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与其焦虑,不如积极面对,然后静待时光

装修宝典08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与其焦虑,不如积极面对,然后静待时光,第1张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与其焦虑,不如积极面对,然后静待时光
导读:这本小而薄的治愈类的书,全书才100多页,却讲了人生最关心的三个问题:“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 还讲了三个浅显易懂却不一定会立即去做的小故事:绿海龟、商人与渔夫、人生中的高尔夫球。 绿海龟的故事告诉我们,

这本小而薄的治愈类的书,全书才100多页,却讲了人生最关心的三个问题:“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

还讲了三个浅显易懂却不一定会立即去做的小故事:绿海龟、商人与渔夫、人生中的高尔夫球。

绿海龟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时时观察生活中那些做得很辛苦的事情,是不是自己正处在反向浪中而不自知?有没有更好的 *** 到达想要去的远方?能否更加优化做事的效率?

商人与渔夫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刻意的回避与等待,就像日出每天都会在那里,不管你年轻还是年老,只要愿意抽出时间去看,而不是被“等我有时间了”等各种各样的借口耽误而迟迟不能成行。

人生中的高尔夫球则告诉我们,每当自己心烦意乱,觉得遇到了不可能跨跃过去的坎时,只能任由压力和焦虑来压垮内心的时候,试着把球捡起来,移到另外一个自己想放的地方。 有时候,我们缺少的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解决问题时那一刻的恍然大悟,与其焦虑,不如积极面对,然后静待时光。

书中的我约翰是一名公司高层,有稳定体面的工作与一眼望得到头的未来,却总是无端地陷入迷茫与空虚中。

在一次堵车时,看着被堵在道路上长长的车流,以及不断被周边人因为等车而产生的各种不耐烦情绪所困扰,心里面骆驼地最后一根稻草被压倒,决定从旁边的小路开下去,寻找新的出路。

结果越开越远,越来越荒凉,在油表指针就要变成红线时,偶遇了一家名叫“你为什么来这里咖啡馆”的咖啡馆,并在这里通过店员和店主的对话,一步步 探索 人生的种种困惑。

只不过一个晚上的时间的交谈与思考,第二天约翰离开咖啡馆的时候神采奕奕,对于 自己前方的道路充满了信心,重新振作了起来。

因为,他知道了自己心之所向,并会为此而开始行动。所以他不惧怕失败,也不惧怕死亡了,对于生活,也有了更高的满意度。

去吧,去找到你人生中的存在意义,然后真正地开始生活。 #偶遇一本好书#

 如今,随着一些热门韩剧的播出,韩系咖啡店逐渐出现在我们身边,剧中那些或田园式、或浪漫小资、或简约唯美风格的咖啡店场景越来越多地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呈现。下面我就为大家解开咖啡厅的经营理念,希望能帮到你。

咖啡厅的经营理念

 经营理念———让宾客带走微笑。

 服务理念———微笑服务+规范服务+个 *** =完美服务。

 管理理念———微笑管理+制度管理+情感管理=时代管理。

 行为规范———用心和微笑去服务于你的朋友。

 宾客与服务员见面,更先得到的不是服务,而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员工的外在形象。一张冷漠的面孔,无论说出多么动听的欢迎之辞,任何人都不会有被欢迎的感觉。为了宾客的之一印象,我们开展了微笑之一环节。这个环节是微笑“三要素——表情、身形、语言”,核心是让宾客无论在酒店的任何地方,遇到任何一名员工,都有一个良好的之一印象。

 之一个要素是表情。要求员工眼神要专注,面部肌肉要放松,嘴角要上翘,嘴唇要张开,露出八颗牙齿。

 第二个要素是身形。要求员工脚跟并拢,两腿伸直,右手握左手置于小腹前,上体30度鞠躬。

 第三个要素是语言。要求员工自然、亲切地使用敬语。

 为了把微笑“三要素”落到实处,员工进店后,听到的之一句忠告是:“不能对宾客微笑的人,不适合在意浓工作。”接受的之一节培训课是:怎样练习微笑。我们在每个部门统一 *** 并悬挂了四个像框,分别是蒙娜丽莎、明星演员和酒店的两名男女服务员的肖像。同时指出蒙娜丽莎的微笑显得含蓄、明星演员的微笑过于开朗,我们提倡的就是身边优秀服务员的灿烂微笑。

 我们采取观看样板,学习微笑;细心琢磨,练习微笑;对照镜子,定格微笑的练习 *** ,以及以部门为单位,每天早晨都进行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全部门的练习,并实施了三级奖励、微笑大赛等激励手段,使微笑这个环节做到月月都研究,周周有重点,天天在练习。

 对宾 *** 务做到“四性”

 意浓咖啡实施了对宾 *** 务做到“四性”为主要内容的微笑第二环节。我们把服务过程中的“个性、主动性、快捷性和细微性”分解到所有部门的所有岗位,不但前厅、楼层、餐厅、保安等一线部门有四性标准,而且工程、厨房、财务等二线部门也有四性标准,把无微不至的功能扩展到餐厅的每个岗位。

 服务的个性化。今年在情人节那天餐厅为连锁每位情侣都准备了一朵玫瑰和巧克力作为情人节的礼物。使客人满意而归。这类特殊的个性化服务对咖啡西餐厅既是一种考验,也是对品牌的一种锤炼。

 服务的主动性。主动服务与被动服务是衡量一个员工是否把宾客当作自己的朋友(当作上帝过于抽象)的一把尺子。对就是于主动为宾客提箱子、为宾客点烟、为宾客挂衣服等制度性的主动服务,做起来要容易一些。作为管理者,应当把对员工主动 *** 培训的重点放到激活员工在制度规定以外的范围内的主动服务意识上。例如,叫出一位宾客孩子的名字要比记住这位宾客的姓名更亲切;在宾客眼神中发现需求,效果远比宾客招手示意后的服务要好得多。

 服务的快捷性。服务的速度和效率与宾客满意度是成正比的。在常规服务中,为了用最短的时间为宾客点菜和上菜,为了用最短的时间为宾客送去他所要的东西,餐厅应当在改进工作程序、简化操作手续上多有些创新意识,少一些呆板陈规。在特殊情况下,咖啡厅人还要冲出常规,急宾客所急,帮宾客所需。

 服务的细微性。服务的细微性在于员工对宾客潜在需求的认真观察,并作出积极主动的反应。例如,在电梯、楼梯、厅堂等处搀扶老幼;在客人上楼、遇到湿的地面出言提醒。 这些都是细微的小事,但却能以小见大,在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

咖啡厅的品牌故事

 1918年,中国大陆硝烟弥漫,战乱不断。一个名叫阿南的小男孩不幸被拐卖至南洋,变成了苏门答腊岛一个咖啡豆庄园的奴隶。

 幸运之神并没有将他抛弃,机缘巧合下他成了庄主的救命恩人,庄主不但恢复了他的自由身并让他参与庄园的管理工作。

 中国人特有的勤劳和忠诚,使他有机会投身于咖啡的种植、研磨、烹煮等工艺的研究,一晃就是三十年……

 后来老庄主去世时,阿南也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定居在新加坡。三十年的咖啡情缘使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开创一家咖啡馆。 咖啡的品牌故事

 于是华人社区之一家手工研磨咖啡馆研磨时光开张了!

 经过10年的磨合,他独创了一套独特的最适合华人的咖啡调制秘方,在当地家喻户晓,被盛誉为最适合华人的咖啡馆。

 漂波的一生,历尽苍桑。思乡的情节,纠缠了一个世纪。最终老人未能重返故土,只好叮嘱孩子,一定要带着他和他的精良技艺回到大陆,与国人分享咖啡的苦与乐。

咖啡厅被禁止的内容

 新鲜事物的咖啡馆被完全接受,总是要经历一些磨难,咖啡馆也是如此。历史上,咖啡馆和喝咖啡的生活习惯数次被禁。比较著名的有如下三次:

 1:更先下令禁止咖啡的是麦加总督,他发现攻击他的诗文居然是从咖啡馆流出的,于是1511年麦加的所有咖啡馆关门,甚至将违禁者缝在皮袋子里扔进博斯普鲁斯海峡;

 2:英王查理二世也于1675年颁布了咖啡馆禁止令,起源有二,一是当时不准进入咖啡馆的女人发表了陈情书,抱怨英国男人威仪尽丧;二是,咖啡馆成了民众批评时政的地方。

 3:1781年,普鲁士国王菲特列大帝禁止人民私自进口咖啡、杜绝民间烘焙咖啡,呼吁大家不要忘记自己的“国饮”――啤酒。

 当然喽,后来,这些禁止令都是不了了之。从这里倒是可以证明,运用暴力对民众的口味、服饰、化妆进行强制或者禁止,似乎是不大明智的做法。

抽取碎片化时间,我把《世界尽头的咖啡馆》的电子版读完。

这本书据说从作者到翻译者,再到读者;从出版到翻译,再到阅读后,在每个人身上都发生不可思议的效应。

先从本书作者开始说。

作者约翰·史崔勒基具有高学历,就职于非常不错的公司,也有着较好经济收入。然而,他从毕业工作数年后,突然觉得迷茫。

32岁那年,他不管周边有着怎样不同的发声,毅然和妻子背起背包,踏上9个月时间的环球旅行。本书就是约翰·史崔勒基将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出来。

成书后,约翰·史崔勒基自费出版,岂料,一年之内变成畅销书,且被翻译成39种语言。

再说说《世界尽头的咖啡馆》的翻译者万洁。

本书介绍说,译者万洁原来是隐居家中,远离尘嚣。从开始翻译这本书以后,卸载掉“吃鸡”游戏。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到了读者手上后,听说,看了这本书的人,掀起一阵“辞职潮”。这本书被传言是本读完辞职率超高的奇书。

看到上述简介,我心里产生好多疑问。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它到底讲什么?

“世界尽头”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是咖啡馆,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好奇心催促我,加速阅读。

原来这是一家“为什么咖啡馆”。走进这家咖啡馆的人都能够看到一份菜单,上面设三个问题,让客人 们“等餐时请思考”。

“你为什么来这里?”

“你害怕死亡吗?”

“你满足吗?”

这本书是让走到咖啡馆的每个人坐下来喝杯咖啡,从这三个问题开始,重新思考,在思考中重新认识自己。

之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来这里?

如果你感觉到问“你为什么来这里?”的“你”,与当下的自己产生的亲密度和融合度不高的话,书中也建议你可以把主语变成“我”,即“我为什么来这里?”

在喧嚣里社会,我们常常奔波各处,唯独忘记回到自己内心世界,忘记身心所需要宁静。

“我为什么来这里?”把我们从外面拉到内在,走向内心探索真实需要和感受。

这是我们每个人探求和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

本书作者通过服务员凯茜讲述绿海龟的故事,特别有启发。

一次,凯茜去海里浮潜,遇到一只绿海龟。

看似游得很慢的绿海龟,最后却远远超过她。凯茜发现一个规律:绿海龟从不与海浪相争,它能够巧妙利用海浪的力量把自己向前推进。

凯茜认为无法追上绿海龟,是因为她不管海水方向是同方向还是反方向,只是依照自己的频率,使劲划水,向前游。尤其在反方向的海浪中,人越用力游,越是感到疲惫。

但是,绿海龟不一样。它的动作遵循着海水的运动规律:在反方向的海浪中保持体力,在同方向的海浪中便有足够体力顺势而游,借力发力。

“绿海龟教给你的是,如果你和你想做的事不在同一个频道,你就会浪费许多精力。”

我为什么来这里?

我们通过各自的 *** ,去寻找这个答案。答案不是唯一的,因人而异,但自己的答案,只有我们自己可以决定,不必经过别人的允许和同意。

当找到生命为什么而存在,每个人就会朝着存在的意义前行——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第二个问题:你害怕死亡吗?

本书问“你害怕死亡吗?”

意思是说,时间并不会为谁而停留。

时间的流逝,意味着剩给自己做想做的事的时间将越来越少,也害怕再没有机会做想做的事,所以害怕死亡的降临。

“如果你已经做成想做的事,或者每天都在做想做的事,那就没理由害怕失去做这些事的机会。”

从现实生活和工作上说,我们很多时候心里想做的事,可能会与现实产生冲突。这本书里也告诉我们如何协调与平衡这种冲突。

首先,我们找到“想做的事”,一定要马上去做,而不要在“等待”和“准备”中浪费宝贵的人生光阴。

其次,每天都去做这件”想做的事“。比如一个人喜欢阅读,每天都去做“阅读”这件事,就能把阅读的时间从一小时,发展到两小时、三小时……

想做的事,一定要每天实实在在做着,从而体会自己存在的意义。

第三个问题:你满足吗?

“你满足吗?”

这个“满足”不是说去购物、吃喝玩乐上的满足。

对于“满足”,这本书指出一个问题:当人没有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没有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没有朝着存在的意义去做的时候,人会有一种空洞。

这个“空洞”就可能用购物、吃喝等物质来填补。那么,填补又需要用到金钱,这就掉入循环:继续为工作而工作,为金钱而工作,忘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是什么。

所以,哪怕有着令人羡慕、稳定和高报酬的工作的人群,同样会陷入迷茫的危机里。

“危机”,实际上是每个生命在寻找生命想要前往的出路。

读了《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后,我们可以回归内心,认真对自己问出三个问题,重新思考 ,重新认识自我。

从当下起步,尽可能少走弯路,让我们真能积极地选择人生道路,而非被动接受安排。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是美国畅销书作家约翰·史崔勒基的人生感悟力作,篇幅较短,以对话的形式展开,通俗易懂,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本书主人翁约翰,暂且放下烦心的工作想给自己的假期来段旅行,却意外迷路,偶遇一家“你为什么来这里"咖啡馆,结识了咖啡馆老板,店员。他被问及有关人生的三个重要问题。此后自己的生活因这次奇遇而做出巨大改变。懂得了人为什么而活,应该怎样活才有意义。

你为什么来这里?

你害怕死死亡吗

你满足吗?

在本书中,作者一直在引导我们思考这三个问题,之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来这里?”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始终贯穿全文。

“一旦你真的问出了那个问题,寻找答案就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我为什么来这里?其实问的是我为什么来到这世上?人活在这世上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时期面对那个问题。有的人在小时候就想清楚了,有的人长大一些才开始想,还有人终其一生都没想明白。”

很多人的情况是:“我不知道我来到这世上到底为了什么,也不知道我想做什么,我只是在重复大多数人在做的事。”

“在我过去的人生中,我所作出的大部分决定都是为了回应他人的期待,比如说家人的建议、文化环境带来的压力和别人的看法。”

生活中的我也和大多数一样,机械地做着自己的工作,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为处理各种俗务而身心俱疲,似乎是为了家庭,为了亲人而活。却很少有人会停下来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自己的生活。

你满足吗?书中的第二个问题也是对之一个问题的补充,满足是人的一种心里需求,是一种欲望,其实每个人对满足的要求不一样,所以它没有一个标准。有的人认为事业的成功,婚姻的幸福就是满足,而有的人认为内心的充实丰富是一种满足。有人的满足是建立在物质上的,而有的人是建立在精神上的,而且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是随着生活的变化发生改变的。

当然一个对前途有计划,对未来有目标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满足,因为他总是在为实现目标而一直努力着,他有自己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他不会忽视内心的感受,也不会在追逐忙碌中迷失了自己。所以当我们不满足时,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并作出相应的改变。

关于“你害怕死亡吗?”按照作者的本意,死亡的本质是因为失去那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机会,人生倒计时催促人们反思自己,剩下时间越来越少,实现自己的愿望越来越渺茫,所以人们本能地恐惧。

一想到有一天会永远离开这个世界,总让人不寒而栗,世间的一切是非恩怨,你所热爱的、不舍的,一切的一切终归化为虚无,归于尘土,确实让人觉得人活着似乎没有任何意义。这又似乎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你为什么来这儿?不知道为什么人要匆匆的来,匆匆的去,偏要来这世上走这一遭。

所以说人的生命是极其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生命里活出更大的价值和意义是我们所要思考的。人生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用一生追求自己的生存意义,另一个就是活着。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出不一样的精彩的人生,不枉来这世上走这一遭。

关于本书中的绿海龟故事给我的启示:

文中的女店员讲述自己在海中游泳时见到一个与之同行的海龟,却被海龟甩到身后,怎么也追不上它。经过她的观察,才发现,绿海龟遵循的是顺应海浪的方向。只在浪把自己往前推的时候用力游,反向浪打过来的时候,它们就浮在海面上保持体力。而自己是不顾海浪的方向,一直都在用力的游。这样很快就会精疲力尽。

这件事让她体会到如果我们和自己想做的事不在同一个频道上,你就会浪费许多精力,等你有机会做你想做事时,你可能已经没有力气或时间了。生活中那些吸引你眼球的大量信息,让你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游戏,各种娱乐短视频,或是无效社交,都是生活的反向浪,消耗着我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阻碍着你在自己喜欢的事花费功夫,等你回过神来,时间和精力却被耗费得差不多了。所以我们要把时间精力花在能使你实现存在意义的终极目标的人事上。

这是绿海龟的智慧。这个例子生动地告诉我们,要看清形势,要顺势而为,要懂得借力。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清楚自己的存在意义,并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它。我们应警惕那些与人生意义无关的事情,别被它们占用过多精力资源;勇敢拿回生命的掌控权,主动解决障碍;趁早做想做的事,每一天落子无悔。

如果你对未来感觉迷茫,对前途没有方向,不如翻开这本书,到书中的咖啡馆坐坐,它没有咖啡,但有人生疑惑的答案

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从来都没有思考过之一个问题:

1  你为什么来这里?

我为什么在遥远的异乡,而非自己的家乡。本来我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亲朋好友都在身边,日子过得惬意又轻松。可是为了爱情,我来到了远方,和他一起组建了家庭,有了两个孩子。

*** 很多年了,孩子小的时候,琐事多,时间仿佛过得很快。孩子大了,时间多了,就过得很慢,无聊、焦虑、迷茫等各种情绪问题出现了。

在和头条观望了一段时间,我选择了无戒学堂。想给自己一个改变的机会,重拾心底的写作梦想,遇见更好的自己。

25天的日更,近一个月的早起,连自己都感叹,原来我能做到。先把日更坚持下去,再把文章的质量提高,写出优秀的作品。

我想改变自己,学习读书写作,所以我来到无戒学堂。

2  我害怕死亡吗?

说实话,我是很害怕死亡的。尤其是闲暇的时候,可是当我发现自己在忙碌起来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考虑其它的问题。

冷静下来想一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慢慢地走向死亡,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与其这样想来想去,还不如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找到新的目标,每天都在为它而努力。当我真的这样做的时候,生活瞬间有了意义,不再为将来的死亡而感到恐惧。

3  我满足吗?

我当然不满足。

对于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不满足,收入不满足,自己喜欢的事没做好不满足等等。来到无戒学堂,我明白了,是自己要求太多,目标太多,想要做的事太多,所以产生了焦虑。

当我把读书和日更作为每天的小目标时,焦虑消失了,自己反而过得很充实。

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小满足中寻找改变,把读书写作作为一辈子的大目标。

  周日上午,利用看孩子的间隙时间,读了《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这本书,这是一本简短而引发人深入思考的一本书。

  前段时间,好友推荐我读的这本书,我两基本处于同样的阶段,她的宝宝比我家宝宝大一个月,都是新手妈妈,刚刚返回职场,照顾孩子和做好工作,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可能有时候因为各种的忙碌,会少了许多自我的时间。她读到了这本书,并推荐给我。

  这本书的一个大概内容是,主人公因为工作和家庭的琐碎,想要暂时的逃离这一切,去度个假,在高速公路上遇到前方有事故而无法通行,继续等待需要一个小时,也可以选择绕行,但绕行的高速公路没有,其他小路自己也并不熟悉。但他为了不继续等这一个小时,不继续听周围的抱怨声,选择了绕行。他沿着向西的道路前行,遇到岔路他告诉自己要向右拐,这样就和他在高速公路的方向一致,往北行进,可是最后却迷了路,不知道自己走在哪里,而且油箱也快没油了。在抱怨本想出来放松却迷路的时候,看到不远处有亮光,心中有了一丝希望。来到近前,是一家咖啡店,他很惊奇,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居然有一家咖啡店,牌子上写着《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于是他走了进去,想先填饱肚子。这家咖啡馆和特殊,在点餐本上写了三个问题,让顾客思考:1、你为什么来这里?2、你害怕死亡吗?3、你满足吗?他一开始觉得很不以为然,为什么来这里,不就是为了吃饭喝咖啡么。其他两个问题想不到是为什么,让他觉得有意思诡异。后来在工作人员的指引和交谈中,认识到了这三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尤其之一个更是需要考虑清楚的问题。为什么来这里,不是为什么来咖啡店,而是人为什么存在,就是一个人存在的意义。经过一番沟通交流,引导,主人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且不断的在弄清楚,自己存在的意义。那么按着自己存在的意义去做事,去生活,就不会有害怕死亡,不会有不满足这么一说。

  这本书旨在让我们,不要为无谓的琐事浪费生命,弄清楚自己存在的意义,为了这个存在的意义去做每一件事。每个人对自己存在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是不一样的。也相当于每个人对自我的定位和使命要求是不一样的,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自己去考虑清楚,但有几个方式可以遵循。之一个,不在琐碎的杂事儿上浪费时间,比如海量的垃圾信息,无用的电子邮件,花边新闻。花去我们大部分时间,就按人的寿命75岁计算,22岁大学毕业,每天花20分钟打开和浏览不感兴趣的邮件,没用的信息,就会浪费掉整个生命中的一年。那么书中咖啡馆工作人员凯茜给主人公讲的一个故事,引发了他的思考。凯茜讲述了她去潜水的故事,一次,她在水里看到一只绿海龟,觉得新奇,就追着海龟观看,发现自己怎么也追不上,一会儿海龟就游走了。第二次同样如此。于是她就思考,发现海龟在海水冲击过来的时候顺势游走,在海浪与自己游的方向相反的时候,它就保持自己的状态,不被海水冲着后退,也不用尽全力向前游,这样它保存体力,顺着海浪的时候就会游进很远的距离,而她不论顺逆都用力前进,结果在逆浪的时候耗费了大量的精力,顺着浪的时候没有力气更努力的前进。于是凯茜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生活中所有令我们烦恼的,无用的,不利用我们实现存在意义的事物都如同逆向的海浪,我们在这些事情上花费的时间越多,留给我们去做实现我们意义的时间就会很少,于是我们会烦恼。所以,识别哪些是阻碍,是逆向的浪,减少在这上面浪费的时间,那更有助于实现我们的存在的意义。第二个,拓宽自己的认知面,不断接收新鲜事物。这也是咖啡店的一位顾客安妮,也是凯茜的朋友,让主人公约翰认识到的。安妮也是一位从迷惑逐步找到自己存在意义的人。她说,我们大部分人陷入一个怪圈,不停的努力工作,那么为了奖励自己就会买一些能够给我们幸福感的物品,什么样的物品呢,就是打的各种广告,每天充斥着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感觉拥有这个物品就会提升幸福感,于是不断的产生账单,那就要更努力的工作,换来的又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幸福感而产生账单。她说,其实幸福感,是我们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认识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并去做这样的事,在实现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样的幸福感是什么商品,什么提升幸福感的广告商品无法带来的。只有自己可以给自己幸福感。

  以上是通过本书的阅读,合上书之后,写下的内容。确实,我在想,可能我们很多人都会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但一直没有想明白,也不去深究,想过之后又去忙忙碌碌的重复着原来的事情。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角色,一定要先活好自己,活好自己才能更好的影响身边的人。活好自己,就要努力的不断的找寻到自己的那个存在意义,找到之后,去做存在意义的事情,把工作和生活与我们的存在意义相结合。那是我们愿意做的,想要做的事。

  每个人的存在意义都不同,不妨,停下忙碌的脚步,好好想想。

“我不知道我来到这世上到底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我想做什么,我只是在重复大多数人在做的事。”

这是《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主人公约翰对自己状态的描述。

主人公的迷茫让人狠狠共鸣了,我也时常在想:我过得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到底怎样才能不焦虑不迷茫?

怀着这种好奇我决心翻开这本据说能为灵魂摆渡的《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本书作者约翰也曾和主人公约翰一样过着看似无比正确,却非常迷茫的日子:拥有MBA学位,在企业就职多年,每天工作10-12小时,整天忙着用生活换取金钱,拼命升职之后只是加班更久、办公室更大了, 这样疲于奔命,难道就是生活的全部了吗?真的没有别的选择了吗?

工作、生活中的太多烦心事,让他决定出门旅行。

旅途中约翰偶遇一间神奇的咖啡馆,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于是将这段经历写成书,致千千万万和他一样曾经迷茫的人们。

约翰在对工作、生活厌烦之际出门旅行,不小心迷了路,误入荒无人烟的境地,饥饿难挨,油表指针也快到红线,在弹尽粮绝之时,突然发现一家咖啡馆,他万分欣喜。

终于可以在这儿美美饱餐一顿再继续上路了。

他翻开菜单背面,那里有三个问题:

你为什么来这里?

你害怕死亡吗?

你满足吗?

约翰觉得很诡异,不就是吃个饭吗?一般人都会认为有病吧,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等餐思考”。

服务员看出他的疑惑: “这不是随便提出来的问题,对它一撇是一回事,认认真真去看,然后扪心自问,又是另一回事——你的世界会发生改变。”

而菜单上“你为什么来这里”是在问“你为什么存在?你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书里说:一旦开始追问,寻找答案就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提问行为本身就能产生寻找答案的动力,人一旦知道他们为什么来,为什么存在,找到了活着的目标,他们就很想实现这个目标。

是啊,有追问才会寻找答案,读到这我心脏砰砰跳个不停,我也开始追问:我的梦想是什么?我想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呢?

印象里只有小时候写作文时才大胆地做个梦:成为主持人,成为歌手,成为演员……

越长大,越胆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连梦想都不敢再有了,为了生存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用晚上仅有的自由支配时间刷着手机上短暂的快乐,也想过改变,可是仅仅活着就已经耗光所有精力了,更别提什么梦想了,就这样匆匆忙忙,平平淡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小孩子说出梦想都很自豪的,而成年人没有梦想,怕说出来自己都觉得可笑。

幸运的是,我在成年之后,真的有过且仅有一次,需要直面自己梦想的时刻。

那是有一天团建之后,老板给每一个人发了一张空白A4纸,让我们写下自己的未来十年目标,写下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写的是:十年之后,建立自己的个人IP,成为U盘型人才,成为名师,出一本自己的书。发现我几乎没有为梦想做过任何努力,我竟然浑浑噩噩地过了这么多年,甚至很多时候都忘记自己应该有梦想这件事了,于是又捡起公众号,开始读书、写文章。

在此之前,我只是模模糊糊、大概想过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从未清晰地写下来摆在面前过,只是凭空觉得未来会更好,可是每天没什么变化,未来真的会变更好吗?

当我亲手写下来,内心就越发坚定,开始定年目标,开始做的每件事都要与目标靠近,都要与梦想相关,并且为之努力。

如果我没有写下来,没有去追问自己的人生意义,我可能还会混沌而快乐地重复过每一天,但那就像撒满各种调料唯独没有放盐的美食,吃着开心,可少了精髓,美中不足,吃完也没有力量。

我想要的,是内心充实、力量充沛地活着。

有些人终其一生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只是因为他们从未追问,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意义,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哪怕你追问到自己想成为百万富翁,那就去实现啊,做符合你心中“百万富翁”定义的事情。

有了追问和思考,只是改变你世界的之一步,追问了,才有实现你存在意义的动力。

但有些人追问了,还是不知道自己想实现什么人生意义,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也没有想实现的目标,怎么办?

从现在开始寻找,全世界只有自己可以找到答案。

冥想、运动、旅行、做美食、听音乐、看话剧、读书、写字、听课……

尽可能多地了解不同的事物,体会不同的感受,接触不同的理念,在体验中思考自己为什么存在,询问身边的人自己更大的优点,并记录自己的想法。

服务员对约翰说: “遇到人们热爱的事物时,很多人都有生理反应,比如寒毛倒竖,仿佛触电、喜极而泣等。”

我想那应该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流”概念,即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我是如何确定心流体验的事情并开始行动的?

前段时间微博有个热搜话题:不考虑生存压力,你最理想的工作是什么?

又想起一位作家说: 如果让你每天早上五点起床也心甘情愿去做的事,就是你命中注定要做的事。

记得去年10月脚崴刚刚好,休息一个月去上班后被通知裁员,脚还是有点瘸,一着地就会痛,拖着受伤的身心用一下午打包好所有的东西,失去工作的我,忘带钥匙的我,蹲在马路牙子上,等待先生拿钥匙回来开门。

蹲着的一瞬间,失落感、无处可去的被遗弃感、一无是处的低价值感蜂拥而至。

就在想,不上班,我能做些什么呢?既然什么都做不了,就做我目前能做的事吧,每天至少有一件事在做,每天至少进步那么一丢丢,也不至于荒废。

于是果断报了之一次没坚持下来的硬笔书法行楷班,一直坚持到现在,183天,就是六个月啦。

看到今天的练字文素:专心去做当下能做的事。

恍如隔世,回想起当时的心境。

不工作的这半年,进步最快,思考最多,收获更大,心态更好,心最静。

和很多人、很多事和解,理解我失去的,理解我未得到的,理解我弱点带来的局限性,理解我天性中的优势。

写了十几篇公众号文章,读了五六本书,练了170天字,微博输出日记大概100多篇,享受持续做一件事的乐趣,感受被认可被赞同的成就感,充分触发所有的神经元,用每个细胞充分地、自由地、松弛地、平静地去享受生活,去读书、品美食、写字、写文章,闻花香、做饭、减肥、参与社群活动。

慢下来,静下来,身体懒懒散散,内心无比活跃,思维、感受力、洞察力都特别敏锐。

写东西也越来越顺畅,性格变得很随和,精神上却很独立,心态超级好超级乐观,充满正念,充满希望和能量,没啥可焦虑迷茫不安的,暂时的失业也没啥大不了的。

没有工资也愿意去做的事,认为从中获得持续的满足感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事,符合自己的性格和兴趣的事,就是能实现人生意义的事。

不必等到退休以后,因为从现在开始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去做,即使每天只用5分钟去做,也离实现人生意义更近一步 ,你的人生意义事件到退休已经开始了二三十年了,或许人生也因此发生改变,还有什么不能实现不能满足的吗?

无论是享受美食,拍了好看的照片,还是帮助到他人,持续记录你的感受,每天写下3个小美好的瞬间,你一定能找到那件事,找到存在的意义,并为之努力。

一个人要是知道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他就会为了实现这个意义做一切想做的事。

可做你想做的事并不容易,总会遇到拦路虎,比如无法摆脱他人的期待。

我们大部分人的人生意义像是被定义好的:高中要好好努力上个好大学,大学要好好努力找个稳定的工作,工作就要拼命升职加薪,三十岁前必须结婚生子,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要成绩好、上名校、找铁饭碗工作,然后结婚生子。

好像稍微偏离一点这个被定义的“成功”轨道,走了不太一样的路径,就要受到谴责,没脸活下去一样。

伍绮诗的《无声告白》里写:“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满足他人的期待,听从家人的建议,受制于文化环境带来的压力和别人的看法,做他人认为对的事,真的能帮你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吗?

《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就是一个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不顾世俗眼光的人。

他原本有一个富裕美满的家庭,有体面的工作、贤惠的妻子和健康快乐的孩子,但在四十岁的某一天,突然抛家舍业,远走他乡,只是为了画画。

别人看来他是一个疯子,他不在意画得好不好,不在意有没有人买他的画,只是要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流浪、穷困潦倒、疾病缠身,还是要画画。

在别人看来,他堕落、自私、悲惨穷困,在我看来,他定义了自己的幸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不画画就会死,而画画能获得内心世界的满足,就要为画画而献身。最终他的画也成为了人们价值不菲的珍藏。

疫情之下,生存不易,我们当然不提倡也不需要这么悲壮地牺牲一切去追寻理想,但我们有自己定义幸福的权利。

我也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你怎么还不结婚?”

“你怎么还没生孩子?”

“你学那些有什么用?”

“你只能这样,改变不了什么,习惯就好了。”

可这是我自己的人生,我怎么做才能心安只有我说了算,我想学什么只有我自己可以掌控,我要成为我想成为的自己,而不是别人口中所谓的“都是为了你好。”

如何摆脱他人的期待呢?关注自己身体发出的需求,静下心来听听自己的内心:哪些是别人期待所的决定,哪些是我真正想做的,我现在能为实现我的人生意义做出哪些小小改变呢?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的尾声中,约翰开始每天花几分钟专注自己喜欢做的事。

书里说:“每个人都局限于自己当前的经历和知识,可我们生活在有史以来信息量更大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全世界的各种信息、人、文化和经历, 我们受到的限制更多的是我们自己加在自己头上的。”

把“我没有”“我做不到”换成“我有一些资源”“我能试试看”。

不囿于他人期待,不受限于自己。

只有屏蔽负面的能量,只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只专注于自己想成为的人,你才能真正吸引更多正能量的人,得到心灵的滋养,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远离不想要的人生,收获真正的自己。

去看看那些真正享受每一天的人吧,他们总是充满热情,神采奕奕,那是因为有实现人生意义全力以赴的能量,而这些人往往运气也很好,因为这样的人自带积极滤镜,身边的人也忍不住被他们做事的热情感染,想主动帮助他们。

所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不需要别人的允许或同意,我们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我们明明知道怎样做是对自己有益的,却没有立即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为什么?

因为我们生活在充斥着各种广告的信息时代,很容易跌入诱惑陷阱,陷入财务困境,忘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书中举例说:我们每天都在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为了弥补心中因此产生的空虚,我们会买更多东西。

而广告偏偏无孔不入地宣扬:男人要有豪车、名表才有身份,女人要有贵妇化妆品、 *** 款包包才是精致女孩,衣服能彰显气质,钻戒能见证爱情,智能家电才能带来幸福安稳的生活……

这让我们有一种错觉:必须去不断地挣钱,必须去拥有那些产品,人生才是幸福圆满的。

不幸的是,我们买的东西越多,要付的账越多,就越需要花更多时间工作为一切买单,所以我们投入工作时间越多,就会产生越多不满,我们给真正想做的事的时间就更少了。

为了买得起我们以为自己很想要的东西,就不得不牺牲理想,找一份将就的工作,每天忙忙碌碌,钱也没攒到,做不喜欢的工作,消耗了更多意志力,更没有好的状态去学习提升自己,就想着等退休后就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因为真的不开心,也没有闲暇时光,作为补偿便用更多物质来奖励自己,于是花更多的钱,没有储蓄也不敢跳槽,继续像上坟一样上班,更焦虑迷茫,陷入恶性循环。

所以从现在起,想清楚什么样的生活对我来说是圆满的,拥有某样东西是否真的决定了你的幸福程度?它能给你带来持久的满足感吗?

我们对成功、幸福和圆满的定义有多少是受他人的影响?

与其用物质奖励拼命工作的自己,每天哭丧着脸期盼退休才能过上幸福生活,还不如花一个小时直接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让幸福现在就来。

我现在也渐渐感觉到获得持久的满足感,对一个人多么重要。

曾经做体制内的工作,每天都会生气、崩溃、抑郁,即使下班后可以唱歌、弹琴还是不能调节,下班后身体已经完全被掏空,没有心情做任何事,只想躺着。而现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很累,也会有压力,但总是充满干劲儿,满怀信心,每周读一本书,10w+的文字输出,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获得了成就感,即使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最差的结果,也只是做了一辈子自己喜欢做的事。

找到存在的意义,找到努力的方向,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实现人生意义,这本身已经是对生命更大的奖励了。

梁实秋说:“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一个人。”

我想他一定是想表达,人们有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那种放松、自然、专注的状态才像一个完整的人,生命的活力才充分展现出来。

书中主人公约翰和服务员讨论完“你为什么存在”这个话题后,接着问约翰:“你害怕死亡吗?”

咖啡馆的厨师迈克也在为约翰打开心结、找回自己,迈克聊到死亡的话题时说:“因为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人活在世上,剩给自己想做的事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所以我们才会害怕死亡,害怕再也没有机会了。”

如果我们弄清了自己的存在意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会害怕死亡吗? 如果已经达成心愿,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没有理由会害怕失去做那些事的机会啊!”

最终约翰也明白:只有弄清自己为什么存在,并且为这个存在意义做出实际努力后,你才能感到满足。

避开陷阱,不浪费精力在与实现人生意义无关的事情上,才能保存实力,直达目的地。

比如去超市时先列好购物清单;读一本书时先写下阅读动机,直接从书中找你想要的答案;优先完成能实现人生意义的今天的小目标。

你会发现不看某个电视剧也没被社会淘汰,不参加某次促销活动也没什么损失, 但被短视频、综艺、广告、游戏、旅游地不断地吸引注意力,你生命的掌控权也就被剥夺了。

总结一下:想实现人生意义,首先要追问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然后花心思去寻找那个存在意义,努力去实现它,为你的人生意义每天花一点点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在实现过程中注意摆脱他人的期待,不浪费精力,避开消费陷阱,赢得掌控生命的主动权。

故事的最后约翰走出了咖啡厅,他感觉自己如获新生,他知道追寻人生意义的那扇门一旦打开,就再也不可能回到过去。

用迈克送给约翰的临别赠言来结尾: 生活本来很精彩,只不过有人没发现自己是作者,没发现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创作。

在《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中,我重读了自己,决定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自己的意义,你呢?

上周六下午,花了点时间一口气读了一本书,挺有感触的。

书名是: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先来讲讲,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主人公约翰对每天的重复的工作感到厌倦,感觉对未来没有目标感,因此找了一段时间开车去休假。

但不幸的是在高速公路上遇到堵车,因堵车时间非常长,不耐烦后在高速公路上折返,找其他通行小道去目的地,但一直没有找到。

夜色渐渐降临,油表指针也快滑到红线之下,晚上近10点,在又累又饿的情况下,看到不远处有一处灯光,原来是一个咖啡店,名字叫“你为什么来到这里咖啡馆”。

约翰进店后,陆陆续续与3个人展开一段近8个小时的心灵对话,第二天早上离开店后,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折。

下面梳理书中的主要内容和自己读后的一些感受。

1、这本书的写法挺有趣的,情景对话方式,代入感很强,同时有好几个故事。

2、全书主要在讨论几个问题:你人生的意义是啥?怎么寻找?寻找到了改怎么实现?

3、书中一句核心的话:你为什么来到这里?这是约翰在咖啡店的菜单背面3个问题中最核心的一个问题,表面意思是:你为什么来到咖啡馆,但深层意思是:你为什么来到人间,为什么活着,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等等人生哲理问题。

4、咖啡店的名字很有趣,让我想到了周星驰**的“有间客栈”。

5、开始灵魂拷问:你存在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如果纯粹是问意义是毫无意义的,可以换个说法,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PFE,Purpose For Existing),意义是跟目标绑定的。

6、也许你的人生目标是成为在大城市有钱有房的人,或者当老板,或者做一个家庭和睦的好丈夫,或好妻子,那只管去做好了,逻辑就这么简单。

7、可关键在于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个一个寻找的过程,有的人也许小时候就找到了,而有的人在长大成年后找到,而有的人或许终身找不到。

8、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就是你内心对它热血沸腾的,非常笃定的,会非常坚定不移地向往它,你会非常专注于它,你会把所有的热情和 *** 奉献于它,你会为实现这个目标做一切想做的事。

9、如何找到自己的PFE呢?书中给出的 *** 是:带着开放的心态,体验不同的事物,接触不同的理念、文化、观点和人,留意自己对各种事物的反应,如果有汗毛倒竖、脊梁骨仿佛触电、喜极而泣等等,那就是它了。

10、我个人理解人生的PFE在人生不同的阶段,可以不同,可以有阶段性的PFE。

11、一旦找了自己的PFE,并且做很多跟PFE相关的事情,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自己的生活满意度会非常高。

12、插一句:这其实就是幸福,幸福的本质就是生活或者人生中的一次次小 *** 。

13、找到人生PFE之后该怎么做呢?如何解决各种挑战呢?

14、之一个挑战:如何保持专注,让我们立刻甚至持续去做想做的事情。

15、书中讲到了绿海龟的故事:海龟在海底游泳时,海龟的动作遵循着海水的运动规律。当海浪推向岸边,与海龟行进方向相反(负向海浪),海龟会浮起来划水,但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浮在原地。当海浪向海洋的方向涌起时(正向海浪),它会加快划水速度,这样就可以乘着海浪前进了。海龟从不与海浪相争,而是巧妙利用海浪的力量。

16、对于个人来说,这个道理告诉我们避开自己的“负向海浪”,找到自己的“正向海浪”,正确“划水”。

17、什么是自己的“负向海浪”呢?就是那些消耗自己精力、注意力和专注力的事情,比如垃圾信息,广告,新闻,不重要的聚会,刷新闻,微信和抖音等等。

18、第二个挑战:如果担心自己做不到,会失败怎么办?

19、关于这个问题,书中凯茜提了几个反问:如果一个人一步步找到自己的PFE,你觉得他们会因为自己的发现感到兴奋吗?他们会不会全力以赴做事情?他们会感到厌倦么?如果不会,他们有什么理由会失败呢。如果不会,其他人都会因他们的热情所感染,都想靠近他,都愿意帮他,老天爷也是(这就是常说的“运气好”)。

整个内容,汇总成一张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