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慕尼黑啤酒节及电子中心.

装修宝典033

关于慕尼黑啤酒节及电子中心.,第1张

关于慕尼黑啤酒节及电子中心.
导读:慕尼黑位于德国东南部,是拜恩(巴伐利亚)州的首府,德国第三大城市,是一座有8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这里人文荟萃,在保守的德国南部,算是自由主义气氛比较浓厚的都市,洋溢着传统的欢乐气息。 慕尼黑是德国也是欧洲的一座著名旅游城市,是德意志南部

慕尼黑位于德国东南部,是拜恩(巴伐利亚)州的首府,德国第三大城市,是一座有8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这里人文荟萃,在保守的德国南部,算是自由主义气氛比较浓厚的都市,洋溢着传统的欢乐气息。

慕尼黑是德国也是欧洲的一座著名旅游城市,是德意志南部最瑰丽的宫廷文化中心,已有800多年历史。它位于中欧进入南欧的交通要冲,是一座清净而典雅的艺术文化名城。慕尼黑拥有许多博物馆和中世纪古迹。

慕尼黑盛产啤酒,人们惯称慕尼黑为啤酒之都。对慕尼黑人来说不可一日无啤酒,人均饮用量世界之一。慕尼黑啤酒节(Oktoberfest)是慕尼黑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德语中,这个节日的本意为“十月节”,节日活动也不单纯只有啤酒一项。也许慕尼黑的啤酒太有名了,这个节日也就被外人叫作啤酒节了。慕尼黑人可能只知有个十月节,不知有个啤酒节。不过,目前啤酒的确是这个节日的主角。

德国是个盛产啤酒的国家,其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德国所产啤酒质优味醇、品种多样,享誉世界。巴伐利亚的啤酒产销量居德国之一,而作为其首府的慕尼黑的啤酒馆规模庞大有如迷宫,啤酒节也是历史悠久,载誉全球。

慕尼黑正是以其优质的啤酒、欢乐的气氛和丰富多彩的节日内容为其啤酒节引来了数百万游客。节日期间,人们像潮水般涌向慕尼黑,热闹非凡。

二、慕尼黑啤酒节的来源

据说十月节的前身来自于丰收的农夫,在出售农产品并从市集中购买了农产品之后,一年有这么一次饮酒狂欢的日子。

慕尼黑啤酒节的起源,则与一场浪漫的皇家世纪婚礼有关,据说在 1810 年 10 月 12 日这天,是巴伐利亚王国的王储路德威希一世,迎娶来自北方的泰瑞莎公主的好日子,由于大批民众涌入城中庆祝,当时正好是啤酒花收成的季节,皇室于是准备了流水席式的佳酿美食飨宴,招待宾客无限畅饮享用,并加上传统歌舞的演助兴,连续数天数夜的吃喝狂欢庆祝方式,就成为慕尼黑啤酒节(Oktoberfest)的传统与特色,其实德文 Oktoberfest 正是 10 月节庆的意思,也因此百年来这项活动都是在 9 月与 10 月之间盛大举行。慕尼黑啤酒节从开幕仪式就很有看头,之一天早上由德国各邦以及其它团体所组成的代表队伍,在慕尼黑市长的带领下一起热闹 *** ,身穿传统服装、打扮花枝招展的队伍莫不使出浑身解数,吸引游客的目光,而最后的目的地就是啤酒节会场泰瑞莎广广场(Theresienwiese),然后市长以撬开巨型的啤酒桶做为揭幕动作,四处快乐飞溅的啤酒泡沫,预告了一场疯狂飨宴的来临。

慕尼黑啤酒节是德国慕尼黑市的传统民间节日。它开始于5月份,9月份的最后—个星期进入 *** ,一直到10月末结束,因此也被称为“十月节”。

历史上之一个啤酒节在1810年举行,为了祝贺巴伐利亚的皇太子路德维希(Ludwig)和勒吉(Therese)公主的婚姻。庆祝活动10月12日开始,10月17日以一场赛马结束。在以后的数年中,庆祝活动重复举行,后来,庆祝活动的时间延长,开始时间也提前到9月了,这是因为这时天气情况比较好。白天温度适宜,夜晚访客们能广场上、帐篷外、花园中和大街上游乐而不觉得寒冷。“十月节”在9月开始,皇太子妃的名字用来命名“十月节”的庆典广场:勒基安维塞广场(Theresienwiese)。

慕尼黑啤酒节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10年巴伐利亚加冕王子路德维希和特蕾瑟公主于当年10月完婚,官方的庆祝活动持续了5天。人们聚集到慕尼黑城外的大草坪上,唱歌、跳舞、观看赛马和痛饮啤酒。从此,这个深受欢迎的活动便被延续下来,流传至今,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至10月之一个星期日就固定成为啤酒节。截至到2004年,除因战争和霍乱中断外,慕尼黑啤酒节已整整举办了170届。

慕尼黑的啤酒节(又称“十月节”,Oktoberfest)每年九月末到十月初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持续两周,是慕尼黑一年中最盛大的活动。2002年大约有六百万人参加了啤酒节,许多其他城市也仿效慕尼黑举办“十月节”。

活动一共举行16天,到十月的之一个星期天为止,举行的地点是一个叫做"Theresienwiese"的地方,巴伐利亚方言简称为"Wiesen"(意为牧场)。为了这个活动专门酿制的一种啤酒叫做Wiesenbier,注意不要和Märzen混淆,比一般的啤酒颜色更深,酒劲儿也更大,上酒的时候用的是一种叫做“Maß”的容量一升的大酒杯,现场搭建起容纳3000到一万人的大帐篷,只有慕尼黑当地的酒商才被允许在里边提供这种酒。酒客们也消耗掉大量的食物,大多是传统的家常小吃如香肠、烤小鸡、泡菜和烤牛尾等。

三、节日特色

一提起慕尼黑,人们首先会想起著名的慕尼黑啤酒节。慕尼黑盛产啤酒,饮用量为世界之一,有“啤酒之都”的美称,啤酒节更是闻名世界。慕尼黑啤酒节正式的名称应为“慕尼黑十月节”(Oktoberfest),是慕尼黑传统的民间节日,据今已有近200年历史。1810年10月,拜恩国王路德维希一世与黛丽丝公主结婚,举国狂欢,全城放假16天,人们聚集到城外的大草坪上,唱歌、跳舞、观看赛马和痛饮啤酒。慕尼黑啤酒节每年在九月下半月(一般是9月18日)至十月初在慕尼黑市中心的玛丽亚草地举行从此这个深受欢迎的节日便保留下来,每年9月倒数第二个星期六至10月之一个星期日共16天,定为慕尼黑的啤酒节。历史上,除因战争和霍乱等原因中断外,今年已是第172届了。今年的啤酒节是从9月16日到10月1日。

节日期间的庆祝活动很有特色。先由慕尼黑市长到广场上主持开幕仪式,在12响礼炮声中他打开之一桶啤酒的木桶盖,宣告节日开始。身着传统服装的送酒女神,手拿容积达一公升的单耳大杯,川流不息地把啤酒送到早已迫不及待的人们面前。还有一些身穿麂皮短裤、背心等传统服装的人手持酒杯,逢人便“干杯”,“叮叮当当”的碰杯声成为啤酒节里特有的音乐。在那些最热闹的日子里,街头张灯结彩,市内7家大酒厂组成的 *** 队伍也纷纷上街载歌载舞。啤酒一直供应到晚上10点半,这时乐队齐奏催促人们回家的曲子,可是不少游客却还是意犹末尽,留连忘返。

在每年9月倒数第二个周六,在勒吉安维塞广场(Theresienwiese简称Wiesen)举行官方的啤酒节开幕典礼。广场上设有一些卖酒的帐篷。中午12点,慕尼黑市长打开之一桶啤酒,啤酒节才正式开始,所有参加的人才允许开始欢呼畅饮。要观看开幕典礼,通常在上午9点左右到来,才能有好的位子。啤酒节规模很大,不限于个广场,几乎席卷全市。到处都有卖酒的,从上午到深夜,人们坐在酒桌旁畅饮,或拿着啤酒杯涌上街头,逢人便喊“干杯”,不分男女老少。节日期间,有狂欢 *** ,有赛马,有街头戏剧表演、民歌表演和音乐会。近年来,本国和外国游客也纷纷涌入,多为啤酒爱好者。慕尼黑本地人倒不那么显眼了,也许都去卖酒了。啤酒节上的啤酒价格比平时略高,每升啤酒的价格在6到7欧元。啤酒节持续16天,在10月的之一个周日之后结束。

啤酒节在特雷西亚草坪广场举行。节日的之一天上午,来自巴伐利亚、德国其他州以及瑞士、法国、奥地利等周边国家,身穿艳丽多彩的民族服装及传统古装的 *** 队伍在慕尼黑市长及酒厂老板乘坐的富丽堂皇、花团锦簇的马车引领下,浩浩荡荡地涌向黛丽草场。正午12点,礼炮12响罢,市长打开之一桶啤酒的龙头,泛着白色泡沫的啤酒汩汩而出。之一杯敬献给拜恩州总理,然后市长举起第二杯酒,和大家一起痛饮,慕尼黑啤酒节便在人们的欢呼声中揭开了序幕。节日期间整个城市给人更大的感受就是狂欢,浓郁的巴伐利亚风情的狂欢。身着巴伐利亚民族服装的 *** 队伍在大街上载歌载舞,街头到处是戏剧表演和音乐会,人们端着啤酒涌上街头,逢人便喊:“Prost(干杯)!”。本国和外国游客也纷纷涌入慕尼黑。你看吧,火车爆满!公共汽车爆满!旅馆爆满!餐馆、酒吧爆满!难怪旅游指南特别

提醒说如果你想在啤酒节期间来慕尼黑,更好提前一年预定房间。

作为有着近200年历史的民间节日,慕尼黑啤酒节完整地保留了巴伐利亚的民间风俗,包括传统的民族音乐和民族服饰、当地的特色食品、更大可容纳万人的啤酒大棚、巴伐利亚人的热情好客等等,共同烘托出一个让人释放热情的磁场。

在啤酒节现场,传统的巴伐利亚民族服装格外惹眼,有穿着艳丽的紧胸绣花衣裙姑娘,也有一身传统背带短裤装束的男人。一个个身材矫健、热情奔放的巴伐利亚啤酒女郎穿梭在人群中,把一杯杯荡漾着白色泡沫的鲜啤酒端到了人们面前。人们坐在传统的长板凳上及长木桌前,享受着德国啤酒、当地特色的烤猪腿和,面包圈。啤酒棚中央的舞台上,乐队演奏的民歌和流行音乐,处处透出传统气息。

啤酒棚外有各式各样适合全家大小玩乐的游乐设施,如旋转木马、海盗船、大转盘、高空腾跳、旋转啤酒筒、大型摩天轮、旋转秋千、过山车、鬼屋等,俨然是个嘉年华大型游乐活动。据了解,许多项目有很长的历史,成了节日欢庆不可缺少的部分。组委会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慕尼黑啤酒节最有吸引力的是闻名遐迩的啤酒,另外它是家庭和亲朋好友相约的好去处。大型游乐活动也深受小孩和年轻人的喜爱。

四、慕尼黑啤酒节闻名世界的原因分析

慕尼黑十月啤酒节,这一世界著名的传统民间盛事源于1810年,为庆贺巴伐利亚储君卢德亲王与萨克森希尔登豪森的黛丽丝公主共结百年之好而举行的一系列庆祝活动。当时正值10月大麦和啤酒花丰收的季节,饮酒、唱歌、跳舞是最主要的表现欢乐的方式。流传至今,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至10月的之一个星期日就固定成为啤酒节。

啤酒节之所以闻名,不仅因为它是全世界更大的民间狂欢节,而且也因为它完整地保留了巴伐利亚州当地的风土民情。啤酒节的之一天早上,身穿传统服装的德国各邦代表及其它国家的 *** 队伍聚在一起,由慕尼黑市长与酒厂老板带领, *** 至主要的举办场地——特蕾莎广场〈Theresienwiese〉,那里架设起数座巨型帐篷,里面摆满各厂牌的啤酒供人畅饮。慕尼黑当地人的海量称雄全州,平均每人每年要喝200多公升啤酒。依据纪录,在节庆期间人潮多达六百万,喝掉六百万公升的啤酒,吃掉二十万条德国香肠。人们用华丽的马车运送啤酒,在巨大的啤酒帐篷开怀畅饮的同时,欣赏巴伐利亚铜管乐队演奏的民歌乐曲和令人陶醉的情歌雅调。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赛马、射击、杂耍、各种游艺活动及戏剧演出、民族音乐会等。在这些活动中,慕尼黑人充分表现出自己民族的热情、豪放、充满活力的性格。令人惊讶的是参加啤酒节的啤酒不仅没有外国品牌,而且没有慕尼黑以外的啤酒品牌,全部是慕尼黑当地的啤酒。也许慕尼黑啤酒节之所以200年来经久不衰,正是源于它的本地化,只有本地化了才可

能国际化。

平日,德国人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工作态度认真、严谨,服从命令,遵守纪律和原则性强,但似乎缺乏幽默和热情。然而,在慕尼黑啤酒节上,人们可以发现德国人生气勃勃、热情洋溢的另一面。尤其是巴伐利亚人对于自身的文化和传统所表现出的执着与自豪感,给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公办的啤酒节活动在晚上11时结束之后,许多人意犹未尽,仍会转战至通宵开放的酒馆续摊。

:新天鹅堡,建于19世纪1德国的著名景点天鹅堡

年,是德国的象征。这座梦幻般的建筑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宫殿。这位浪漫但命运多舛的国王受到了瓦格纳的影响。在梦中,他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财富都献给了这座宫殿。不幸的是,直到他去世,他一天也不能在这里生活。

没想到,十几年后的今天,在欧陆风情的避暑胜地贵州的群山中,发现了一座天鹅堡。

它不可思议的远离城市,海拔1000多米,周围是竹海和原生态森林的隐蔽之地,还有这样一个隐秘的地方。

在距离泸州不到30公里的王龙收费站下高速,沿着一条建在茫茫竹海中的公路上山,起点在海拔400米的山脚下。道路蜿蜒向前,你摇下车窗,森林的气息扑面而来。当你到达1300米时,温度从山脚的34度下降到23度,让你感受到大山深处的凉爽。

穿过一道极具欧洲特色的大门,天鹅堡就到了。

赤水天鹅堡,中国独一无二的森林公园,也是度假避暑胜地,森林覆盖率达99%。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森林覆盖率,因为除了房屋和道路,四周都是密不透风的竹林和森林,所以这里的空气很清新。

这里海拔1300-1500米,正好处于黄金海拔,也是人体更舒适的高度。这里的富氧离子含量是城市的210倍,7-8月平均气温21。不愧是21的清凉世界。

这里有一排排充满欧洲风情的避暑胜地,建筑隐藏在一片绿色的灌木丛中。

这里有一条三公里的悬崖线。这里的人把旁边的避暑别墅叫做山景房。坐在他们的阳台上,可以看到周围的一切,可以看到茫茫竹海。

这里最美的风景是日落。每天晚上,避暑的人们聚集在这里的草坪上,看着火红的夕阳消失在天际。

这是一个远离雾霾的地方,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心情,让心情自由飞翔。

这里还有一个骑士广场。

这是一条被称为威尼斯水街的商业街,有餐厅、连锁酒店、超市、酒吧、KTV、茶馆等。

每年夏天,避暑的人们坐在湖边的藤椅上,静静地看着孩子们在湖里喂一大群锦鲤。

有栈道环绕的天鹅湖,走一圈要一个多小时。

这是一大片光滑的草坪。这是孩子们的天堂。每年夏天,这里都会举办为期三天的星光音乐节。专业歌手热情敬业,消夏的人也会上台展示自己的声音。

这里是天鹅堡医院,完善的医疗服务为来这里避暑的人提供必要的医疗护理。

这里有很多山泉,都有管道通到屋前屋后,所以这里的人每天都喝山泉。因此,许多老年人不仅在这里度过夏天,而且冬天和冬天也住在这里不想下山,因为这里空气好,还有山泉,特别适合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的调理。

有避暑社区和避暑别墅,还有各种民宿、客栈、酒店。这里也有很多房子出租,装修好的避暑房一个月3000左右。

天鹅堡不仅是避暑胜地,也是贵州的集中景区。在方圆50公里范围内,世界遗产赤水丹霞有许多世界级的景点,夏天的人们经常乘坐巴士下山观光。

赤水丹霞,中国最完整、最典型、更具代表性、最年轻的地貌,是中国丹霞地貌最美的地方。

赤水瀑布,位于丹霞地貌区,是中国丹霞地貌更大的瀑布,也是中国长江流域更大的瀑布。

贵州四大古镇之一的丙谷镇,红军四渡赤水时曾在丙安扎营。还有红军兵团陈列馆和林彪住过的卧室。

它三面被赤水河环绕,沿河有许多用原木支撑的高跷,十分壮观。

土古镇历史悠久,是重要的码头和盐从四川到贵州在古代。古镇依山傍水,建筑风格错落有致,并未被过度开发。有布庄、铁匠铺等老店,游人不多,依然古朴安静。

这是当年红军过赤水的地方。附近的青岗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毛主席指挥的之一次战役。参战的士兵中有后来的3位总统、5位国防部长、7位元帅、150多位将军,都集中在当年这个不足2平方公里的葫芦形关隘里。

中国侏罗纪生态园,又称桫椤自然保护区,这里至今仍保持着良好的原生态环境,所以有桫椤,被誉为植物的活化石。两亿年前有4万多棵高大的木本蕨类植物。

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是中国之一条河谷旅游公路,包括山地自行车道和汽车道。

沿途还有12个驿站、26个露营地和23个观景台。

2德国的著名景点天鹅堡在哪

叫天鹅湖雪旺湖,是彼得日的原型柴可夫斯基《天鹅湖》场景。

3德国天鹅堡的来历

;睡美人睡在一个僻静的城堡里。当她睡着的时候,整个王国已经不存在了。只有爱她的王子的吻才能唤醒这个睡美人在德国这个把童话和梦想绘成现实的国家,有一座城堡,它就是《睡美人》故事中城堡的原型,新天鹅石城堡,又称黑天鹅城堡。

新天鹅堡的主人,巴伐利亚皇帝路德维希二世,也被称为童话大王,天鹅国王和疯狂国王路德维希。他一直很推崇中世纪骑士的城堡风格,所以就在前高地城堡的废墟上建造了这样一座中世纪骑士风格的城堡。然而,当他41岁去世时,新天鹅堡却无法完工。

4天鹅堡位于德国哪里

迪士尼城堡原型——德国新天鹅堡。如果说迪士尼乐园实现了游客的童话梦,那么新天鹅堡就是童话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存在。新天鹅堡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其童话般的建筑风格使其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更受欢迎的城堡之一。

新天鹅堡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于1869年下令建造的。至于路德维希二世,也许他天生就不是当国王的料。他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却对艺术充满热情,在那个革命年代,他被内阁所牵制,手握王者称号,屡遭阴谋攻击。由于与作曲家瓦格纳的友谊,他的过度挥霍导致他遭到内阁和人民的反对。于是他想到了逃到巴伐利亚的山里,去创造一个没有干扰的童话世界。

于是他下令在旧城堡的废墟上建造一座新的城堡,他投身于自己的童话梦。使用一个的自有财富和大量贷款来维持城堡建设的开支。参与城堡的设计,并不时检查城堡的进度。但是路德维希二世没能实现他的童话梦。1886年6月12日,他最后一次视察城堡后,再也没有回来。人们在湖里发现了他和随行医生的尸体。就在5天前,内阁刚刚宣布他患有精神疾病。

国王死时的城堡

路德维希二世去世时,新天鹅堡还没有建成。随着国王的去世,城堡的建设一度暂停。最后只是简单的完成了,没有按照当初的设计。在建造城堡的时候,国王到处借钱,欠了一大笔债。所以路德维希二世之后的七周。s死后,当时的摄政王下令公开收费。此后,国王的个人童话梦已经成为一个公共旅游目的地。

长期以来,公众认为建造新天鹅堡是国王的愚蠢行为,但现在新天鹅堡是欧洲游客最多的城堡之一,每年约有140万人参观这座童话般的城堡。在夏天,平均每天有6000多名游客参观。新天鹅堡见证了路德维希二世这是他逃避现实世界的避难所。现在已经成为更多人亲近童话世界的理想场所。

5德国天鹅堡在哪儿

艾斯伯格酒庄是目前德国最古老、更大、最现代化的酿酒厂之一。1873年创立于德国曼海姆,原名德国瓦隆酒馆,在德国人民心中一直名列前茅。

6德国天鹅堡在哪个小镇

德国新天鹅堡位于德国南部边境的阿尔卑斯山,在一座近千米的山顶上。

7德国天鹅城堡介绍

德国新天鹅堡,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面积65万平方米。

它最初是由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创建的

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没有我不喜欢政治事务。他专注于敦促建造他的城堡。当时修建城堡也花了不少钱,认为他不适合统治,登上了王位。在他的一生中,国王没有他的梦想没有实现,城堡被后人一年一年地完成。所以今天看到的城堡都有前人和后人合作的痕迹,每年都有数百万人来此参观,这可能是国王始料未及的。

19世纪初期,欧洲各国的工业革命先后完成,与此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大批工业产品被投放到市场上,但设计上却非常粗糙和拙劣。在1851年的英国伦敦举办的之一次世界博览会上,这一问题就被充分的暴露出来。当时的展品中工业产品占了很大的比例,外型全部相当粗陋。工匠们尝试用一点装饰来加以弥补,硬是把哥特式的纹样刻到铸铁的蒸汽机上;在金属椅子上用油漆画上木纹;整个展品一片庸俗,完全体现不出美学功底以及装饰原则。一些关心艺术的人通常都把这一问题归罪于机器。

其实仔细推敲会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中世纪那些受过行会训练,有教养的工匠阶层在所谓的“理性时代”被一扫而光,导致所有产品的外观造型都交给了那些缺乏教养的制造商来胡乱处理。然而这些粗俗的产品由于非常廉价,反而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而这些群众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他们要么有钱没时间,要么既没钱又没时间。这就将导致大众的艺术品位受到严重的污染。而此时的大部分艺术家受席勒(Schiller)的艺术哲学以及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轻视实用价值和广大公众,他们把自己禁锢起来,远离时代的真实生活,退居到他圣神的小圈子里,创造为艺术的艺术,为艺术家自己享用的艺术。

事实上,这次展览的组织者当中的艺术团队亨利·科尔(Henry Cole,1808-1882)、欧文·琼斯(Owen Jones,1809-1874年)、马修·迪格比·怀亚特(Matthew Digby Wyatt,1820-1877 )和理查德·雷德格雷夫(Richard Redgrave,1804-1888)都十分重视上面的问题,想通过这个展览尝试对美学方面进行一次改革。

在1849年,科尔创立了一本名为《设计与制造学报》杂志。这本杂志所推崇的理念就是“装饰……与被装饰物相比必须是次要的,”“装饰对被装饰物而言必须是适当的”。而这些都来自于,几年前普金创立的信条。普金(August W N Pugin)在他的著作《尖拱顶或基督教的真实原则》中开宗明义“设计的两大原则……其一,去掉与建筑的方便性、可建设性和适用性无益的特征,”“其二,所有的装饰都应是建筑的精华浓缩而成”①。普金出生于法国移民家庭,后来信奉罗马天主教。他以维多利亚建筑史上哥特风格复兴先驱而著称于世,同时倡导设计与制造业的诚实和直率。他的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国艺术理论家和散文作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

作为一位社会主义者的拉斯金,他的设计理论具有很强的民主色彩,他认为真正艺术必须为人民创作的,否定造型艺术——所谓大艺术(纯艺术)与被称为小艺术的手工艺、室内装饰等之间存在着什么差别。主张艺术家从事美术设计,让美术和技术相结合。

普金对中世纪艺术的道德内容的倡导也对拉斯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拉斯金同样反对装饰的过度,认为装饰应当适当并且真实。他在1849年所著的《建筑的七盏明灯》的第二盏就是真实,对拉斯金来说,真实就是用手去 *** ,而且必须是愉快的去做。如果像希腊以及埃及的工匠那样,那还是卑屈的不真实的,因为“这儿的工匠地位低微,他们的技术和能力完全受上司意志的支配”。只有中世纪时期的手工 *** 才是真实的、美的,特别是基督教装饰“彻底摆脱了这种奴颜婢膝,因为基督教不管在大事还是小事上,都认识到个人的价值。但他除了承认这种价值外,还承认这种价值是不完善的,因为这种价值认为只有承认微不足道的事才具有尊严……哥特学派中最值得羡慕的也许是它们接受低等人的劳动成果,指出其中不完善的地方,宽容地树起一座完整、庄严而又无可指责的艺术之宫。”②,他在题为“生命之灯”这章中也写到“最宝贵的正是那些生命的迹象”。

拉斯金在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反对维多利亚的繁琐矫饰的装饰。他认为“不是源于自然界的形式必定是丑的”③。他对机器的否定,他把机器产生的单调看成是死亡的东西,而把手工 *** 的东西看成是生命的表现。

拉斯金的这些理论思想最后成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主导思想。而将他的理论付诸实践的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倡导者、设计家、画家、诗人和社会改革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

莫里斯的家庭很富裕,家里也非常重视他的教育,使得他能够在牛津大学建筑系学习。在大学期间莫里斯听过拉斯金的讲课并深受普金影响,也读过拉斯金的著作《威尼斯的石头》。他对此书非常痴迷,并对哥特式建筑产生了兴趣。曾在一个暑假和大学同学也是他后来的合伙人爱德华·伯恩·琼斯(Burne Jones,1833-1898)一起到法国旅游,目的是调查哥特式建筑。这次旅游让他们大开眼界,也是他们毕生热衷于哥特复兴的设计活动的开始。毕业后莫里斯进入专门从事哥特风格建筑设计的乔治·斯特里特设计事务所(George Edmund Street)研究建筑。后来在好友但丁·罗西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拉斐尔前派的发起人之一)的竭力劝说于1857年离开了斯特里特工作室,来到伦敦,开始他的设计生涯及拉斯金理论的实践。

1859年莫里斯在布置他的新婚住房时,因为市面上找不到理想的住宅,和像样的桌子与椅子。家庭富裕的他又是学建筑出身。于是冒出了自己动手设计住房及家具的想法。他请他的朋友、也是斯特里特工作室的同事菲利普·韦伯(Philip Webb,1831-1915)为自己设计房屋。起初韦伯画了一个对称结构的房子图纸给莫里斯看。由于莫里斯深受拉斯金的影响,以及他自己的反叛思想,硬是把它改成不对称的结构。也正是他这种反叛思想,在韦伯想要给房子墙面粉饰时遭到阻止。直接就把红墙露在外面。这就是艺术史上至今依然赫赫有名的“红屋”(图1)整个红屋完全没有学院派的清规戒律;从背面规划,把建筑的正面作为次要的考虑;同时整个建筑的内部结构完全展示出来了,建筑与环境达到完美的结合与统一。与此同时,他们在设计屋子里的炉壁时,甚至将各种风格混在一起。莫里斯还动手设计了家具及壁纸,窗帘,帷幔的图案,并且由莫里斯的妻子珍妮亲手刺绣完成,风格上都追求哥特式的统一。红屋的设计可以说是对拉斯金理论的首次尝试性的实践,为后面的工艺美术运动打开了通道,也成为新艺术运动的早期样板。

莫里斯考虑到社会上还有很多人也同样需要一个像“红屋”一样的住宅,同时也为了实现和发展拉斯金的理论思想,1861年他与好友马歇尔(Marshall)和福克纳(Faulkner)及工艺美术工匠们成立了一个制造和装饰公司(简称MMF)。公司的业务分五大类:绘画、雕刻、家具、铁件制造。真正实现了拉斯金的“艺术家从事美术设计,让美术和技术相结合”的理想,充分显示了“艺术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观点。这也标准着西方艺术新纪元的开始

1874年左右,公司由于财政问题,莫里斯将其他两个两个合伙人的股份买了下来,单独经营,改名为“莫里斯公司,并扩大了公司的规模。同时莫里斯自己在设计上也获得了国际名声。然而当他要想艺术能有更广泛的大众化的市场,他却失败了,因为他和拉斯金一样否定机械,也就不能批量生产,而通过艺术家手工制造的产品必定是贵的,也就不能更广泛的服务于大众。因此他的产品也还是只能服务与那些有钱的人。

19世纪70年代,莫里斯为了艺术能更广泛服务于大众,并提高和引导大众的艺术品位。他开始慢慢转向政治活动,“他以公开从事当时已精神失常的拉斯金的社会主义和文物保护事业为己任。”并于1877年成立了古建筑保护协会。1883年他开始阅读卡尔·马克思的著作,并在同年加入社会民主同盟,1887年社会民主联盟解散后,和马克思的女儿艾琳娜在埃夫林和巴克斯的帮助下成立了社会主义联盟,同时担任联盟机关报《公共福利》杂志的主编。他在该杂志上发表了很多有关于艺术和社会问题的文章,其中包括他那本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小说《乌有乡消息》。他早年在受拉斯金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民主思想,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思想得到了清晰的阐述,而在阐述的同时,形成了他关于工艺美术的理论体系。

在他1877年至1894年间发表的35篇讲演中,逐渐将艺术问题扩展到社会科学的领域中去了。他对艺术家们所谓的个人情感,和创作上的灵感感到厌恶。“说什么‘灵感’完全是胡扯”,说“根本没有这回事,有的仅仅是技术。”④他痛恨艺术家们脱离现实的日常生活,“用希腊和意大利之梦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对于这些东西只有极少数人还在假装受到感动,或不懂装懂”⑤。莫里斯告诉我们“如果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艺术,那艺术跟我们有何相干?”⑥在论述大艺术(纯艺术)与小艺术(手工艺)的关系时,他和拉斯金的观点(前面已经提过)几乎是一样的,他说“我们没有办法区分所谓的大艺术和小艺术,把艺术如此区分,小艺术就会显得是毫无价值的、机械的、没有理智的东西……失去小艺术的支持,大艺术就会失去了为大众服务的价值,而成为毫无意义的附庸,成为有钱人的玩物。”真正的艺术必须是“为人民所创造,又为人民服务的”⑦。他的希望是“想起了野蛮主义能再度泛滥全球,使世界能再次变得既美丽动人而有富于戏剧性效果”⑧。

在莫里斯的影响下,一批年轻的艺术家开始组织自己的公司,称之为行会。从而掀起了一场复兴手工艺的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其中有五个行会在当时非常著名:1882年阿瑟·海盖特·麦克默杜(AHMackmurdo)成立的“世纪行会”、1884年成立的“艺术工作者行会”、同年成立的“家庭艺术与工业协会”、1888年莫里斯的学生查尔斯·罗伯特·阿什比(Charles Robert Ashbee )组织的“手工艺行会”以及同年的“工艺美术展览协会”,工艺美术运动便由这个协会而得名。

工艺美术运动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的同时也孕育了另外一场运动。在工艺美术运动打下的基础上以及日本和中国产品的引进。艺术家正处在一个艺术革命的年代,他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在艺术领域需要全面改造和设计的社会,包括建筑、家具、工艺、珠宝设计、平面设计等等。艺术家们为了争夺他们在不同领域的席位,个个标新立异。甚至一个人占据好几个席位。这就是从19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到之一次世界大战,波及整个欧洲和北美的新艺术运动。可以说这场运动的主导思想继承了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以反传统、反维多利亚的繁琐矫饰装饰风格为主,但比工艺美术运动更加强调自然主义和东方风格

国际上公认的新艺术运动的之一件作品就是“世纪行会”的创始人麦克默杜于1883年为《雷恩城市教堂》一书设计的封面(图2)。画面中充满了不对称的、细长的曲线,画面两边分别立着一只细长的公鸡,这正是新艺术运动中的一种普遍风格,但这本书的诉求不是新艺术运动。在英国北部的苏格兰的一位插图画家对新艺术运动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他就是比亚兹莱(Beardsley,1872-1898)。算得上个传奇人物,他七岁就被确诊患有肺结核,26岁就死了。但是他在插图画上的影响却是无人可比。他仅仅在艺术夜校受过两个月的正式训练,完全靠自学;在他20岁到22岁这两年与拉斐尔前派有过接触。他的插图画中,完全看不出学院派的教条“他把世上一切不一致的事物聚在一起,以他自己的模式来使他们织成一致”。从他的画中也可以看到很多东方与西方相结合的痕迹。比亚兹莱所处的时期正是新艺术运动的“摇篮时代”,而当新艺术运动进入繁盛时期时,英国却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新艺术运动的发祥地是在法国。19世纪末,法国艺术家已经开始对当时的维多利亚式风格的感到厌烦。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新艺术开始崭露头角。当时参加展览的一位法国南斯市的设计师埃米尔·加莱(Emile Galle,1846-1904),早在1884年就开始展现一种完全不是维多利亚的造型雅致、色彩奇妙的玻璃制品。他的设计思想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他深信大自然是获得灵感的唯一来源。1893年美国设计师路易·蒂凡尼(Louis Comfort Tiffany)开始生产他的玻璃制品。蒂凡尼是美国新艺术运动大本营的蒂凡尼百货公司的奠基人,他把工业生产和艺术表现结合起来的做法给萨穆尔·宾很大的启发。萨穆尔·宾(Samuel Bing)是一个出版商、贸易商,曾于1875年赴远东游历,对日本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1888年出版了一份杂志《日本艺术》,他自己也被公认为日本艺术鉴赏家。之后1895年在巴黎普罗旺斯路开了一家“新艺术商店”,目的是“为那些渴望展出他们带有现代倾向的作品的热情的年轻人和所有渴望看到我们时代艺术中蕴涵的能量的艺术爱好者们提供一个聚会的场所。”⑨在商店开业时,展出了伯纳尔、劳特雷克、比亚兹莱、加莱等一些具有强烈自然主义的作品。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新艺术宾”展厅展出了新艺术商店的展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报刊也开始用“新艺术”来代表这种新的风格。

1896年巴黎成立了一个“六人团”也同样推崇“新艺术”风格。其中最为出名也最为有趣的就是建筑师赫克托·吉马德(Hector Plumet),他直截了当地将新艺术运动的风格运用于巴黎地铁入口建筑(图3)。充分发挥了自然主义的特点,这些入口的顶棚和栏杆都模仿植物的形状,特别是扭曲的树木枝干,缠绕的藤蔓,顶棚还有意地采用海贝的形状来处理。

比利时的一位著名建筑师霍尔塔(Horta,1861-1947,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在1892年设计建造的布鲁塞尔保尔·艾米利·占森路6号即原来的都灵路12号住宅(图4)。比起吉马德则更完美地将新艺术运动的风格运用于建筑当中,也是建筑史上的首次尝试。新艺术中的细长曲线、模仿自然中的藤蔓等风格在他这里得到了完美呈现。整个建筑风格统一,屋内也显得非常透亮、唯美。霍尔塔是于1894年成立“自由美学社”的重要***之一。自由美学社的前身是于1884年成立的“二十人团”。当时该组织主要介绍先锋派艺术家的绘画作品,比如劳特雷克、高更、塞尚、梵高等。到1891年左右受霍尔塔的好友凡·德·维尔德(Van de Velde)的影响,开始介绍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作品,慢慢放弃绘画走向适用美术,并于1894改名为自由美学社。展览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包括比亚兹莱、莫里斯、阿什比等等。那么维尔德是个什么人物呢?他在比利时就类似于英国的莫里斯。维尔德早期是个画家,1891年左右开始注意到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于是放弃绘画从事设计工作。他和莫里斯一样是个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者。维尔德在设计上强调理性思维,装饰上在对自然形态的吸取时,必须要经过选择、分析和概括,最后变成一种抽象形态的过程。“根据理性结构原理所创造出来的完全实用的设计,才能够真正实现美的之一要素,同时也才能取得美的本质”⑩。他的这种理性使他注意到莫里斯学说的不足之处,因此他不反对机器,对机器持肯定的态度。这也使得他成为现代设计史上最重要的奠基人,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比利时的国界,在欧洲各国,特别是在德国有很深刻的影响。

1895年,德国著名艺术评论家格拉夫(Meier-Graefe)创办了一份介绍德国当代艺术与文学的杂志《潘》,同年格拉夫与萨穆尔·宾一起发现了维尔德自己设计的住宅,他们都十分欣赏。1897年维尔德的室内设计作品在德累斯顿实用艺术展上展出,他设计的家具上富有创造力的曲线更是深受格拉夫的推崇。与此同时,一些怀有与维尔德相似的改造艺术的目的的青年艺术家,在慕尼黑成立了“艺术和手工艺联合工厂”。这些人当中包括奥布里斯特(Hermann Obrist,1863-1927)、奥古斯特·恩德尔(August Endell)、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等。他们同样不反对机器,相反希望能通过机器来生产艺术作品。设计风格也开始转变为一种更加抽象和几何化的风格。同样奥地利维也纳的一批前卫艺术家和建筑家共19人,也组织了一个自称“分离派”的团体(主创人员包括:克里姆特,约瑟·霍夫曼(Jose Hoffmann,1870-1956)、约瑟夫·玛利亚·奥尔布里奇(Joseph Maria Oibrich)和科罗曼·莫泽(Koloman Moser))。思想上和德国非常相似,不过分离派受建筑师奥拓·华格纳(Otto Wagner,1841-1918)的影响。设计上更加强调功能性,而把装饰放在次要的位子,形态开始摆脱新艺术运动的曲线风格。分离派定期的举办展览来推动他们的学说。1900年,英国设计师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1868-1928)的作品通过分离派的展览被介绍到奥地利。引起了强烈反响。麦金托什的设计完全放弃了新艺术运动中的自然主义装饰风格,采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特别是以纵横的直线为基础结构,色彩上以黑白为主(图5)。

而在西班牙的一个建筑师与麦金托什正好相反,他是将新艺术运动的曲线风格发展到极致。他就是安东尼奥·高迪(Antoni Gaudi,1852-1926),他的建筑充满了想象,他使用破碎的瓷片和杯、碟当作装饰材料让人感到不可思议。高迪成熟期的建筑更是体现了他对自然的崇拜,他对自然有机形态的模仿已经达到了疯狂的地步。他的一生在不断的求新,不断的创造个性。坚决反对对传统模仿。这也使得他的建筑很少获得官方的认可。甚至到群众都无法忍受的地步。但是,有一个人非常欣赏他,就是长期支持和赞助他的一个企业家古埃尔(Guell,古埃尔家族是卡塔兰地区的新权贵),这个因素对他的建筑生涯是非常重要的。

高迪早期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哥特复兴主义者,这从他的1878年设计巴塞罗那文森公寓就可以看得出来。直到1883正式为古埃尔家族设计建筑后,开始出现一些有机形态,比如古埃尔别墅的入口处大胆而任性的曲线。到了1900年为古埃尔设计庄园,他的创作已经步入成熟阶段,完全抛弃了哥特式的影子,他成功地将大自然与建筑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这里的一切——小桥、道路和镶嵌着彩色瓷片的长椅,都充满了新艺术运动蜿蜒曲折的风格,甚至很多随意处理的地方都已经超出了新艺术运动的范畴。

而于1910年建成的米拉公寓(图6)的风格已经达到了新艺术运动的极端。是高迪自己认为更好的一座房子。整个建筑内外,包括里面所有的家具和装饰完全采用有机形态。连墙面都是弯曲凹凸不平的。这种极端的做法引起了巴塞罗那市民的愤怒。报纸上以“蠕虫”“大黄蜂的巣”等字眼来形容他的建筑。

圣家族教堂(图7)是高迪从1884年接手直到他死后的今天都未完成的建筑,高迪一生建筑风格的转变几乎都显现在这座未完成的教堂上。他做建筑有个特点,就是没有工程图纸、没有预算、没有设计方案。完全不把建筑当项目来做而是当艺术作品来做,随意性非常大。工匠们被鼓励将工作做得粗糙大意,以至于很多地方他都要亲力亲为。这个建筑以及上面介绍的古埃尔庄园和米拉公寓在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从总体上来看,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他们是之一个面临工业化带来的危机,面临如何处理艺术与工业的关系、艺术与人的关系、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他们选择了艺术改革,于是就有了工艺美术运动。而改革后之后在艺术领域必然会带来许多空位(前面已经介绍过)。比如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就出现了莫里斯、韦伯、比亚兹莱等大师。而随后欧洲大陆以及美国也同样面临大工业化。他们的目的和选择都是一致的,他们从工艺美术运动中吸取经验。对艺术进行改革,进行新艺术运动。这也是为什么新艺术运动在英国没有产生强烈的反应,因为英国已经改革过了,大师已经出现了,而麦金托什只能算是新艺术运动到现代主义运动的过度人物。

①《现代设计的先驱者》第二章25页

②《威尼斯的石头》第十章189页

③《秩序感》第二章45页

④Mackail,opcit,i,p186

⑤The Collected Works of William Morris,London,1915,xxiii,p147

⑥Mackail,opcit,ii,p99

⑦Ibid,xxii,pp47

⑧Ibid,p144;I,p305

⑨Mario Amaya,Art Nouveau,The Herbert Press Limited,1985

⑩《世界现代设计史》第三章71页

参考书目:

《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英 尼古拉斯·佩夫斯纳著,王申 王晓京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英 尼古拉斯·佩夫斯纳著,殷凌云译,范景中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2月北京第1版

《欧洲19世纪美术》下,吴敢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9月北京第1版

《秩序感》,[英]贡布里希,译者:范景中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