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民俗文化

装修宝典08

福清民俗文化,第1张

福清民俗文化
导读:  福清风俗四大特点  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的风尚,习俗,基本反映出福清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是闽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标志。从历史沿革的脉络看,福清风俗具有4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1) 继承古越文化的遗风; 

  福清风俗四大特点

  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的风尚,习俗,基本反映出福清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是闽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标志。从历史沿革的脉络看,福清风俗具有4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1) 继承古越文化的遗风;

  (2) 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响;

  (3) 受到宗教特别是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4) 近现代以来,对海外文化的吸收。

  在福清传统时令节俗中,迎春、接春、迎年等生动体现了古越遗风的履痕;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以及婚丧寿庆传统风俗中的合婚、定聘、禳寿、正寿、开吊等和信仰民风中的关公诞、迎城隍、魁星诞、土地诞、鲁班诞等则明显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福清民间对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马祖,俗呼马祖)和对陆上女神陈靖姑(即临水太后陈夫人,俗呼临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说明道教对福清民俗影响之深,尤其是数百年来在民间被尊为妇女、儿童保护神的临水奶,几乎深入到民间的家家户广。信仰民风中的观音诞、地藏王诞、泗洲佛、浴佛节等等则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渗透。佛、道两教在福清民俗中间付受到信徒们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两神位。相对而言, *** 教对福清的习俗影响较小。近代以来,在福清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脱鞋人屋、灯展、花展等则生动地反映了福清人又善于汲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福清风俗在形成过程中,既具有吸收融汇外来习俗的融通力,又具有地域割据碎状性的排他型。生活民俗中则出现同乡不同俗,信仰民风中既有一炉香供道、佛两教的现象,又有"奉教"(指西方传来的天主教、基督教)是野教的排他型现状出现。福清风俗蕴含着尊重传统又勇于开拓,留恋乡土又热衷于外出的奇异双向型,培育了众多英才,使闽海乡贤辈出,诸如近代史上之一个放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引进西方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中国翻译界奠基人林纾、中国近代史上在南洋开辟"新福清"的著名华侨领袖黄乃裳等等。福清风俗,充分呈现着"东南山国"与"闽海雄风"的封闭和开放双向交错的人文形态。

  春节拜年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履端,是辞旧迎新之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早晨吃太平面(线面加2个蛋),象征一年太平。初一至初三,整肃衣冠向家中长辈、亲友"拜年",讲吉利话。闹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逛灯市。福清地区初七以后,即盛行灯市,观灯和送灯。南后街专门出售各种纸制花灯,街道两旁,屋槽之下,花灯高悬,琳琅满目。

  过拗九 正月二十九,是福清地区独有的节俗。煮糯米粥,配以红枣、红糖、荸荠、桂圆、花生等佐料,谓"拗九粥",举家当早餐;出嫁的女儿也要送拗九粥给父母,意为祝愿平安度过"九"这一关。清明扫墓清明节,祭祖扫墓,食品主要是菠菠棵、光饼筹。

  端午划龙舟 五月初五,又称五日节。初一至初五主要活动是龙舟竞度;初五中午"过节"要喝雄黄酒,吃花生粽和荷叶包。

  七夕话鹊桥 七月初七之夜是神话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间。福清地区在这个节日普遍互相赠送蚕豆,以作结缘纪念。

  中秋赏月 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家人团聚吃月饼、饮酒和赏满月。旧时笙歌达旦,谓之"待月华"。

  重阳敬老 九月初九,谓之重阳节,是敬老日。旧时民众登高、放风筝,热闹非常。

  冬至 又称冬节。全家欢聚一堂搓粞为丸,福清话叫"搓丸",是团圆的意思。

  过小年 十二月廿四,也叫"祭灶"。家家户户打扫厨房,迎接新年,食品主要是灶糖灶饼。

  过年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又叫除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全家团聚一起,欢欢喜喜吃年夜饭,给小孩分压岁钱。过了"年",第二天即是春节。

  七街三十六巷之今昔~福建福清风光

  玉融古城,是一首沧桑的民谣,余韵未消;耋耋老人从爷爷的爷爷那儿,一辈辈聆听七街三十六巷的故事。夜深人静之时,犹闻木屐趿过石板巷道的“嗒嗒”声响;晨曦薄雾之中,小巷深处仿佛传来“茶食茶食”……“黄米糕光饼”的叫卖声,那卖橄榄串的老者,用竹筒装着竹签,一下一下不紧不慢地甩出清脆的声响,从唐朝一直响到今天……

  今天的融城,是祖国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璨明珠。1990年撤县建市以来,旧城改造,规划建设,城区面貌日新月异,百万福清人民,建设侨乡新市齐努力,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正在崛起。怀旧的文人墨客叩问历史老人:七街三十六巷今安在?

  (一)

  翻开历史长卷,我从老花镜中毕恭毕敬阅读融城。我们居住作息的这座小城,从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析长乐东南8乡建置万安县(福清市初名)以来,一直是县治所的驻地,历经扩建、修缮,至今已1300余年。

  融城作为福清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过去的1300年里,有1114年处于封建社会,有109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来的时间,就属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融城的街路巷名,在封建社会中主要由布衣百姓所取,官府文人兴致所至,或为某种需要,也取了不少,后来官方多次整改,文人也处处插手,这方面的街巷名称比例日渐增多,文化气息渐浓。仔细检索融城,我们揪住了历史老人的飘然银须:

  唐宋间有:小桥、上井、产塘、夏铺、鱼市、横街共6街33巷;明清时有:县前、学前、西门、上井、下井、小桥、产塘、后埔、鱼市、横街、场前,共计11街33巷。

  斗转星移,转眼间新中国成立,福清解放。1950年,融城有:河前、新街、一拂、产塘、后埔、小桥、宦街、福星、鱼市9街58巷;至1979年,融城还有大北、后埔、小桥、产塘、水陆、学前、鱼市、横街、福星、新街等10街61巷。

  1988年福清修志,记载7街为:后埔街、鱼市街、水陆街(西门街)、产塘街、小桥街、大北街、宦街;36巷为:上巷、河头巷、郑巷、旺巷、脚带巷、相连巷、城隍巷、阳春巷、古夏巷、东巷、高巷、凤山巷、吴厝巷、学尾巷、深巷、杜伯弄、杏园弄、湖滨霞、玉斗园、参府前、福塘境、较场埔墘、五德堂。

  1990年福清撤县建市前夕,共有42条路124道巷。

  我们惊喜地发现,小桥街、后埔街(唐宋间为夏铺)和产塘街的名称,是由唐宋间沿用至今。古老的融城,悠久的历史,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怎不让玉融儿女感慨万千而又骄傲自豪!

  (二)

  随着我市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市政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展,旧城改造与新城区建设同时进行,城区面积由原来的46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0平方公里多,新建扩建了十多条主干道和三十多条次干道,改造了近百条小街巷,成片的旧城区被改造成新的住宅区,街路两侧高楼林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地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成片的地名实体消失了,一个个新的地名应运而生。撤县建市以来,福清市地名办为规范城区街巷道路名称做了大量工作。1995年7月,根据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和1988年省 *** 颁布的《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以及1992年福州市颁布的《福州市地名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本着“突出特点,注重历史,照顾习惯,保持稳定,体现规划”的原则,对融城城区内主要街道草拟了名称,分别有:

  一拂街、东门街、利桥街、后埔街、文兴街、水陆街(西门街)、小桥街和凤凰路、江滨路、龙兴路、龙旺路、龙山路、融北路、下桥路、利民路、玉屏路、凤北路、龙华路、东皋路、孤山路、鸿商路、玉塘路、城隍路、金墩路、田墘路、龙津路、向阳路、凤南路、融西路、龙门路、桥溪路、江南路、天宝路、双旌路、福山路、永安巷、永居巷、永乐巷、永业巷等7街28路4巷。六年来,这些名称在城区建设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如今,宽阔的街道车水马龙,石板的巷道不复存在,代之以整洁的水泥路。卖茶食的小伙脚上穿的是皮鞋,筐子架在自行车后座的两边,一边踩车一边很传统地吆喝:“茶食、茶食!”公交车穿梭于各主要街道,新建的向高街古香古色和现代气息和谐交融。在它的旁边,依托豆区名园,诞生了一条古玩街,与瑞云塔前、黄阁重纶下的利桥街相呼应、相媲美。

  (三)

  融城的街巷道名,或依地势地貌而命名,或据实际功用而称谓,或具纪念意义,或为祈求吉祥如意,争奇斗艳,意味深长。如双旌路,东从南门桥南头接江南路,西至双旌山东麓,双旌山系福清形胜之一,故路以山名。后埔街,原名夏铺街,古为夏氏集居地,街路两旁多为夏姓开设的店铺,故名。因“夏”与“后”谐音乃渐成后埔街,“文革”间曾改名反帝路,1987年又改为后埔路,现恢复原名。江滨路,旧时为纪念邑人明内阁首辅叶向高,以向高号台山为名,称台山路,民国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路,后又名环城路,“文革”期间改名解放路,1979年恢复环城路。永安巷、永居巷、永乐巷、永业巷则以“安居乐业”四字冠“永”定名,表示居民住户美好的心愿。

  在现有的街巷中,已很难找到往昔的影子了。但在沿用小桥、产塘、后埔街名的同时,有一条贯穿城区东西的街道却越来越长,越来越漂亮,那就是一拂街。

  一拂街,原名一拂路,东从华侨影剧院接东门街,西至湖滨霞接江滨路,全长08公里,旧时分段曾名曰学前街、福新街、府前街、鱼市街、市心街、宦街等。这条街道的名称,是为纪念北宋时福清名人郑侠而起的,八十年代末将横亘在县府前的整条大街,取消各街段名称,统称为一拂街。1993年对一拂路西部的湖滨霞进行改造,成为一拂路西头一小段,故再取消湖滨霞之名,归一拂街。

  纪念郑侠为何要叫“一拂街”呢?因为郑侠号称“一拂先生”,这里有一段感人的传说。

  郑侠,北宋时本县海口人。生性耿直,一身正气,治平四年(1067)二十七岁中进士,因关心民间疾苦,痛斥官场邪恶,向皇帝进了“流民图”和“邪曲小人图”,得罪了大官僚,被流放到琼州,年过半百方获准回京,苏东坡保荐他到泉州当了教谕。不久,又受奸臣排挤,调回京城当看守城门的小吏。

  郑侠虽经磨难,脾气却越来越倔,梭角越磨越锐。有一回,他当面指斥当朝太师蔡京纵子作恶,得罪了这个奸臣。当郑侠告老返乡之时,蔡京拦在路上,要检查郑侠的十个箱子,一番唇枪舌剑之后,蔡京蛮横地打开了郑侠的御封箱子。谁知开了九箱,全是瓦砾石块,最后一箱打开,只见文房四宝和书籍一应俱全,蔡京以为珍宝必在箱底,翻出之后,竟是一尘拂,郑侠悠然自得地说:“下官一身干净,就靠此物,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说罢,手持尘拂往蔡京身上一拂,哈哈大笑:“可惜大人一身尘积太厚,无法拂除。”蔡京张口结舌,在围观民众的讥笑声中灰溜溜地走了。

  这就是“一拂先生”和一拂街的由来,为民 *** ,一身正气的一拂先生将永驻家乡人民心间。福清市委市 *** 体民心顺民意为清廉为政的郑侠塑像,安放在街心公园东南角,面对一拂街人来人往,观太平盛世融城繁华,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而一拂路,就是一拂先生镶嵌在玉融大地上的丰碑。

  融城七街三十六巷,如闽剧曲调如诉如泣,是史诗伟章如歌如颂。爱我融城,让七街三十六巷美如画卷。

福清风俗四大特点

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的风尚,习俗,基本反映出福清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是闽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标志。从历史沿革的脉络看,福清风俗具有4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1) 继承古越文化的遗风;

(2) 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响;

(3) 受到宗教特别是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4) 近现代以来,对海外文化的吸收。

  在福清传统时令节俗中,迎春、接春、迎年等生动体现了古越遗风的履痕;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以及婚丧寿庆传统风俗中的合婚、定聘、禳寿、正寿、开吊等和信仰民风中的关公诞、迎城隍、魁星诞、土地诞、鲁班诞等则明显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福清民间对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马祖,俗呼马祖)和对陆上女神陈靖姑(即临水太后陈夫人,俗呼临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说明道教对福清民俗影响之深,尤其是数百年来在民间被尊为妇女、儿童保护神的临水奶,几乎深入到民间的家家户广。信仰民风中的观音诞、地藏王诞、泗洲佛、浴佛节等等则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渗透。佛、道两教在福清民俗中间付受到信徒们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两神位。相对而言, *** 教对福清的习俗影响较小。近代以来,在福清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脱鞋人屋、灯展、花展等则生动地反映了福清人又善于汲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福清风俗在形成过程中,既具有吸收融汇外来习俗的融通力,又具有地域割据碎状性的排他型。生活民俗中则出现同乡不同俗,信仰民风中既有一炉香供道、佛两教的现象,又有"奉教"(指西方传来的天主教、基督教)是野教的排他型现状出现。福清风俗蕴含着尊重传统又勇于开拓,留恋乡土又热衷于外出的奇异双向型,培育了众多英才,使闽海乡贤辈出,诸如近代史上之一个放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引进西方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中国翻译界奠基人林纾、中国近代史上在南洋开辟"新福清"的著名华侨领袖黄乃裳等等。福清风俗,充分呈现着"东南山国"与"闽海雄风"的封闭和开放双向交错的人文形态。

  春节拜年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履端,是辞旧迎新之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早晨吃太平面(线面加2个蛋),象征一年太平。初一至初三,整肃衣冠向家中长辈、亲友"拜年",讲吉利话。闹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逛灯市。福清地区初七以后,即盛行灯市,观灯和送灯。南后街专门出售各种纸制花灯,街道两旁,屋槽之下,花灯高悬,琳琅满目。

  过拗九 正月二十九,是福清地区独有的节俗。煮糯米粥,配以红枣、红糖、荸荠、桂圆、花生等佐料,谓"拗九粥",举家当早餐;出嫁的女儿也要送拗九粥给父母,意为祝愿平安度过"九"这一关。清明扫墓清明节,祭祖扫墓,食品主要是菠菠棵、光饼筹。

  端午划龙舟 五月初五,又称五日节。初一至初五主要活动是龙舟竞度;初五中午"过节"要喝雄黄酒,吃花生粽和荷叶包。

  七夕话鹊桥 七月初七之夜是神话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间。福清地区在这个节日普遍互相赠送蚕豆,以作结缘纪念。

  中秋赏月 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家人团聚吃月饼、饮酒和赏满月。旧时笙歌达旦,谓之"待月华"。

  重阳敬老 九月初九,谓之重阳节,是敬老日。旧时民众登高、放风筝,热闹非常。

  冬至 又称冬节。全家欢聚一堂搓粞为丸,福清话叫"搓丸",是团圆的意思。

  过小年 十二月廿四,也叫"祭灶"。家家户户打扫厨房,迎接新年,食品主要是灶糖灶饼。

  过年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又叫除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全家团聚一起,欢欢喜喜吃年夜饭,给小孩分压岁钱。过了"年",第二天即是春节。

七街三十六巷之今昔~福建福清风光

玉融古城,是一首沧桑的民谣,余韵未消;耋耋老人从爷爷的爷爷那儿,一辈辈聆听七街三十六巷的故事。夜深人静之时,犹闻木屐趿过石板巷道的“嗒嗒”声响;晨曦薄雾之中,小巷深处仿佛传来“茶食茶食”……“黄米糕光饼”的叫卖声,那卖橄榄串的老者,用竹筒装着竹签,一下一下不紧不慢地甩出清脆的声响,从唐朝一直响到今天……

今天的融城,是祖国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璨明珠。1990年撤县建市以来,旧城改造,规划建设,城区面貌日新月异,百万福清人民,建设侨乡新市齐努力,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正在崛起。怀旧的文人墨客叩问历史老人:七街三十六巷今安在?

(一)

翻开历史长卷,我从老花镜中毕恭毕敬阅读融城。我们居住作息的这座小城,从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析长乐东南8乡建置万安县(福清市初名)以来,一直是县治所的驻地,历经扩建、修缮,至今已1300余年。

融城作为福清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过去的1300年里,有1114年处于封建社会,有109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来的时间,就属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融城的街路巷名,在封建社会中主要由布衣百姓所取,官府文人兴致所至,或为某种需要,也取了不少,后来官方多次整改,文人也处处插手,这方面的街巷名称比例日渐增多,文化气息渐浓。仔细检索融城,我们揪住了历史老人的飘然银须:

唐宋间有:小桥、上井、产塘、夏铺、鱼市、横街共6街33巷;明清时有:县前、学前、西门、上井、下井、小桥、产塘、后埔、鱼市、横街、场前,共计11街33巷。

斗转星移,转眼间新中国成立,福清解放。1950年,融城有:河前、新街、一拂、产塘、后埔、小桥、宦街、福星、鱼市9街58巷;至1979年,融城还有大北、后埔、小桥、产塘、水陆、学前、鱼市、横街、福星、新街等10街61巷。

1988年福清修志,记载7街为:后埔街、鱼市街、水陆街(西门街)、产塘街、小桥街、大北街、宦街;36巷为:上巷、河头巷、郑巷、旺巷、脚带巷、相连巷、城隍巷、阳春巷、古夏巷、东巷、高巷、凤山巷、吴厝巷、学尾巷、深巷、杜伯弄、杏园弄、湖滨霞、玉斗园、参府前、福塘境、较场埔墘、五德堂。

1990年福清撤县建市前夕,共有42条路124道巷。

我们惊喜地发现,小桥街、后埔街(唐宋间为夏铺)和产塘街的名称,是由唐宋间沿用至今。古老的融城,悠久的历史,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怎不让玉融儿女感慨万千而又骄傲自豪!

(二)

随着我市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市政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展,旧城改造与新城区建设同时进行,城区面积由原来的46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0平方公里多,新建扩建了十多条主干道和三十多条次干道,改造了近百条小街巷,成片的旧城区被改造成新的住宅区,街路两侧高楼林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地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成片的地名实体消失了,一个个新的地名应运而生。撤县建市以来,福清市地名办为规范城区街巷道路名称做了大量工作。1995年7月,根据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和1988年省 *** 颁布的《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以及1992年福州市颁布的《福州市地名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本着“突出特点,注重历史,照顾习惯,保持稳定,体现规划”的原则,对融城城区内主要街道草拟了名称,分别有:

一拂街、东门街、利桥街、后埔街、文兴街、水陆街(西门街)、小桥街和凤凰路、江滨路、龙兴路、龙旺路、龙山路、融北路、下桥路、利民路、玉屏路、凤北路、龙华路、东皋路、孤山路、鸿商路、玉塘路、城隍路、金墩路、田墘路、龙津路、向阳路、凤南路、融西路、龙门路、桥溪路、江南路、天宝路、双旌路、福山路、永安巷、永居巷、永乐巷、永业巷等7街28路4巷。六年来,这些名称在城区建设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如今,宽阔的街道车水马龙,石板的巷道不复存在,代之以整洁的水泥路。卖茶食的小伙脚上穿的是皮鞋,筐子架在自行车后座的两边,一边踩车一边很传统地吆喝:“茶食、茶食!”公交车穿梭于各主要街道,新建的向高街古香古色和现代气息和谐交融。在它的旁边,依托豆区名园,诞生了一条古玩街,与瑞云塔前、黄阁重纶下的利桥街相呼应、相媲美。

(三)

融城的街巷道名,或依地势地貌而命名,或据实际功用而称谓,或具纪念意义,或为祈求吉祥如意,争奇斗艳,意味深长。如双旌路,东从南门桥南头接江南路,西至双旌山东麓,双旌山系福清形胜之一,故路以山名。后埔街,原名夏铺街,古为夏氏集居地,街路两旁多为夏姓开设的店铺,故名。因“夏”与“后”谐音乃渐成后埔街,“文革”间曾改名反帝路,1987年又改为后埔路,现恢复原名。江滨路,旧时为纪念邑人明内阁首辅叶向高,以向高号台山为名,称台山路,民国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路,后又名环城路,“文革”期间改名解放路,1979年恢复环城路。永安巷、永居巷、永乐巷、永业巷则以“安居乐业”四字冠“永”定名,表示居民住户美好的心愿。

在现有的街巷中,已很难找到往昔的影子了。但在沿用小桥、产塘、后埔街名的同时,有一条贯穿城区东西的街道却越来越长,越来越漂亮,那就是一拂街。

一拂街,原名一拂路,东从华侨影剧院接东门街,西至湖滨霞接江滨路,全长08公里,旧时分段曾名曰学前街、福新街、府前街、鱼市街、市心街、宦街等。这条街道的名称,是为纪念北宋时福清名人郑侠而起的,八十年代末将横亘在县府前的整条大街,取消各街段名称,统称为一拂街。1993年对一拂路西部的湖滨霞进行改造,成为一拂路西头一小段,故再取消湖滨霞之名,归一拂街。

纪念郑侠为何要叫“一拂街”呢?因为郑侠号称“一拂先生”,这里有一段感人的传说。

郑侠,北宋时本县海口人。生性耿直,一身正气,治平四年(1067)二十七岁中进士,因关心民间疾苦,痛斥官场邪恶,向皇帝进了“流民图”和“邪曲小人图”,得罪了大官僚,被流放到琼州,年过半百方获准回京,苏东坡保荐他到泉州当了教谕。不久,又受奸臣排挤,调回京城当看守城门的小吏。

郑侠虽经磨难,脾气却越来越倔,梭角越磨越锐。有一回,他当面指斥当朝太师蔡京纵子作恶,得罪了这个奸臣。当郑侠告老返乡之时,蔡京拦在路上,要检查郑侠的十个箱子,一番唇枪舌剑之后,蔡京蛮横地打开了郑侠的御封箱子。谁知开了九箱,全是瓦砾石块,最后一箱打开,只见文房四宝和书籍一应俱全,蔡京以为珍宝必在箱底,翻出之后,竟是一尘拂,郑侠悠然自得地说:“下官一身干净,就靠此物,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说罢,手持尘拂往蔡京身上一拂,哈哈大笑:“可惜大人一身尘积太厚,无法拂除。”蔡京张口结舌,在围观民众的讥笑声中灰溜溜地走了。

这就是“一拂先生”和一拂街的由来,为民 *** ,一身正气的一拂先生将永驻家乡人民心间。福清市委市 *** 体民心顺民意为清廉为政的郑侠塑像,安放在街心公园东南角,面对一拂街人来人往,观太平盛世融城繁华,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而一拂路,就是一拂先生镶嵌在玉融大地上的丰碑。

融城七街三十六巷,如闽剧曲调如诉如泣,是史诗伟章如歌如颂。爱我融城,让七街三十六巷美如画卷。

最后,提供你一个福清民俗的网址:

http://wwwfjtagovcn/fuzhou/fuqing/coustom/

具体内容我不帖了,自己看吧^_^

正如同楼上说的福清风俗四大特点那么详细一样。福清民俗文化,乃至饮食都 和福州市区基本一样。个别特有的小吃 稍有不同。

福清县,古属福州府。 是省会福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在福清传统时令节俗中,迎春、接春、迎年等生动体现了古越遗风的履痕;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以及婚丧寿庆传统风俗中的合婚、定聘、禳寿、正寿、开吊等和信仰民风中的关公诞、迎城隍、魁星诞、土地诞、鲁班诞等则明显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福清民间对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马祖,俗呼马祖)和对陆上女神陈靖姑(即临水太后陈夫人,俗呼临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说明道教对福清民俗影响之深,尤其是数百年来在民间被尊为妇女、儿童保护神的临水奶,几乎深入到民间的家家户广。信仰民风中的观音诞、地藏王诞、泗洲佛、浴佛节等等则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渗透。佛、道两教在福清民俗中间付受到信徒们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两神位。相对而言, *** 教对福清的习俗影响较小。近代以来,在福清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脱鞋人屋、灯展、花展等则生动地反映了福清人又善于汲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福清风俗在形成过程中,既具有吸收融汇外来习俗的融通力,又具有地域割据碎状性的排他型。生活民俗中则出现同乡不同俗,信仰民风中既有一炉香供道、佛两教的现象,又有"奉教"(指西方传来的天主教、基督教)是野教的排他型现状出现。福清风俗蕴含着尊重传统又勇于开拓,留恋乡土又热衷于外出的奇异双向型,培育了众多英才,使闽海乡贤辈出,诸如近代史上之一个放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引进西方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中国翻译界奠基人林纾、中国近代史上在南洋开辟"新福清"的著名华侨领袖黄乃裳等等。福清风俗,充分呈现着"东南山国"与"闽海雄风"的封闭和开放双向交错的人文形态。

  春节拜年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履端,是辞旧迎新之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早晨吃太平面(线面加2个蛋),象征一年太平。初一至初三,整肃衣冠向家中长辈、亲友"拜年",讲吉利话。闹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逛灯市。福清地区初七以后,即盛行灯市,观灯和送灯。南后街专门出售各种纸制花灯,街道两旁,屋槽之下,花灯高悬,琳琅满目。

  过拗九 正月二十九,是福清地区独有的节俗。煮糯米粥,配以红枣、红糖、荸荠、桂圆、花生等佐料,谓"拗九粥",举家当早餐;出嫁的女儿也要送拗九粥给父母,意为祝愿平安度过"九"这一关。清明扫墓清明节,祭祖扫墓,食品主要是菠菠棵、光饼筹。

  端午划龙舟 五月初五,又称五日节。初一至初五主要活动是龙舟竞度;初五中午"过节"要喝雄黄酒,吃花生粽和荷叶包。

  七夕话鹊桥 七月初七之夜是神话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间。福清地区在这个节日普遍互相赠送蚕豆,以作结缘纪念。

  中秋赏月 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家人团聚吃月饼、饮酒和赏满月。旧时笙歌达旦,谓之"待月华"。

  重阳敬老 九月初九,谓之重阳节,是敬老日。旧时民众登高、放风筝,热闹非常。

  冬至 又称冬节。全家欢聚一堂搓粞为丸,福清话叫"搓丸",是团圆的意思。

  过小年 十二月廿四,也叫"祭灶"。家家户户打扫厨房,迎接新年,食品主要是灶糖灶饼。

  过年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又叫除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全家团聚一起,欢欢喜喜吃年夜饭,给小孩分压岁钱。过了"年",第二天即是春节。

七街三十六巷之今昔~福建福清风光

玉融古城,是一首沧桑的民谣,余韵未消;耋耋老人从爷爷的爷爷那儿,一辈辈聆听七街三十六巷的故事。夜深人静之时,犹闻木屐趿过石板巷道的“嗒嗒”声响;晨曦薄雾之中,小巷深处仿佛传来“茶食茶食”……“黄米糕光饼”的叫卖声,那卖橄榄串的老者,用竹筒装着竹签,一下一下不紧不慢地甩出清脆的声响,从唐朝一直响到今天……

今天的融城,是祖国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璨明珠。1990年撤县建市以来,旧城改造,规划建设,城区面貌日新月异,百万福清人民,建设侨乡新市齐努力,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正在崛起。怀旧的文人墨客叩问历史老人:七街三十六巷今安在?

(一)

翻开历史长卷,我从老花镜中毕恭毕敬阅读融城。我们居住作息的这座小城,从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析长乐东南8乡建置万安县(福清市初名)以来,一直是县治所的驻地,历经扩建、修缮,至今已1300余年。

融城作为福清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过去的1300年里,有1114年处于封建社会,有109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来的时间,就属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融城的街路巷名,在封建社会中主要由布衣百姓所取,官府文人兴致所至,或为某种需要,也取了不少,后来官方多次整改,文人也处处插手,这方面的街巷名称比例日渐增多,文化气息渐浓。仔细检索融城,我们揪住了历史老人的飘然银须:

唐宋间有:小桥、上井、产塘、夏铺、鱼市、横街共6街33巷;明清时有:县前、学前、西门、上井、下井、小桥、产塘、后埔、鱼市、横街、场前,共计11街33巷。

斗转星移,转眼间新中国成立,福清解放。1950年,融城有:河前、新街、一拂、产塘、后埔、小桥、宦街、福星、鱼市9街58巷;至1979年,融城还有大北、后埔、小桥、产塘、水陆、学前、鱼市、横街、福星、新街等10街61巷。

1988年福清修志,记载7街为:后埔街、鱼市街、水陆街(西门街)、产塘街、小桥街、大北街、宦街;36巷为:上巷、河头巷、郑巷、旺巷、脚带巷、相连巷、城隍巷、阳春巷、古夏巷、东巷、高巷、凤山巷、吴厝巷、学尾巷、深巷、杜伯弄、杏园弄、湖滨霞、玉斗园、参府前、福塘境、较场埔墘、五德堂。

1990年福清撤县建市前夕,共有42条路124道巷。

我们惊喜地发现,小桥街、后埔街(唐宋间为夏铺)和产塘街的名称,是由唐宋间沿用至今。古老的融城,悠久的历史,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怎不让玉融儿女感慨万千而又骄傲自豪!

(二)

随着我市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市政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展,旧城改造与新城区建设同时进行,城区面积由原来的46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0平方公里多,新建扩建了十多条主干道和三十多条次干道,改造了近百条小街巷,成片的旧城区被改造成新的住宅区,街路两侧高楼林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地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成片的地名实体消失了,一个个新的地名应运而生。撤县建市以来,福清市地名办为规范城区街巷道路名称做了大量工作。1995年7月,根据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和1988年省 *** 颁布的《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以及1992年福州市颁布的《福州市地名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本着“突出特点,注重历史,照顾习惯,保持稳定,体现规划”的原则,对融城城区内主要街道草拟了名称,分别有:

一拂街、东门街、利桥街、后埔街、文兴街、水陆街(西门街)、小桥街和凤凰路、江滨路、龙兴路、龙旺路、龙山路、融北路、下桥路、利民路、玉屏路、凤北路、龙华路、东皋路、孤山路、鸿商路、玉塘路、城隍路、金墩路、田墘路、龙津路、向阳路、凤南路、融西路、龙门路、桥溪路、江南路、天宝路、双旌路、福山路、永安巷、永居巷、永乐巷、永业巷等7街28路4巷。六年来,这些名称在城区建设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如今,宽阔的街道车水马龙,石板的巷道不复存在,代之以整洁的水泥路。卖茶食的小伙脚上穿的是皮鞋,筐子架在自行车后座的两边,一边踩车一边很传统地吆喝:“茶食、茶食!”公交车穿梭于各主要街道,新建的向高街古香古色和现代气息和谐交融。在它的旁边,依托豆区名园,诞生了一条古玩街,与瑞云塔前、黄阁重纶下的利桥街相呼应、相媲美。

(三)

融城的街巷道名,或依地势地貌而命名,或据实际功用而称谓,或具纪念意义,或为祈求吉祥如意,争奇斗艳,意味深长。如双旌路,东从南门桥南头接江南路,西至双旌山东麓,双旌山系福清形胜之一,故路以山名。后埔街,原名夏铺街,古为夏氏集居地,街路两旁多为夏姓开设的店铺,故名。因“夏”与“后”谐音乃渐成后埔街,“文革”间曾改名反帝路,1987年又改为后埔路,现恢复原名。江滨路,旧时为纪念邑人明内阁首辅叶向高,以向高号台山为名,称台山路,民国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路,后又名环城路,“文革”期间改名解放路,1979年恢复环城路。永安巷、永居巷、永乐巷、永业巷则以“安居乐业”四字冠“永”定名,表示居民住户美好的心愿。

在现有的街巷中,已很难找到往昔的影子了。但在沿用小桥、产塘、后埔街名的同时,有一条贯穿城区东西的街道却越来越长,越来越漂亮,那就是一拂街。

一拂街,原名一拂路,东从华侨影剧院接东门街,西至湖滨霞接江滨路,全长08公里,旧时分段曾名曰学前街、福新街、府前街、鱼市街、市心街、宦街等。这条街道的名称,是为纪念北宋时福清名人郑侠而起的,八十年代末将横亘在县府前的整条大街,取消各街段名称,统称为一拂街。1993年对一拂路西部的湖滨霞进行改造,成为一拂路西头一小段,故再取消湖滨霞之名,归一拂街。

纪念郑侠为何要叫“一拂街”呢?因为郑侠号称“一拂先生”,这里有一段感人的传说。

郑侠,北宋时本县海口人。生性耿直,一身正气,治平四年(1067)二十七岁中进士,因关心民间疾苦,痛斥官场邪恶,向皇帝进了“流民图”和“邪曲小人图”,得罪了大官僚,被流放到琼州,年过半百方获准回京,苏东坡保荐他到泉州当了教谕。不久,又受奸臣排挤,调回京城当看守城门的小吏。

郑侠虽经磨难,脾气却越来越倔,梭角越磨越锐。有一回,他当面指斥当朝太师蔡京纵子作恶,得罪了这个奸臣。当郑侠告老返乡之时,蔡京拦在路上,要检查郑侠的十个箱子,一番唇枪舌剑之后,蔡京蛮横地打开了郑侠的御封箱子。谁知开了九箱,全是瓦砾石块,最后一箱打开,只见文房四宝和书籍一应俱全,蔡京以为珍宝必在箱底,翻出之后,竟是一尘拂,郑侠悠然自得地说:“下官一身干净,就靠此物,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说罢,手持尘拂往蔡京身上一拂,哈哈大笑:“可惜大人一身尘积太厚,无法拂除。”蔡京张口结舌,在围观民众的讥笑声中灰溜溜地走了。

这就是“一拂先生”和一拂街的由来,为民 *** ,一身正气的一拂先生将永驻家乡人民心间。福清市委市 *** 体民心顺民意为清廉为政的郑侠塑像,安放在街心公园东南角,面对一拂街人来人往,观太平盛世融城繁华,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而一拂路,就是一拂先生镶嵌在玉融大地上的丰碑。

融城七街三十六巷,如闽剧曲调如诉如泣,是史诗伟章如歌如颂。爱我融城,让七街三十六巷美如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