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杯小组赛伊拉克VS巴勒斯坦实力分析如何?

装修宝典010

亚洲杯小组赛伊拉克VS巴勒斯坦实力分析如何?,第1张

亚洲杯小组赛伊拉克VS巴勒斯坦实力分析如何?
导读:巴勒斯坦在此前的热身赛中表现尚佳,但作为亚洲杯新军,显然实力上并不突出。巴勒斯坦2战皆负,分别以0-4和1-5的大比分惨败于日本和约旦脚下,目前在小组中0分垫底,已然被淘汰出局。在同约旦的比赛中,巴勒斯坦的加卡-哈比沙在比赛临近结束之前打入

巴勒斯坦在此前的热身赛中表现尚佳,但作为亚洲杯新军,显然实力上并不突出。巴勒斯坦2战皆负,分别以0-4和1-5的大比分惨败于日本和约旦脚下,目前在小组中0分垫底,已然被淘汰出局。在同约旦的比赛中,巴勒斯坦的加卡-哈比沙在比赛临近结束之前打入一球,这也是巴勒斯坦在亚洲杯上的之一粒进球。末轮迎战曾经的亚洲冠军伊拉克,巴勒斯坦早已没有成绩上的追求,只能是为荣誉而战。

此前两队曾在2010年的西亚锦标赛上有过一次交手,当时巴勒斯坦0-3不敌伊拉克。此役,伊拉克只要获胜便能确保以小组第2的身份出线,而巴勒斯坦虽然是为荣誉而战,但想必不愿再出现如此悬殊的比分,势必会拼尽全力,本场伊拉克或小胜晋级。

预计首发

伊拉克(451):贾拉尔-哈桑/艾哈迈德、萨拉姆、达尔加姆-伊斯梅尔、瓦利德/阿里-阿德南、亚西尔、埃姆加德-卡拉夫、赛义德、阿拉尔/尤尼斯

巴勒斯坦(451):萨利赫/侯萨姆-阿布萨利赫、阿卜杜勒拉提夫-巴哈达利、阿卜杜拉-贾巴尔、塔米尔-萨利赫/阿卜杜勒哈米德-阿布哈比布、侯沙姆-萨利赫、穆拉德-赛义德、加卡-哈比沙、巴塔特/阿什拉夫-法瓦哈拉

伊拉克蜜枣又称椰枣,下面介绍用椰枣做的一款点心:椰枣燕麦曲奇饼

原料:椰枣 400g(去核),水 240ml,植物香草精 1tsp,燕麦 200g,面粉 130g,绵红糖160g,苏打粉 1/2tsp,盐 1/4tsp,肉桂粉 1/8tsp,黄油200g。

1:先将去核的椰枣加水用中小火熬至椰枣变软,水分大致收干即可,稍稍放凉以后加入香草精搅拌均匀待用。

2:将燕麦,面粉,红糖,苏打粉,盐以及肉桂粉用食物处理机稍稍打均匀。

3:将黄油切小块,放入食物处理机,一下一下打至大概混合即可。

4:取2/3混合物均匀铺在烤盘底部,压实;将准备好的椰枣打碎以后铺在烤盘中,涂抹均匀;再将剩余的1/3燕麦混合物均匀撒在椰枣泥上,稍稍按压即可。

5:180度烤35-40分钟至表面呈现金**,冷却以后冰箱冷藏1小时,取出切块即可享用啦!

伊拉克男人的特点包括:

1 个性坚强:伊拉克男人十分顽强且具有民族认同感,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并努力克服它们。

2 外貌特征:伊拉克男人的身材通常比较魁梧,他们有浓密的胡须和粗壮的眉毛,给人一种强烈的气场和印象。

3 饮食偏好:伊拉克男人喜欢美食,他们通常注重菜肴的鲜嫩和香味浓郁,并倾向于选择质高量小的饭菜,口味偏爱清淡,但也会欣赏甜味。

4 信仰坚定:伊拉克男人深信 *** 教义,并将其作为生活的指导原则。他们坚守信仰,并将其付诸实践,认为知与行必须相互补充和协调。

总的来说,伊拉克男人具有顽强的个性和坚定的信仰,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同时注重生活品质和美食的享受。

2003年5月,在深圳从事IT业的年轻人刘磊和帅学军,厌倦了单调而刻板的生活,辞去了工作,告别了家人,在伊拉克的战火硝烟中,开了一家名叫“中国龙”的餐馆。一年半的时间,两人的行囊陡增了308万元人民币……这个听起来颇富传奇色彩的探险式故事就这样真实地发生了。

 在一本名为《在死神脚下揾钱:两个深圳小子的火线淘金》的书中,刘磊和帅学军的经历让很多人震撼。

 选择伊拉克创业

 “临行的那天夜里,我把**《肖申克的救赎》找出来,看了一遍又一遍,‘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刘磊在书中用了这样一段温情的话语来形容自己富有“豪情”的出走。

 如今在中国,辞职创业早已屡见不鲜,但到伊拉克——一个战火纷飞的陌生环境去创业却实不多见。“为什么把餐馆开到巴格达?”帅学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相信二战后德国、日本的重建模式完全可以克隆到当前的伊拉克,伊拉克充满了商机。但实际情况显然又不完全相同,这无疑需要冒险。”

 有人半开玩笑地说,刘、帅二人是发“战争财”。确实,这家名为“中国龙”的餐馆,一开始就没有“瞄准”饱受战火摧残的伊拉克人民,而是把当地的“外来人口”当成了“目标客户”。据帅学军介绍,“最初的餐馆开在位于‘巴勒斯坦’和‘喜来登’两座五酒店附近的安德鲁斯公寓,目标顾客群是当时为数众多的外国记者,但生意一般。后几经周折,才把餐馆移到当地的‘绿区’,主要针对驻伊的美英等国士兵。在‘绿区’里,‘中国龙’餐馆生意十分红火,不到半年时间,我们俩临行前的3500美元就翻了几十倍。”

 爆炸成为威胁

 身处动荡中的伊拉克,刘、帅二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辛劳、孤独、欺诈、难以忍受的高温……对他们来说,的威胁就是爆炸。“中国龙”餐馆在安德鲁斯公寓运营的2003年9月到11月间,伊拉克反美武装频繁针对“巴勒斯坦”和“喜来登”两座五酒店的外国人实施汽车炸弹。“基本以每月一次的频率发生着”,其他诸如火箭弹的袭击几乎每三五天都有发生,而每次大爆炸导致的人口疏散都直接威胁着餐馆的生意。刘磊告诉记者,2003年9月,他经营分得的收益为250美元,10月掉到了区区50美元,到11月,生意已经开始赔本了。无奈之中,他们开始筹划“搬家”。

 而到了“绿区”,新的“中国龙”餐馆仍然没有逃脱炸弹的威胁。在顺利运营了半年后,2004年10月14日,巴格达“绿区”发生了两处 *** 爆炸事件:一处仅距餐厅右侧不足50米;另一处位于餐厅左侧150米外的“绿区咖啡”,死伤惨重。由此,美军开始了前所未有的 *** ,联军临时 *** (CPA)也下达了禁止令,规定所有美国人,包括美籍军事 *** 人在内,不得进入公共餐厅进餐。受此影响,饭馆生意由爆炸前的3000美元的日营业额掉到了300美元。勉强坚持了半年后,刘、帅二人关掉了餐馆,并相继撤出了伊拉克。

 除了对生意的影响,伊拉克环境的艰险更体现在对人身安全的威胁。“有一次我走在街上,从天上掉下一个发热的变形子弹,正砸在我的脸上。为了防备,我们白天基本上不敢去人多的地方。”谈到当时的炸弹和流弹威胁,帅学军现在仍然心有余悸。

 下一个目标——加勒比海盗船

 记者在二人合著的书中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中国龙”餐馆刚刚搬到“绿区”后,生意忙碌,帅学军整日小腿酸胀,一闲下来就想坐,没有板凳就想往地下蹲。这时,刘磊总会提醒他:出来做生意,要随时牢记维护中国人的形象,一看见他蹲下就把他拉起来。

 “目前在迪拜、安曼、巴格达等中东城市,中国出口的商品随处可见,这本是我们的骄傲,但不得不说,很多出口商品的质量很差。我们就曾花10美元买了一个中国制造的电线板,结果用了不到一个小时,整个电线板表面都烧坏了。还有一次去买洗发液,发现商场里卖的都是‘MADEINCHINA(中国制造)’,但大多数洗发液的液体是浑浊或有沉淀的,根本没法用。”提到这里,帅学军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由于质量无法保证,不少华人采取了恶意降价的手段,最终搞得两败俱伤。不得不说,这些人的做法真的是很丢中国人‘面子’。”

 “‘中国龙’餐馆绝对不会做这种事。”帅学军说,“首先是饭菜质量有保证,西方人的口味大多挑剔,而我们的饭菜基本能让他们满意。他们在餐馆举办party时,经常会出现对菜量拿捏不准的情况,我们会根据经验,主动提醒他们菜量已经够了,不会为了多赚几个小钱,让他们多点以至造成浪费。”

 在伊拉克赚得盆满钵溢的刘磊和帅学军如今已经回到了祖国,然而他们似乎并不打算好好地享受安逸生活。在问及下一步的打算时,帅学军表示打算继续到海外发展,具体到哪个国家还没有确定。“也许是非洲,加勒比海破旧而珍贵的海盗船,也许就是我们下一个目标。”

5部必看的伊拉克战争**:

1、《孤独的幸存者》

本片根据马库斯·拉特尔的同名回忆录改编。影片不仅真事改编,就连拍摄 *** 上也追求真实至上,特别是中间那长达几十分钟的林子战,晃动的主观镜头,重度消弱配乐,留下的是心跳声、呼吸声、垂死前的喘息声。

本以为故事依旧主旋律,却一反常态,没有美化自我丑化他人,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结尾意料之外,更是双方对外战争关系上的一次进步或转折。

2、《12勇士》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2001年911事件后一支美国特种兵小分队,被派往阿富汗山区执行任务。锤哥扮演“绿色贝雷帽小队”队长,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妻子Elsa去执 行任务,带着12人的小分队踏上了阿富汗征程,并说服了北方联盟将军来共同对付 *** 及 *** 。

为配合阿富汗地形和攻敌战略,特种部队们驾着马匹化身骑兵队,在险恶的山区追击敌军,一连串生死交锋的激烈战争一触即发。

3、《鬣狗之路》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坎大哈, *** 反 *** 武装组织的总部就设在这里。阿富汗战争爆发以后,北约军队屯兵坎大哈,加拿大作为北约成员国也参与其中。

加拿大军方想要修筑一条公路,打通山地和沙漠的运输障碍,直插 *** 的心脏。这条公路就叫“鬣狗之路”。 *** 当然不愿意。一方要修路,一方要毁路,矛盾冲突就有了,**就围绕这个冲突展开。

4、《黄鸟》

这部影片改编自凯文·鲍尔斯的小说。影片讲的是在伊拉克战场上三个美国士兵巴特尔、墨菲和斯特林的故事。他们同属一个小队,在伊拉克的塔法执行清剿任务。在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后,墨菲终于精神崩溃,只身脱离了战场。

几天后,巴特尔和斯特林发现了墨菲在惨遭蹂躏后被抛在街头的尸体。为了不让墨菲的亲人看到墨菲的惨状,他们将墨菲的尸体抛入河中,并杀死了运送尸体的伊拉克老头。最终,刑事侦查部发现了他们的行为,斯特林饮弹自尽,巴特尔被军事法庭判处徒刑。

5、《卡贾基》

故事的情节非常简单,发生在2006年9月的阿富汗,卡贾基水库,英军部署了一个观察据点,日子一天一天的无聊消耗着,直到某天为了前往一个更佳的狙击地点,一个由3人组成的侦查小队从他们的前哨站出发,需要进入一个峡谷实际上是干涸的河床后进入阵地。

当他们穿越时,其中一个人不幸踩中了地雷,立即启动救援机制开始对受伤者开始抢救,一切井然有序,除去糟糕的通讯。但这并不是结束更大的考验将持续。

 美国的“倒萨”行动虽然部分地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严峻的战后局势却让处于大选之年的小布什在中东问题上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而且这一局势已经并正在对美国政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就目前来看,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美国 *** 以反恐为名谋求世界霸权的做法, 极大地削弱了美国的 "软实力" , 在国际上破坏了美国 *** 的形象 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多次指出,美国赢得了战争,却使自己的软实力大受影响。近年来全球反美主义不断增强,使美国的软实力,特别是通过政策的合法性及其包含的价值观来感召其他国家的能力不断下降。在伊拉克问题上,战前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众多反对,悍然出兵伊拉克导致国际反恐联盟的分裂,战后美国又连续爆出“情报门”、“虐囚门”事件,一连串的事件使美国在 *** 世界的威信大打折扣。在二战后的国际舞台上,美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可以为所欲为,但是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孤独”。美国虽然在战前竭力拼凑了“攻伊联盟”,但是不少盟国都面临国内反对派的压力,并且战后持续不断的恐怖活动使一些国家“离意”渐增。西班牙、菲律宾、新西兰等国从伊拉克提前撤军无不如此。

  2导致了美国新安全战略和中东战略的 "微调" 尽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优势,不顾许多盟国反对,公然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但战后的严峻形势促使美国不得不改变先前的一些单边主义做法,重新寻求联合国和盟国的帮助。2003年9月小布什在联合国发表讲话,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参与伊拉克的战后重建,此举被视为布什 *** 向多边主义回归的重要一步。在今年年初提出的“大中东计划”中,美国也已开始注重与北约、八国集团及联合国的合作,并且过分倚重武力的做法也有所改变。在6月份的八国会议上,布什总统明确表示,有关国家应当减少对伊拉克的债务,北约应该在伊拉克局势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北约应该加入到伊拉克事务中来,并且我们有了一个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 《中国经济时报》, 2004年06月14日。}。尽管布什的“温和”姿态不乏对总统大选的考虑,但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布什 *** 正在汲取伊拉克问题上的教训、逐步而有限地向多边主义回归。

  3加剧了国内高层的政治斗争, 原有的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 自小布什上台后,新保守派借“911”事件的契机势力达到顶峰,小布什的支持率也一路攀升,一改上台之初的弱势总统形象。然而伊拉克战争却使美国 *** 陷入了意想不到的泥沼,先是“情报门事件”使布什 *** 疲惫不堪,并导致中情局局长特尼特辞职;继而出现的“虐囚门事件”又使布什班子雪上加霜,国内要求拉姆斯菲尔德下台的呼声此起彼伏,小布什的支持率也跌至更低点。民主党众议员霍尔弗就主张,拉姆斯菲尔德应当与特尼特一起下台,理由是他们犯的错误严重损害了美国的世界地位以及美国的反恐战争。面对国内外的压力,小布什也被迫对保守主义的做法有所抑制,转而更加重视国务院的作用。打着反恐旗号的伊拉克战争却激起国际恐怖主义浪潮的反弹,高唱道德主义高调的新保守主义又使美国在世界的道德权威全面下降,无论是对于布什本人还是美国的反恐政策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伊拉克问题与美国选举政治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伊拉克问题使小布什在“911”后形成的政治优势逐渐减弱,并促成了今年大选中新一轮的外交政策辩论,而伊拉克问题则是辩论的一大焦点。

  美国NBC专栏政治分析家查尔斯E库克指出,布什在今年大选中的命运将主要取决于三个问题:首先是美国经济增长能达到何种程度?能增加多少就业?其次是伊拉克的形势将会如何?美国人将会如何看待这一形势?伊拉克军事占领和重建等问题是否会销蚀公众的信心?最后是大选之前是否会有针对美国或者美国公民的重要袭击,如果有的话,美国人又是如何看待这些袭击的?{See Charles E Cook, From Swings to Poles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Winter 2003, P213}实际上,后两点都可以归结为伊拉克反恐战争对大选的影响。民主党总统竞选外交政策顾问菲斯特恩(Feinstein)明确指出,“在战争过程中,布什外交政策的总体倾向有很多可以批评的空间。……这正是克里所采取的策略。" { "CAMPAIGN 2004-Editorial Briefing with Lee Feinstein" , http://wwwcfrorg/publicationphpid=6750}这样,激烈的总统角逐使伊拉克问题成为双方的一个重要政治工具,克里试图通过攻击小布什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漏洞而提高自己的政治得分,小布什则力图尽快稳定伊拉克局势,使之按照自己的预想轨道运行以避免新的失分,进而挽回优势。双方斗争的背后隐藏的是各自巨大的政治利益。

  另一方面,这次外交政策的辩论也是美国既有的外交政策之争的继续。有关外交政策问题的辩论在以往的大选之年也经常可见,冷战后美国国内对外政策中关于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的分歧和讨论也一直存在。2001年小布什的上台,使新保守派主张的单边主义暂时占了上风,但相关的争论并未平息。人们在怀念前总统里根和克林顿的背后,体现的正是对他们的保守主义或自由主义的认同和期望。伊拉克问题上的困境和此次大选争论使这一问题再次浮出水面。实际上,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无论是新保守派还是自由派,他们在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和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确保国家安全等战略目标上并无多大异议。争论的焦点仅仅在于实现霸权的途径和方式,即通过单边主义还是多边主义维护美国霸权的问题。作为民主党人的前国家安全顾问伯杰就指出“一个民主党 *** 仍需要重申在必要时使用武力维护美国核心利益的意愿。但是再没有比恢复美国在全球的道义和政治权威更紧迫的事情了,这样在我们行动时就可以劝说其他人的加盟。" “如果我们不改变 *** 或者是领导的话,我们最重要的全球目标--通过推进中东民主来击败恐怖主义,极有可能失败。" {Samuel R Berger, " Foreign Policy for a Democratic President" , Foreign Affairs, May/June 2004}

  尽管克里利用布什班子的失策,在安全与外交问题上得分不少,但仍然存在着两难选择。如果一直以温和的面貌出现,就会被认为过于软弱,不能采取有效的反恐政策,保护国家安全。“克里必须使足够多的美国人相信,布什仅仅依靠强硬是不能赢得反恐战争的;而他克里,也将会强硬,同时他也将会同样重视国际合作。{" Gelb, " Foreign Policy Likely to Be Major Topic in 2004 Campaign" , http://wwwcfrorg/publicationphpid=6850}另一方面,如果克里立场太过强硬,难以和布什拉开距离,就会因为缺乏执政资源而陷于不利地位。这种两难的困境,其一是美国在伊拉克的局势所决定的,无论在情报上或是战后局势控制上有多少失误,美国人都希望尽快控制局势,而不是仓促的撤军和逃避。这种局面留给克里的政策选择空间是极其有限的;其次是克里的竞选策略,克里选择伊拉克问题作为突破口,决定了他必然要采取不同于小布什的对伊政策。但实际上,克里更多的只是针对小布什政策的批评,本身并没有与小布什截然不同的或者相对成熟的对伊拉克政策。

  今年6月份,克里提出了新的国家安全政策,即领导一个有力的联盟以应对“911”后的世界;加快军队现代化以应对新的挑战;增加军事力量,改进外交、情报系统、增进价值和观念的吸引力;使美国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中解脱出来{John Kerry , "New Strategies to Meet New Threats" , West Palm Beach, Fla June 1, 2004}。实际上,克里的政策虽然更多地强调了多边主义精神,但在现有情况下,面对恐怖主义持续攻击的危险,任何当选的总统都必须采取坚定的强硬反恐立场。

  对于小布什来说,向多边主义的回归既是选举的策略,也在代表着未来的政策取向。表明布什 *** 开始逐步摆脱新保守主义“乌托邦”式的构想,汲取反恐战争中的教训,向着理想和务实方向调整。就克里而言,除了在税收、财政赤字等经济问题上向小布什发难外,采用多边主义外交修补同盟国的关系,进而摆脱目前在伊拉克的困境无疑是其选举中得分的有力武器。

  结 论

  伊拉克战争作为美国新世纪安全战略调整后发动的战争,它不仅改写了中东传统的国际格局,而且也对美国的国内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美国新安全战略和中东战略的一个尝试,伊拉克既可能是这次安全战略调整的起点,也可能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帝国霸权”政策受挫的肇端。从某种程度上说,小布什 *** 利用反恐扩展霸权的战略目标已经得到部分实现,但小布什个人的政治目的却显然没有完全达到。 "911”后的反恐战争树立了小布什 *** 的威信和支持率,而伊拉克战争后的严峻形势则使这种原有的支持和信任正在下降。

  虽然伊拉克问题不可避免地与这次美国总统大选直接挂钩,然而大选后的美国 *** 不会也不可能放弃在伊拉克的战略利益。美国的确难以忍受持续的人员伤亡、物力投入和战后伊拉克的社会动荡,但同样无法想象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美国会放弃在这一海湾战略要地。因而无论从短期来看还是中长期来看,美国仍将会加强对伊拉克的控制,以继续推行“中东民主化改造”战略,维护在这一地区的巨大战略利益。经过这次选举辩论之后的美国外交政策也将会更多地转而求助于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以摆脱目前的尴尬处境,更有利地实现“美国治下的世界和平”。正如有国际舆论所指出,无论谁当选美国总统,他都必须为这次战争付出代价,调整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单边主义政策,获得国际社会的援助和谅解,因此“下一届总统需要尽可能赢得其他国家的忍耐和谅解”Ian Williams: "Is the US clever enough to rule the world" http://wwwatimescom/atimes/Front_Page/FF17Aa01html这一点,对任何一位新总统都不例外。而被美国顺利实施政权更迭的伊拉克,在不久的岁月中能否再如白宫所设计的国家重建进程,在海湾建立起一个“稳定的亲美民主政权”,显然直接关系到白宫战略家们精心打造的“中东民主化改造”战略和“美国治下的世界和平”蓝图的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