例之后,或许很多朋友已经有了答案。突破社区商业密度瓶颈需要:

1跳出行业固有成见,从社区居民的综合需求出发,横向不同需求,纵向不同时段,纵横交错就是社区的需求网格;

2向集市学习,共建场景,合力共赢,集市是最古老的商业业态,能够千年不衰是因为它是不同业态的相互成全;

3用动态的眼光看待用户。所谓目标用户群,实际是现阶段对口的用户群,而那些所谓非目标用户群,不是他们不愿消费,是因为各种原因阻挡了他们的消费。

降低非硬性门槛,会有源源不断的目标用户出现。降低门槛不是只有牺牲价格,也可能是你的距离不够近,你的呈现方式不够诱惑,你的出现频次不够多……总之,要想方设法创造一种可以触手可及的消费路径。

您好,可以参考以下加盟流程:

想要加盟该品牌可以先致电总部进行相关加盟事宜的咨询,了解品牌特色。

确定了加盟意向后可以到总店或者其他加盟店进行实地考察,并与总部进行直接交流以达成合作意向,

双方意向达成一致后就可以签订加盟合作合同,合作商需交纳加盟需要的部分费用。

合同签订后需要加盟商或店内其他员工到总店进行技术培训,总部为合作商们提供现场教学,指导合作商学会为止,确保每位加盟商都能亲自进行操作,让加盟商快速掌握开店管理 *** 。

培训完成后加盟商需要选择合适的店址并根据总部的装修规范对店面进行设计及整体装修。

总部派人为加盟店的形象建设和配置硬件等进行指导;加盟商也能随时针对技术或经营问题向总部咨询。

正式开业后总部也会持续关注加盟店面的发展,在合作商遇到经营或技术上的问题时及时提供帮助,确保店面在市场上的良好运营。

加盟条件参考如下:

要求加盟商必须是拥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中国合法居民,诚实守信,人品端正。

投资商需要认可品牌的经营及管理理念等,并决心为品牌全身心付出。

加盟商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够保障加盟后店面的正常运转。

加盟商要在当地拥有自备的营业场所,且加盟店的面积要符合总部的标准。

加盟商要认可品牌的运营模式,能够接受总部的统一管理。

加盟商需要具备良好的品牌意识,并且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熟悉并了解行业当前的发展现状。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望采纳。

文/长江商业评论 祁建宝,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前段时间马云和逍遥子前往盒马鲜生巡店,这标志着盒马终于获得了阿里高层肯定,必将接入阿里的各种资源。所以侯毅先生才意气风发地说“目前为止盒马鲜生没有看到竞争对手”。

*** 上也都是清一色的赞叹、解码、膜拜盒马鲜生的言论,甚至包括一些专业性投资人报告。盒马鲜生俨然成了新零售的之一样本,风头一时无两。

但是,叫好不一定叫座!经过实地调研和审慎的思考,笔者认为盒马鲜生存在诸多值得质疑的地方,为其持续性运营埋下了很大的隐患。传统零售企业踩过的坑,盒马鲜生目前的模式也无法避免。

先看看近期盒马鲜生对外发布的数据:

1、金桥店2016年全年营业额约25亿元,坪效约56万元,远高于同业15万平均水平;

2、线上订单占比超过50%,营业半年以上的成熟店铺更是可以达到70%;

3、线上商品转化率高达35%,远高于传统电商。

乍一看,这些数据确实很闪光。但真相却需要“庖丁解牛”般的分析——

之一点,金桥店的优秀表现并不能代表整体。很多零售企业都会有明星店铺,这些明星店铺的单店经营业绩都是金桥店所不能比拟的。

第二点,线上订单占比问题。盒马鲜生在支付环节是强制性的剔除掉了很多线下消费者,此外盒马鲜生对线上订单免运费配送实际上一种高额补贴策略(后文详述),这样线上订单占比自然会很高。

第三点,说到盒马鲜生线上商品转化率高于传统电商,笔者认为盒马鲜生用来作对比的对象大概是天猫生鲜、京东生鲜等B2C模式。而实际上,二者流量有非常大的区别:生鲜O2O模式下,用户登录盒马APP本就有非常强的购买目标性,转化率自然也就很高;而天猫生鲜、京东生鲜往往是用户 *** 上“闲逛”带来的随机转化,转化率自然不高。所以这样的对比意义不大。一定要对比的话,实体超市生鲜区商品转化率超过90%,盒马如何比?

因此盒马披露的只是局部的、过程性的指标,而对销售额、利润率等经营结果性指标却讳莫如深。这是报喜不报忧的做法,确实令人难以信服。而其所隐藏的真相,就是盒马的经营结果很不乐观。当然,作为一家尚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用这种手法进行PR也是常规套路。

下面,笔者通过部分数据对盒马的经营状况作一下“管中窥豹”式的推测分析,业内探讨:

盒马某排名前列门店日销售额40万元、毛利率20%、客单价60元、送货成本12元/单。这些数据到底代表什么呢?即如果该店月销售额1200万元,毛利则为240万元。

参照传统超市前台店面费率15-18%,盒马该店前台店面费用将达180-216万元,但不同的是,盒马后台物流费用高达144万(以月订单20万单计,其中线上订单60%计12万单,履约成本12元/单),月利润为负的84-120万元!以上数据模拟的是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分店。

以上数据来自于实地的调研,数据只能大致准确。但这种数据的精准度并不影响我们作出基本的商业判断:盒马鲜生在做补贴、盒马鲜生是严重亏损的!

除数据分析之外,笔者将从商业逻辑角度说说盒马鲜生为什么会陷入亏损泥潭。

去考察过盒马鲜都知道它有几个典型特色,这些也是很多企业模仿的重点:

a、超大的鲜活海鲜区;

b、餐饮与购物的融合;

c、店仓一体,极致物流配送体验。

但是,这到底是特色还是BUG?而亏损的根源,可能正是基于这些特色,看着很美好但往往经不起市场和时间的考验——

1

商品策略:庞大的海鲜区是毛利的黑洞

盒马鲜生庞大的鲜活海鲜区的确极具震撼感,非常吸引眼球。因为很少有人敢这么玩,用户也往往觉得很新鲜。但为什么老牌零售企业如COSTCO、山姆不敢这么做呢?他们可都是单店业绩巨牛逼的企业。

做过生鲜的都知道鲜活水产品基本上是利润黑洞,非常难以盈利,基本都是作为结构性补充性品类,以高频淡水水产为主,包括永辉这种玩生鲜的高手在内也是如此。这个品类的经营方向是以高标准的冷冻、冰鲜为主。

盒马鲜生却是以更极端的方式大规模经营鲜活海鲜!这个类别典型特点就是低频次、高单价、高损耗。低频次是由用户的饮食结构决定的,虽然我们生活水平提升很多,但是我们的饮食结构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盒马的客群定位是年轻白领,而这个群体的消费能力并不支撑高频次消费高价生鲜,而且这一群体对生鲜的认可度也没有那么高。高单价则是由鲜活海鲜高昂的物流成本和高损耗决定的。

深圳蛇口有家叫TAKE的海鲜超市也是经营大量鲜活海鲜,而其瞄准的是周边大型企业高层商务宴请的客群。TAKE的单店很成功。而盒马的问题,则是把鲜活海鲜这种低频次、差异化的商品消费客群作了规模化的定位。为谁服务?这些客群是否会持续性埋单?这其中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结果。

此外,除了庞大的海鲜区,盒马的其他部分商品其实和精品超市没有太大区别。反而由于局限了消费场景导致商品组合很容易被对手覆盖,而且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这种消费场景并不便利。盒马关于场景的解读是主观上把“吃”这个场景拼接起来而已,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地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组织商品。

2

品类组合:餐饮外租区或将坍塌

说说餐饮和购物融合的问题。很多评论者认为这是盒马的首创模式,笔者并不认同。其实超市行业一直都有经营快餐熟食面点等类别,也会有各种轻餐饮的搭配。这与盒马有何本质区别?

只不过在消费者升级的大潮下,迟钝的超市企业没有把这些类别从口感、品种、包装、环境、服务等方面进行体验升级,导致这个类别经营越来越低档,慢慢沦为员工工作餐或者低收入人群就餐的选择。所以,把盒马餐饮与购物的拼接称为一个所谓的跨界商业模式,个人觉得太夸张!

笔者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逻辑:盒马目的是把客流往线上引,这势必导致到店顾客数量相对变少;而其门店内的联营餐饮商户又基本以堂食为主,因此只能争夺剩下的30-40%的客流。这样他们又如何经营得下去?他们经营不下去又如何贡献租金呢?

当然,凭着盒马的品牌影响力,联营餐饮商户的入驻率,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能维持在一个过得去的水平上,就像很多街铺总是倒闭又总有人接盘一样。但这样的状态,如何说明盒马鲜生的模式是具备竞争力的?

前段时间笔者去盒马调研的时候就看到不少联营店铺在进行调整。长远来看,其外租餐饮和自营购物融合的局面很难维持,走马观花似的更换承租户将是常态。

如果要 探索 餐饮和购物的融合经营,笔者比较推崇永辉的超级物种的做法。“做餐饮他们是认真的”,客群定位清楚、效率和成本控制得利、完全自营易于规模化复制,做事非常扎实靠谱。

3

物流:履约成本是行业的2倍

说到盒马的物流,其实无外乎店仓一体、自营配送。这个模式本身没什么新奇之处,很多生鲜电商创业企业都这样干过。和别人不同的是,盒马确实在用户体验上直接做到了极致,提高了竞争壁垒。

但实际上这背后付出了相当高昂的代价: 12元/单的履约成本。不要质疑这个数据,看看盒马鲜生配送员工资结构:保护期内每小时二十元,每送一单提成2块,保护期结束每单8元(数据来自于公开 *** 网站)。

此外,盒马还需支付庞大的分拣后区租金、设备、人员、包装成本,正因如此,12元/单的数据是可靠的。而第三方配送成本往往只需要5-6元/单,而且早已经开始向用户支付转变。

盒马每家分店都配备庞大的、现代化的分拣后台,以保证他们订单处理能力。表面上看这种物流投入提升了分拣的效率。但其实生鲜订单、外卖订单往往有很强并发性。这种配置往往是基于订单峰值设计的。就像 *** 根据车流的峰值流量设计公路宽度一样,实际上利用率并不高,算总账并不一定会带来效率的提升。

上述其实反映出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盒马带来了消费者体验的提升,但并没有带来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物流成本和店铺常规成本都是刚性的,现阶段盒马门店费用率应该是普通超市的两倍。笔者认为盒马其实是一直在补贴用户,而这种补贴带来的繁荣能持续多久?补贴又能持续多久?

4

运营:后期运营提升空间有限

盒马有很强的线上运营能力,是否可以通过后期运营逐步改善其经营报表?笔者认为很困难。

当下商业环境非常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商圈的碎片化。十年前我们可以不假思索的指出商业中心在哪里,现在你试试看。

这是由于用户消费习惯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房地产带来商业格局变迁、店铺租金上涨、同业竞争加大等综合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在这种商业格局下,盒马的做法就相当于在小池塘里养一匹大河马,所有的水草都给它也不够吃!即使你的运营能力很强、你的渗透率做得很高。

导致盒马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资源的错配。很多创业企业的失败都在于把小生意做成了大成本。另外一个普遍现实就是现在门店成长周期在缩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进入稳定平台期,此后便不会有更大增长率。这越来越像餐饮企业,半年内见生死。所以一味寄望于未来可能是会失望的。盒马的老店差不多有两年了,真的还会有高增长?

笔者认可侯毅先生这一论述,也认可精准核心客群定位理论,但不认可盒马对于非核心用户的处理:近乎洁癖式扫地出门。生鲜用户的消费群体特征可能是特殊的,它呈现典型的“两元化”特征:大爷大妈群体和主妇群体,这种格局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会持续存在。盒马扫出门的大妈们往往正是一日三餐的决策者和实施者,这一扫几乎一半的成交机会没了,谈何提升渗透率70%以上呢。

所以,目标客群定位是否应以家庭为单位更合理,而非以个人。此外,单身年轻群体其实对于生鲜食材类的消费是非常低的,他们仅对品质快餐类需求比较刚性,但和专业快餐相比,盒马并没有核心的优势。

以上笔者分析了盒马模式的许多问题,但笔者不是一个恶意攻击者,只是客观评论。最后提三点建设性的意见,不多作赘述,仅供参考:

之一,引导用户而非改变用户,沉淀用户而非诱惑用户。用户线上化的趋势是注定的,但过程是缓慢的,人为加速可能并没有作用,所以笔者认为还是要顺应规律,两手准备。

第二,压缩水份把大店改小,进化为盒马小金刚。丢掉了沉重的费用包袱才能让盒马活下去。小店的物业可得性更强,可以解决目前快速拓展的瓶颈;数量众多的门店可以让盒马有更多的触手去粘住转化线下用户,支撑其线上化的战略。

第三,尽快接入B2C,让流量增值变现,弥补现在的商品结构短板。生鲜往往只能作为流量品类,很难作为获取毛利的品类,前两年死掉的生鲜电商创业者对此可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这是生鲜行业竞争现状决定的,单纯从零售环节赚钱很难。

阿里可能对盒马是寄予厚望的,希望盒马能输出 *** 论建立团队去整合它所收购的实体零售企业,这是新零售的抓手。但是目前的盒马还没有证明自己,或许这也正是阿里一系列收购后迟迟未有进一步动作的原因。

零售行业的拐点已经来临,如同九十年代超市业态对传统业态的替代不可逆转。虽然盒马存在不少问题,但也不能忽视这个创业型企业的自我调整能力!盒马是成为新的王者还是黯然离场,尚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