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服饰特点简介

装修宝典033

傣族服饰特点简介,第1张

傣族服饰特点简介
导读:1、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

1、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他们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制在筒裙、包、被面、垫单、窗帘、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种图纹色彩都被赋于具体内容。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身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筒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筒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筒裙。

3、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4、有所不同。她们在当姑娘时一般穿白色或绯红色的大襟短衫、长裤,将发辫盘于头上,腰间束一块小的围腰,结婚后才穿上对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区傣族妇女的发式也不一样,年轻的妇女是将头发束于头顶,中老年妇女则不再束发,而改戴一种黑色的高筒帽。

西双版纳是傣族的主要居住地,这里地处热带雨林,各种生物繁茂复杂,形形 *** 的植物和动物洋洋大观。这里就成了傣族 美食 家们的探险乐园,千奇百怪的食材和五花八门的烹调方式,让外地人到此之后,不仅是对味蕾的 *** ,也是对胆量的考验。

我介绍的这十道傣族的风味 美食 ,有些也许大家会接受不了。但是不妨用开放的心态,去品尝或面对这些“佳肴”。那么就往下看吧。排名不分先后。

油炸青苔

傣族民间谚语说:"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江。"每年雨季来临之前,傣家的小姑娘们便三三两两地腰系小箩筐,来到江河湖泊中,采集青苔。洗净之后,抹上盐、姜末晒干制成青苔片。食用时,把干青苔片放进油锅里煎黄,即可出锅食用。油炸青苔既香又脆,还有鲜味,是别具一格的傣族风味菜。

油炸竹蛆

傣族的炸竹蛆,就是道最恶名昭彰的虫菜。竹蛆的样貌不免让人有不洁的联想,其实是非常干净的——因为它们生长在密封的竹节之中,以竹子里层的清香竹衣为食,不但肥美,而且带着特异的清香,被傣族视为珍品。炸好后的竹蛆蘸椒盐食用,味道很像小颗的油炸花生米,又香又脆,其实很可口呢!

炸初生蝉

傣族青年男女在谈恋爱时,喜欢一起到河边捕初生蝉,因为它们常软绵绵地黏贴在河滩上,一捕就一大堆,捕到后再把它们油炸食用。炸好的初生蝉的滋味据说像大虾米,也有点像油炸软壳蟹,又鲜又甜。因为当时,看着是生抓鲜炸的,我也没有胆量去吃,

傣族烧烤

以前傣族人外出时,最简便的野炊方式莫过于烤肉,所以他们的烧烤食品特多。无论是鸡、鸭、鱼、猪或刚猎到的野兽禽鸟,他们一律将其收拾干净后用竹枝串起来,外裹香茅,架在簿火上烤熟,这是最原始的吃法。

现代加以改良,将这些肉类用香葱、鲜辣椒、蒜、姜等调味料腌透,以香茅包裹,再用暗火慢慢烤熟,风味更是不凡。如今在西双版纳,无论是在夜市或大街小巷内,都可看到卖各式烧烤的摊子,香闻十里,弥漫着深浓的傣族风情。

傣族竹筒饭

西双版纳盛产香竹,傣族便砍下竹干来 *** 竹筒饭(或称香竹饭)。有季节性,通常是在每年十一月到次年二月,香竹长大成材之时。他们将糯米放入香竹筒之中,再用慢火烤制。所用的糯米有白有紫有黑,都是当地的特产。成品则清香扑鼻,软糯滑腻,配着傣式烧烤食用尤其美味。

傣族牛撒撇

“撒撇”凉拌各种肉类的食物。牛撒撇就是凉拌牛肚,是傣家人宴请宾客的世代相传的名菜。它的烹制 *** 比较特别,用了特殊的作料——这个作料不可描述,牛胃里取出初步消化的草汁、加上的小肠里黄黑黄黑的颜色的汁水,这是这道菜的独特之处,少了它就不能称其为牛撒撇。

吃起来苦辣、苦辣的,不过细细咀嚼之后,回味悠长,又有一股解暑的凉意。这道菜还具有药膳价值,可以帮助消化、健胃、消暑祛热。

蕉叶蒸鸡

西双版纳地处热带,香蕉树长得十分茂盛。傣族便将蕉叶采下,裹住嫩鸡清蒸,做成“蕉叶蒸鸡”等名菜,是较细致的菜肴。这些菜因蕉叶的芳馨而透出一股独特的香气,烹调时还用当地的野生芫荽来调味,这种野芫荽叶子长长扁扁的像汤匙,香味则近似薄荷。辣椒当然也是少不了的调味品,所以清、鲜香、辣,便是这道傣族佳肴的特色。

炸蜂蛹

西双版纳的夜市食摊上,常可看到里面还躲着蜂蛹的蜂巢,那是用来做另一道名菜“炸蜂蛹”的。其中以大马蜂的蜂蛹品质更佳,但它们只生长于山野之中,得冒着被它们叮得鼻青眼肿的险才能得手,所以身价甚高。喜欢尝新的人到西双版纳时,一定要把握机会尝鲜。

黄蚂蚁蛋汤

黄蚂蚁蛋,更是当地特有的风味小吃。这种**大蚂蚁,只生长于西双版纳,它们的蛋据说滋味像鳍鱼卵,可以用来凉拌,或加西红柿做汤,或甚至加作料用蕉叶包好清蒸。只要不说破,说不定还吃得你频频叫好,大叫再来一盘哩!

炸牛皮

傣族将牛皮去毛后切成手指宽的长条,炸得金黄酥脆后蘸着椒盐进食,是道可口的小吃。另一种比较高级的吃法,是用炸牛皮加酱油、糖、酒和高汤来焖香菇与白菜心,成品香浓味美,是道待客的大菜。

         傣族人的服装美观而又很有气质,有一种淡雅感觉包含在其中。讲究实用效果,具有很浓厚的装饰意义,从他们的服装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对生活的尊重和一种热爱之情,是一个比较崇尚民族个性的少数民族。不管是什么在哪个区域的傣族,穿衣风格有些类似,主要是无领对襟或者有大襟小衬衫短袖,下身一般都穿长裤,多以红色或者蓝色或者白色的布条包头。 

        云南的傣族女性上身主要是紧身的、颜色鲜艳的衣服,紧身衣服外面还有套一个短衫。下身是各种颜色的统裙,一致长到脚跟,并且配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饰品,精美的银腰带。未结婚的女子有时会背一个小布包,上面手工绣上自己民族特色的花卉和图案。

每逢重大的节日,傣族人都是盛装出行,傣族著名的节日为“泼水节”。 

傣族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深爱银质装饰品。他们将银子 *** 成各种民族特色饰品,很是漂亮。

傣族是昌宁的一个土著民族,是昌宁县的八个土著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库克河流域的库克(含卡斯)、湾甸和孟桐坝。除了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信仰之外,傣族的饮食以其独特的特点、丰富的种类和多样性而广受好评。来看看傣族的特色美食吧。

无聊又称“泼水粑粑”,是傣族人在传统的“泼水节”时喜欢吃的一种粑粑。 *** “Mimo闷”时,先在糯米粉中加入水、红糖、芝麻等原料,揉成软面团,然后在嫩芭蕉叶上涂一点熟芝麻油(嫩芭蕉叶很脆,使用前要蒸至变软),将汤圆摊成方形,用芭蕉叶包裹,蒸熟后即可食用。

“野姜糯米饭”是傣族人引以为豪的特色菜之一。他们把选好的牛肉切成细长的条状,加入精盐、味精、辣椒粉、草果粉、辣椒、料酒,腌制一天,风干至半干或无滴,用烟熏或小火烤至焦黄熟透。烤牛肉散发出阵阵烟雾,十分诱人。此时,先将准备好的野姜捣碎,然后将烤牛肉放在案板上,用木槌打软,撕成肉丝,与野姜一起放入研钵中,加入细碎的小米辣、姜末、蒜泥、香菜等调味品,直至变软。

扎皮扎皮分生的和苦的。摊薄撇油有一道特殊的工序。买了筋少肉嫩的生牛肉后,用菜刀切成细条,用开水烫熟备用,用炭火烤牛肚和肝,切成细条和牛肉拌在一起,再加入切碎的韭菜叶和摊撇叶,倒入用木炭浸泡过的苦水,和香柳、老缅香菜、茴香、小茴香拌在一起。略读有很多种。除了牛肉撇油,还有猪肉撇油、鳗鱼撇油、蜗牛撇油、柠檬撇油等等。各地的做法略有不同。

腌菜傣族的腌菜以青菜为主,有时也用嫩豇豆、蕨类、芋头等做腌菜。做酸菜最重要的是酸汤。比如有两种不同的口味:用青菜煮的酸菜,用酸笋和西红柿做酸汤,用酸菜和西红柿做酸汤。但是,傣族人往往喜欢选择后者。将酸汤烧开,放入洗净的青菜,加入精盐,盖上锅盖,用大火煮十几分钟,再翻炒一次,直到叶子变黄变香。用腌菜时,加入切碎的小米辣、蒜泥、香菜、花椒粉、味精、酱油等。根据个人口味。酸酸的,好吃的,受人欢迎。

酸笋煮鸡傣语叫“龙盖赛诺”。主要原料是鸡肉和酸笋;熟调味品包括青椒或辣椒油、姜、香菜、荆芥、薄荷和野胡椒粉。烹饪 *** 是将鸡宰杀,去毛,剖腹,洗净,切成小块。酸笋用清水略漂洗,挤干;洗净,加入调味料切碎。主料和配料准备好后,将油倒入锅中,爆香姜末,加入盐和鸡肉,翻炒一会,让肉吸油吸盐。待鸡肉熟后,放入汤汁烧开,放入酸笋、盐、味精、胡椒粉,待鸡肉和酸笋熟后,撒上香菜、荆芥薄荷,盛于碗中。这汤酸酸鲜鲜,微辣或麻辣,很开胃。

帕哈鸡蛋煎饼主要原料有帕哈、鸡蛋、精盐等。将挑好的Paha菜洗净切成小块备用,然后将鸡蛋打散,将面粉搅拌均匀,再倒入搅拌好的鸡蛋和Paha,加入适量的盐搅拌均匀。最后倒入搅拌好的面粉和鸡蛋中,在锅底铺上薄薄的一层,煎至金**。这道菜富含Paha的风味,是香料中叶绿素最多的一种。具有消炎解毒的功效,有助于合成眼睛的视色素,起到明目和防治夜盲症的作用。

腌酸肉傣族人也喜欢吃腌肉,鲜酸可口。有酸猪肉、酸牛肉、酸鱼等。, *** 工艺复杂,工艺独特,是傣家宴请宾客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菠萝饭主料是菠萝、紫米、糯米。将糯米和紫米放入盆中,浸泡30分钟左右。用刀将菠萝顶部削平,然后用小勺挖出菠萝肉。小心不要打破菠萝壳!将菠萝肉切碎,放入容器中备用。然后开始蒸糯米。用中火把糯米蒸熟后,倒出来放入容器中。将菠萝肉、白糖、橄榄油混合,放入菠萝壳中。盖上盖子放入蒸锅蒸5分钟。

手抓饭是傣族的特产之一。就是先在桌子上铺一层干净的芭蕉叶,然后上桌。菜一般对称摆放,米饭放在桌子中间;有大米饭,紫米,蛋炒饭等。,周围有鸡爪、生香菜、牛肉干、泡皮、红烧肉、香草排骨、手撕烤肉、生黄瓜、蘸水等。当然,菜也可以点。

1、服饰: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纹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2、饮食: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叶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即可进食。肉类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喜欢吃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萝卜、笋和豆类。

3、建筑: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一带傣族的竹楼别具风格。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拾级登楼,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纳凉。

4、节日: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傣戏。

傣戏在保山是一种较为古老而又优美的民族珍稀剧种,它于清光绪年间从德宏盈江传入,主要流传于保山市的潞江坝、上江坝傣族聚居村寨。至今,其历史已达百年。过去,潞江土司署第20任宣抚使钱庆祥在司署内建有“内戏台”和“外戏台”,既看滇剧亦看傣戏。

土司钱庆祥爱看傣戏,也会演傣戏。因此,司署里曾于民国初年组建业余性质但活动甚为频繁的司署戏班,专演傣戏且置有戏箱。

常演的剧目是刀安仁改编的《阿銮相勐》《朗画贴》《混披盏米》以及《三请梨花》《女斩子》、《大破天门阵》、《三下南唐》、《陶和生》等。由于历史的原因,此戏现在芒宽已基本失传。

扩展资料

傣族文化

傣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因分布而分别被称为傣语、泰语、老挝语等,属汉藏语系侗台语族(壮侗语族)台语支。

全球约有6600万左右的人口使用傣语。在类型上同汉语一样是单音节为主的有声调语言。由于分化年代久远、跨境分布等原因,傣语内部虽然仍有相当数量的同源词,但语音、词汇、语法等等方面差异较大,如白傣语有22个辅音位,泰语则只有21辅音位,已经难以互相通话。

傣族所使用的文字为傣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其字符为傣语字符。

傣文拥有多种方言文字,其中中国境内的傣族使用有四种,即傣泐文(西双版纳傣文)、金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中国境外则有泰文、老挝文等。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改进,中国境内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

一般认为,傣文源于古印度文字系统,其形成与佛教东传及傣族信仰小乘佛教有直接关系,但具体源于何种文字系统存在争议,主要由源于巴利文和格兰地字母两种观点,更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纪传入古印度的婆罗米文。

傣文、泰文、老挝文都将辅音字母分组主要表示调类。但三种文字差别也很明显,如傣文按古声母清浊分为两组;泰文、老挝文的古清字母还区分了送气和不送气,加上浊音,一共分成了三组

-傣戏

-傣族

风俗: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节日:

1、关门节、开门节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

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

2、泼水节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 *** ,泼洒行人以示祝福。

西双版纳每年过泼水节的时候,傣族群众都要在澜沧江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赛,赛后就将龙船拆散放进佛寺的竹楼里保管,待第二年泼水节到来之前,再把拆散的龙船拼装起来,拼装龙舟就称之为“旱黑”。

3、花街节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如果情投意合,两人就相约到凤尾竹下荔枝丛中,姑娘解下腰间的秧篾饭,掀开青翠的芭蕉叶,只见喷香的糯米饭用鲜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黄一半鲜红,以芭蕉叶相隔一层又一层盛满猪脊肉、油炸干黄鳝、腌鸭蛋等美食。两人一起吃着,说着情话。吃完秧蔑饭,提亲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服装:

1、女性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妇女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

她们的服装以黑色、红色基调为主,贴身的短褂长及上腰部,领口用细银泡拼成上下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装饰长达五、六米的绣花腰带,头戴尖顶“鸡枞”斗笠帽,帽沿上翘。

“花腰傣”独具魅力的头饰、服饰,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着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征,证明了两者之间的一脉相承。

2、男性

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条腿需两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

傣族饮食习俗: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

吃时,捶打竹筒使之变软,竹筒内壁的竹膜便贴在饭上,用刀一剖两半,香竹饭便脱竹而出,香气浓郁,饭软而细腻。还有独具特色的菠萝紫米饭,其味清甜可口,并有补血润肺之功效。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叶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即可进食。肉类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喜欢吃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萝卜、笋和豆类。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家。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1、傣戏

傣族有传统的傣戏。以前西双版纳有一种以舞蹈为主兼唱戏词的形式,这是傣戏的雏形。其情节比较简单,主要表现持刀的猎人与化了装的龙、凤、龟、鹤进行斗争。傣戏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带。因此傣戏又称“滇西傣戏”。大约在19世纪初产生于德宏盈江的盏西和干崖。

2、织锦

傣锦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对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织造时傣族妇女首先将花纹组织用一根根细绳系在“纹板”(花本)上,用手提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如此反复循环,便可织成十分漂亮的傣锦。

3、乐器

傣族民间乐器有嘎腊萨、玎、筚、多洛、象脚鼓、铓、排铓和傣镲等。

傣族的特色乐器葫芦丝是舌簧乐器,用循环换气法能持续发出五度音程,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婉转。在月夜的竹林或傣家竹楼里,能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而吹出的颤音尤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创作出《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使葫芦丝音乐风靡大江南北。

4、花街节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5、婚姻

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还凭借权势,随意 *** 农民妻女。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傣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