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or 六便士?

装修宝典036

月亮?or 六便士?,第1张

月亮?or 六便士?
导读:        一个人为了追求理想究竟可以疯狂到什么程度?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便是更好的印证。中对本书有这样的一句评价:“作品表现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有着广阔的生命视角,用散发着消毒

        一个人为了追求理想究竟可以疯狂到什么程度?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便是更好的印证。中对本书有这样的一句评价:“作品表现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有着广阔的生命视角,用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手术刀对皮囊包裹下的人性进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着看客讪笑的幽默和残忍的目光。”

        我们先回顾一下这本书的内容。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是个在伦敦做事的证券经纪人,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按理说,他应该满足于这种人世的快乐才对,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静。但是,就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去了巴黎,抛弃了在外人看来很好的事业和家庭。就在人们以为他的出走是因为有外遇的时候,人们发现的事实却是: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当时的思特里克兰德没有任何的绘画基础,他只是爱好画画而已。在外人看来,他简直疯了,他的生活开始变得窘迫,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他的画作也几乎都是在原有的事物上进行破坏,除了有个蹩脚的画家施特略夫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事实上他也从不轻易卖画。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塔西提岛,与一个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这时的他看起来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个土著人做妻子,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里作画。但不幸的是,不久他就感染了麻风病,在他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爱塔一直照顾着他,直到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身体溃烂而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甚至没有留下一根木头……

        读罢,让人不禁思考:我们可以脱离现实的去追求“月亮”吗?

        初读此书时,我们都会认为主人公的的理想早已脱离了现实。他放弃了“证券交易所的工作”、“持续十七年的婚姻”、“两个孩子”和“所拥有的一切安逸生活”,独自一人来到了巴黎,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同为画家的朋友施特略夫为重病中的他提供帮助后,反而鸠占鹊巢,抢走了他的妻子和房子……他在所谓的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显得如此冷漠,甚至有违道德。这样的疯狂与匪夷所思似乎早已让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脱离了现实生活,使他架空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是的,刚开始我也非常不解,但且慢慢读来,又不然。

        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放弃了所有能对心中追求产生束缚的东西,一心只去绘画,不顾一切,但是他真的脱离了生活吗?其实并没有。他仍旧会为了生活,向“我”及德克·斯特洛夫借钱;他仍旧会为了生活,给退休的管道工画像;他险些因为无钱,独自病死在房间内;他会在马赛领救济品、打工,并给硬汉比尔画肖像;他也会在塔希提岛在种植园当监工、打零工……他一直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但是他从未真正的脱离过生活,没有生活的支撑,理想也无法得以生长。就像罗曼罗兰说的:“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的。”

        由此来看,完全脱离生活,追求“月亮”的想法并不现实。我也想到了东野圭吾在《解忧杂货店》中对松冈克朗这位“鱼店音乐人”人物形象的描述,他为了追求“音乐梦”,放弃了学业,辜负了父母,但是完全放弃生活了吗?并没有,他只是选择了自认为更接近成功的道路,但是仍旧会在酒吧里面打工,因为生活才是对理想更大的保障。

        记得前段时间很流行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同样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但本书仅仅是一部鸡汤式的小说,告诉人们如何如何的去追求理想吗?显然,也并非如此。

        尽管作品中主人公的做法仍然让人难以理解,但若结合时代背景再去读,我们便会豁然开朗。这本书是毛姆以后印象派三杰之一的高更为写作素材和灵感来源的。高更1873年开始学画;1885年6月与家人决裂,带着儿子去往了巴黎;1890年之后,因日益厌倦文明社会而一心遁迹荒蛮,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成了他的归宿。如此可见,高更已经是背弃现代工业的一个典型了,而毛姆还把这一点更为极端的展现了出来。他也对应地描写了现代工业文明下失去自由精神的人们。可见毛姆笔下描写的并不是眼前的苟且这么简单,而是工业文明下,人本身失去的热烈的生命力。用马克思的说法,人已经沦为了“工具性存在”。高度有序细化的社会等级,以及生产关系,使人发生了“异化”。就像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表达的那样,人已经成了工具的附属,被嵌在了某一工业的环节当中。或者说人具有了机器的某些属性。这就是工业文明的一大特点,人无法再从生产和创造中汲取价值感。而是不断地、奋力地生产,粗暴的从最终地“拥有感”中汲取自我的存在价值。书中的主人公所逃离的便是这样一个社会,而与之对应的塔希提岛则是有浓烈自然色彩和人文情感的社会,人人都有着不受羁绊束缚的原始而浓烈的情感。

        显然,书中的月亮和六便士就代表着理想和现实。到了这里,我们不禁深思:究竟该追求什么?是单一的只去追求理想或是生活?还是去找到理想和生活之间的融洽点,搭建一座和谐、平衡的桥梁?若如此,又该如何权衡理想和现实?

        若一心钻入现实的生活之中,心中不含丝毫的理想,那便会如同行于一片不见彼岸的汪洋之上的一叶轻舟,渺小而虚无缥缈。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些人就像从起点到终点站往返行驶的有轨电车,连乘客的数目也能估计个八九不离十。生活被安排得太有秩序了。”无理想的生活,终日往返于两点一线之间,机械般的重复着这设定好的生活,人也会最终失去活性,失去生命力。这种机器尚能完成的事物,也便不能称之为“生”与“活”了。正如《罪与罚》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但若没有对现实的眷顾与耕耘,而一心奔赴理想。那就如同一叶没有帆的船,即使可以行于眼前的小小湖泊之中,到了真正的汪洋里,也只会早早泯灭于狂风骤雨中或是被滚滚的洪流吞噬的一干二净了。

        张闻天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这是对理想与生活关系较为理性的一种解答。对于《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月亮”,想来也应如此,“月亮”应该是让生活更加美好的向往,或是寻找生活的意义,无论如何这些都不应该成为摒弃生活的理由。我们既不可失了“月亮”,也不能失了“六便士”。当然,为了“月亮”我们不能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近乎疯狂,但我们可以让“月亮”成为我们的信仰,成为一种精神与灵魂的寄托,成为我们更加澎湃与富有活力去面对平凡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和金钱的催化剂。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你一直在寻找一个地方,希望到达那里就可以使自己从那折磨着你的精灵手里解放出来。我觉得你很像一个终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寻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庙。”这不禁让我想起去年夏日去甘南旅游时所看到的的朝圣者,他们如此虔诚的追寻着自己内心的伊甸园,但同时他们也没有遗忘掉生活本身。他们的所做只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让灵魂更加充实。

        诚然,我们的心灵要理想甚于物质。因为倘若物质甚于理想,那样的生活就太乏味了,思想就太贫瘠了。我们不过是兜兜转转一圈之后,又屈服于了现实,做了生活的“附庸”。智者苏格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便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不能改变现实,社会中的工业文明也是愈发蓬勃的,是向好运转、便利生活的,这是时代所需。我们可以追求物质,也应当追求物质,因为物质是基础。但同时,我们要理想甚于物质,我们不能迷失在物质之中。相应的,我们要更加蓬勃的经营着、耕耘着今日,同时满怀 *** 的期待着明日……

        所以,朋友。当你不断地去捡寻满地的“六便士”的时候,也别忘了抬头看看“月亮”。因为月光,大地上的“六便士”,才变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生活才会愈加美好……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毛姆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题目乍一看两种事物毫不相干,很难联想作者会如此命题的意图。月亮与六便士各自隐喻了理想和现实。月亮象征了理想的崇高和遥不可及,六便士是英国更便宜的货币单位,象征了现实里的金钱和最平凡的生活。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是个难以接近,行为乖张,为人处事让人匪夷所思的证券经纪人。他和他的妻子以及两个孩子过着平凡的生活,即便在很多人的眼里他们衣食富足,家境优渥。太太从小生长在社会地位极高的高知家庭,结识了与她旗鼓相当的一群富太太。她贤惠忠诚,为人圆滑,总能巧妙地帮助丈夫在尴尬的局面解围。她深爱着斯特里克兰德,却不想自己的婚姻最终一败涂地。斯特里克兰德毅然决然的抛弃了自己的妻儿,静悄悄,毫无征兆的消失在众多人的猜测里。有人咬定了他出轨了年轻漂亮的卖茶女,为了爱情抛弃妻子。可真实的原因却是他为了实现理想,远走高飞的去寻找自己的月亮。他竟然跑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作画去了。最终的结局是在穷困潦倒中,病死他乡。但他却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艺术作品。

斯特里克兰德就是这么任性,拒绝了生活里的所有可能性,为了作画,为了艺术,他放弃了一切。但他的精神世界一直是饱满的, *** 澎湃的。他性格偏激,与很多人交恶,最后落到孑然一身,无人问津的地步。可他自始自终都很幸福。他视绘画为理想,视艺术为生命。他做到了很多人望而却步的事---不顾一切的追梦,哪怕付出的代价是生命。

之前并不是很能理解现实生活里那些喊着“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口号的人,也曾一度鄙视这类人的“作”。但看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有些明白了理想对一个人的影响,还有为什么有些人情愿放下一切,远走他乡,也要实现自己梦想的原因。那是一个人穷尽一生为了实现自身价值所做的终极努力。他们像终身跋涉的朝圣者,为了抵达内心的净土,甘愿与世俗绝缘。这里人在生活中其实很难被发现,亦或是我们很难遇见。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压力巨大,终日奔波劳碌的目的是为了赚取数以万计的“六便士”,至于头上的“月亮”,可能连仰望的机会都没有。

我们每天遇见的更多的是为了生存而委曲求全的人。听到的都是哪个企业的员工为了赶工过劳死;或者谁谁的朋友因为没能完成KPI在某个酒吧喝的烂醉如泥;还有为了给子女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加班加点给孩子挣奶粉钱的90后奶爸奶妈。可这些普通人哪个没有信誓旦旦的承诺过自己要实现理想呢?曾几何时这些人个个有着最纯净的“月亮”,耀眼明亮。最后在岁月蹉跎中,个个把月亮拱手让给了天,自己低头没日没夜的去捡拾满地的“六便士”。生活的压力和现实的无奈像一把皮鞭,抽的人生疼。在还没解决肉体的痛苦时,哪有力量去理会精神的贫瘠?

与其鄙夷斯特里克兰德,我更嫉妒他,嫉妒他的潇洒,嫉妒他身上的执拗和憋着劲与现实对抗的勇气。我也羡慕他,羡慕他的从容,羡慕他身上不可多得的纯粹和为了追求理想接近极端的坚持。如果大多数人都可以达到斯特里克兰德的境界,那么我们所处的才是真正乌托邦式的社会。只可惜,没有如果,或者是现实不允许如果。

既然我们大多数人做不成斯特里克兰德,够不到头上的月亮。那么退而求其次,便努力的做到他太太一般,虽终日陷于平凡,但至少一辈子不缺六便士。

作者,毛姆(英国)

译者,李妍

周星驰在**《少林足球》里讲过,人若没有了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高晓松曾评价《月亮与六便士》: 无关乎有钱没钱,天上那轮永远免费的月亮就是诗和远方,月亮和六便士伴随我们一生,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我想也应该是人和咸鱼的区别吧。

故事以第三人称讲述了画家在成名之前的种种人生经历,作者通过与画家接触的人的故事来讲述追忆画家生前的遭遇。

从最开始作者遇到同样对文学艺术充满兴趣的画家思特里克兰德的妻子,从而认识了当时还只是一个在证券交易所上班的小职工。

随着交往的频繁,作者目睹了思特里克兰德为追求理想,抛妻弃子的全过程。出于对其妻子的同情,作者代替其妻子去劝说离家出走的“画家”。

在与“画家”的接触中,了解了“画家”生活在异乡的窘迫,即使如此,也不愿意回头,在实现画家梦想的路上,以不能使人理解的方式,离开的果断和决绝。

离开家的“画家”在一个新的城市里为了梦想,苟且的过着食不果腹、穷困潦倒的生活。

幸运的是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能够看出他画画天赋的同行一个名叫戴尔克的画家。

用作者的话讲这个戴尔克画家生性单纯、善良,正因此,他对“画家”百般照顾和迁就,会在“画家”卧病在床时对他悉心照料,甚至会在把自己的画室让给“画家”。

而用旁观者的话讲,戴尔克又是极度软弱但又不爱记恨的人。他的软弱源于经常被“画家”用各种言语讥讽,特别是对戴尔克的作品各种批评。对此,戴尔克更多时候并不生气,反而很是包容和谅解。

“画家”遇到戴尔克是他的幸运,而戴尔克遇见他却是不幸的开始。因为“画家”的生病,善良仁慈的戴尔克跟妻子商量把生病的“画家”接回自己家里照料。没想到,自己跟妻子幸福平淡的生活被彻底搅乱,并以妻子却爱上了她所讨厌的“画家”为开始。

妻子的出轨,仁慈的戴尔克却选择原谅。在赶走“画家”时妻子毅然决然的跟随,为了不让妻子跟随“画家”过上穷困潦倒的生活,他放弃了画室,放弃了家,只为了成全所爱妻子的选择。

后来,不幸的是戴尔克的妻子自杀,到死也不愿见戴尔克一面。对于戴尔克妻子的死“画家”对此,并不以为然,反而对女人过于强势的霸占心理表示鄙夷和不屑。

妻子死后,可怜的戴尔克选择返回家乡,回到父母身边。从后面来看可以猜测到最后戴尔克应该是放弃了画画的梦想,然后平凡一生。

跟戴尔克一样离开的“画家”去了另一个地方。在酒吧里无业游民的他遇到了尼柯尔斯船长。之后俩人一起在船上谋事,目睹了“画家”对身份证明材料强行拥有的霸道行为,而对旧主大打出手。

为了逃命,坐轮船又离开了。在一个小岛上,遇见了鲜花旅馆的女主人约翰生太太。好客的约翰生太太蒂阿瑞热情款待“画家”的同时,还把自己的远房亲戚爱塔介绍给“画家”当妻子。

在小岛上再次拥有家庭的“画家”,妻子尊重他、理解他甚至会任凭他的指挥,封闭的小岛环境给画家带来了无限的灵感。于是家里画作层出,就连墙壁都不被画家放过。

后来,画家得了一种传染性麻风病,被岛上的人恐惧和厌恶,贫困潦倒的生活在画家离世之前失去了一个孩子。被疾病折磨的画家在失明的时候仍未放弃创作,直到死去。

若干年后,画家的绘画天赋得到后人的认可,其创作作品也都被后人以财富的方式加以肯定。

月亮与六便士,分别表示梦想和生活。前者是遥在远方,象征着美好,后者是生活眼前的苟且,包括平淡于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包括爱情上的精神肉体的 *** ,也包括纷扰人间的世俗人情。

书里的画家,为了实现画画的艺术家的梦想,在一个男人最成熟的年纪毅然选择放下当前的一切,去追求远方的艺术。

可能是艺术家们天生自带猖狂特质,又仿佛自由、无拘束才是他们拥有艺术灵感的前提,才使得画家有了放下一切的决绝。

他不知道又或许知道,放弃一切这一貌似极其理智的行为带给他的是除了穷还是穷的生活,甚至有时候因为穷连画笔和颜料都买不起。

46岁的画家,在梦想和生活选择了前者,放弃了安稳的证卷公司职员的岗位,抛妻弃子,远走他乡。不得不承认的是画家选择的极端,有家庭有生活就不要梦想,有了梦想宁愿放弃一切,包括生活、亲情甚至爱情。

在画家的世界里,做了选择之后的他,有梦想可以没有生活,但不能有生活却没有梦想。于是,便能看到,他每次在居无定所的流浪着,即使过着一无所有,食不果腹的生活,唯一没有停下的便是画画。

找人借钱为了买画笔,出去两天工作三天画画,就连病入膏肓致眼盲的时候仍在不停的画……为了画画,从不接受别人对作品的指责和指正到以画为偿的回报再到盛情要请懂画的人欣赏……

一个从不为世俗改变自己的人,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却俨然成了一个积极充满正能量的一个人。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似乎就是画家一生的真实写照。其实,值得后来人学习的不是他抛妻弃子的决绝,也不是他不知感恩插足别人婚姻的荒唐,更不是他不懂人情世故的与人恶言相向……而是,他对梦想追求的坚持不懈,历经物质生活潦倒仍不忘初心的努力和坚持。

对我们来讲,有了他的那股毅力和恒心,月亮和那六便士往往是可以兼得的。

就事论事,不可否认的是音乐人薛之谦。当摘天上月需要捡起地上的六便士的时候,他毅然选择拾起更多的六便士,开 *** 店、开火锅店,自己经营,从进货到出成品,全程亲力亲为。

积聚了足够的便士后非凡没有沉溺其中的奢侈生活,梦想也并没有因为潦倒的生活而搁浅,有音乐梦想的他一直在坚持,所以才有了如今,作品的热捧,身价的暴涨。

音乐路上,他无疑是个赢家,一个以坚持出作品,以坚持最终闪亮发光的人。喜欢他的人都说他一个假正经的人,一个充满深情的人。

今年大热的《快乐男声》,不管是被李健老师独宠的魏巡还是唱跳歌手养鸡(YOUNG―G),不同的是唱歌风格的迥异,相同的都是俩人对音乐的坚持。

一个是在13年的同档节目里被落选,到如今的再次决战,以之一名的成绩,用实力讲话,用行动坚持最初的音乐梦想;另一个则是从不顾父亲不理解的反对,从最初的辍学打工为了生活,一路坚持,终于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到今天。

高晓松曾说过,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过好今天的苟且,对诗和远方多一份热爱,再加一份坚持,便士会有,月亮也在。

一个生活安逸、妻子漂亮精明能干、儿女双全、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的证券经理,在别人看来人生比较圆满、无可挑剔的中产者;人到中年,四十不惑之时,却突然不辞而别,抛家弃子的逃离而去,这就是一个生前籍籍无名、死后画作身价倍增的伟大画家的传奇故事。

画家的名字叫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是英国著名作家、最会讲故事的小说家毛姆的、堪称可当作《福尔摩斯探案集》来读的著名小说《月亮与六便士》里面的主人公。

《月亮与六便士》的作者毛姆,为什么会以这样一个题目作为书名,八十年代的国内“外国文学季刊”的编辑们猜测过:“月亮”指艺术,“六便士”当指世俗价值观。而当时参与猜测的编辑之一,在三十年后再次以翻译者的身份,译出此书时认为:作者毛姆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应该是: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

而当我合上这本书时,却认为“月亮”是浪漫、情怀、梦想,是指人的精神世界;“六便士”是生活、金钱、现实,是指人生活的物质世界。

人生到底是追逐心中的白月亮重要?还是享受安稳的一成不变的舒适现实生活重要呢?我们每一个心中有梦想的人,到底该如何选择呢?斯特里克兰德的追梦之路、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

《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在四十岁之前,还只是一个对文学和艺术没有一点兴趣的少言寡语的证券经纪人,四十岁之后突然背叛家庭、逃离伦敦去巴黎追逐画画梦想,直到十年后他病死在南太平洋的一个塔希提岛,最终成为百年内最伟大的画家。这样离经叛道的传奇一生,带给我 们怎样的感受和思索呢?

1、四十岁之前的安逸,和谐和幸福掩盖心湖底下的暗波

我(作者毛姆)年轻时通过混迹作家艺术圈,认识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的妻子—艾米,见到斯特里克兰德的时候,他还是一个证券经纪人。

他看起来很普通,人高大、无趣、少言寡语,爱孩子和家庭的的普通男人。 他妻子艾米是位能干有魅力的女人,他们生活幸福美满、体面,外面的风雨灾祸干扰不了他们,安逸生活状态会一直到老。

他们夫妻的中产家庭生活,是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写照。即使是现代社会,这样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也是我们很多普通人追求一生,要努力达成的生活目标。但也有很多不幸的人,终其一生,对这样的小日子都是奢望。

看起来如此和谐幸福的小家庭,艾米是很满足的。但斯特里克兰德的心里会是同样的感受吗?若是如此的话,他为什么要逃离?

2、心中有梦,终将暗流汹涌直至海浪滔天

“他不告而别,溜了。他跟一个女人去了巴黎。他把艾米扔在家,一分钱都没有留下。”

当我(小说中的作者)听到这样的话时,内心非常震惊。看起来那样平静、无害的斯特里克兰德,竟玩起了失踪,背叛家庭、决绝地逃离了伦敦温馨的一切。

我代替他妻子艾米追到巴黎的时候,发现伦敦人对他的猜测,完全错的离谱。没有酒吧情人,只为了搅动他心灵的画画梦想,自愿抛弃前半生的一切,从头活过。

他厌倦了前半生普通人的生活,鄙视像他妻子艾米那样的把爱情看作一切的愚蠢之人,他不能忍受被妻子掌控生活、又妄想控制其灵魂的所谓爱情,那样的日子他忍了17年,够了。

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生活,不就是追求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互相坦诚、携手白老吗?谁的人生不都一日三餐、工作、家庭,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呢?

一切都源于悲剧故事,源于斯特里克兰德的心中,跟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他从小有个画画兴趣和梦想,只是被现实的父亲给否定和压抑了,父亲认为,画画挣不来吃饭的本钱,不务正业。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或多或少的有个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梦想,只是很不幸,大多数人跟克兰德一样,被家长或现实压制或磨平了而已。

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梦想,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梦想,但人生真正能实现梦想的人,寥若星辰。

我追问斯特里克兰德,到底为什么要放弃打拼了前半生、守护了17年的家的真正原因时,他连续说了三次,我得学画画。

我讥笑他已经四十岁了。他这么老了,才想起来抛弃一切、不负责的开始追求画画梦想,简直 *** 。

他说,就因他已四十岁,再不学画,就真的来不及了。听到这句话,我也动容了。

“我告诉你我得画画。我管不住自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以何种姿势游泳毫无关系,游得好坏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他必须挣扎出来,不让自己淹死。”

他身体里挣扎的力量强大,他被灵魂里的某种情结叫醒,那是梦想,他被这种力量控制住了,身不由己,必须画画,寻找一个心灵的栖息地安放。

这样的人,生活中也有,我的原母校,有一位美术老师。在三十五左右的时候,家庭事业双丰收,那是真的幸福美满。

突然有一天,他从单位不辞而别,去了北京。他抛弃妻子,背井离乡,投奔其北京的同学,专职画画去了。

单位领导气得给他背一个辞退的名份,全教育系统点明通报批评。他不管不顾,在北京打拼多年,穷困潦倒。

多年后,他的画才崭露头角,却患上了肝癌。说是那些年营养不良、又通宵达旦熬夜作画,身体熬坏了,不到五十岁含恨离世。

这样的人生追求,到底是值得呢?还是不值呢?

在追寻梦想者的心里,应该是值得。大多数世俗人的眼里,也许会持否定态度吧。而我认为,他们的勇气可嘉,为了梦想,必然要有所舍弃。

伟大的哲学家尼采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斯特里克兰德也许在四十岁时,感受到人生生命的短暂,人生过半,不想再苟且、虚假的辜负生命,才义无反顾地逃离吧。我的那位追梦未果的老师,又何尝不是呢?

3、追梦路上的艰难困苦,也挡不住前行的脚步,因热爱可抵物质匮乏

五年后的一天,我再次回到巴黎,遇见斯特里克兰德的时候,他已经困苦潦倒,瘦弱病倒,画画没有画出名堂,反而病困、性命不保。

他的忠实知音、商人画家—斯特罗伊夫收留救助了穷困的画家,只有他一直相信画家将来会成为最伟大的画家。斯特罗伊夫夫妻俩把他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结果,斯特里克兰德却与他好友妻子勾搭在一起,他们的结合不是为了爱情,只为了满足自己的 *** 和能得到布兰奇这个免费的模特。

为了画画,他拒绝付出感情,更不会顾及、和鄙视文明社会的所谓道德底线和责任。他没有时间再可以浪费在这些无聊、没有意义的情爱上,他的生命和时间只能交付给画画。

无视物质的存在,每天生活维持着生命更低限度的供给。他的意识里只有画画,想通过画画找到灵魂深处的力量突破。

“你没有勇气坚持你的信仰,生命是毫无价值的。”他说。

他身心所有的能量,来源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因为心中对画画的热爱,可抵任何生活的磨难和物质上的匮乏。

当画家在巴黎难民营都呆不下去的时候,只能继续逃亡。他最终在被轮船带到了塔希提岛,找到了安放心灵的家园。

4、有种人生来是生错了地方,他们终其一生在流浪中,寻找心灵的故乡

“我一下子看清了海岛的轮廓。我立刻知道,那就是我一辈子都在苦苦寻找的地方,我好像认出了它。有时候,我在岛上溜达时,仿佛与它似曾相识。我可以发誓,我过去在这里生活过。”画家对岛上宾馆老板娘描述着对塔希提岛的感觉和热爱。

有时,一个人因为生错了地方,在原生家乡总是过客,身边的情朋好友和场景都是熟悉的陌生感。突然来到某个地方,会莫名其妙地爱上它,感觉似曾相识。会在那里找到心灵的安宁。

画家对塔希提岛就是这样的感觉,找到了心灵家园,内心深处的躁动被安抚。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追寻内在精神家园的状态。

世间万物自有因果和各自的缘法。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也有类似的经历和感觉。她追寻的不是画画,而是心中的大爱和慈悲。

她与荷西来到撒哈拉沙漠,放飞了灵魂、享受到世间美好的爱情,身心与沙漠融为一体,与当地居民交流沟通,在尘世间撒播下一片片爱的花雨,滋润着沙漠和滋养着自由的魂灵。

很难说,到底是荷西的爱滋养了三毛,还是沙漠成就了三毛。他们二人的爱情成为了撒哈拉沙漠的一曲情殇,成就了三毛文学上的地位。

而画家斯特里克兰德也在塔希提岛斩获了土著少女阿塔的真爱。她精心照顾画家的生活起居,给他绝对的自由。

直到画家最后得了麻风病的最后一年多,她都不离不弃,真的与世隔绝,在他们的世外桃源里,细心照料着他。

斯特里克兰德最后被病魔侵袭,眼睛看不见,成了残废,还一直坚持画画,用心灵之眼在墙壁上画出了灵魂深处的,自然绝唱。

虽然阿塔遵照他的遗言,用火烧毁了他最后的成功巨作,但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他只要自己努力追寻的梦想完成了就够了。他不在乎是否被世人理解和看见。

多年以后,艺术界发现了他遗留下来的那些作品,才承认他伟大的绘画天赋。他的作品,在他活着时不值十个法郎,他死后却卖出了天价,还抢不到手。

他在天有灵,若是看到此情此景,是不是又会露出不屑一顾的讥笑呢?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我们每个人追寻梦想的时候,是否都要面对月亮和六便士的双重选择犯难呢?梦想和现实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但真的只能二选一吗?

作者毛姆以后现代画家大师高更为原型,塑造的主人公克兰德,他们的追梦之路坎坷和人生悲剧,应是受社会时代的制约和影响吧。

现代社会,男女平等,人人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而又有很多人都为了追求梦想,没有如此决绝的选择,照样追梦成功、鱼和熊掌二者兼得。

追逐梦想的艺术家也有很多,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前半生木匠为生,三十多岁才开始绘画,60多岁才成就绘画事业。晚年大胆创新,开创传统文人画的新面貌,成为当代最伟大的国画大师。他老人家一生风流韵事不断,成就了几段姻缘佳话。

写在最后

生活若剥去了理想、梦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人生真的不能没有梦想。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里的画家,最终用生命完成了搅动他灵魂的梦想。他不在乎世人是否承认,不喜欢也不遵循所谓文明的道德约束,那些只是他心灵的枷锁。他只能用行动去打破世俗桎梏,他只需用画笔完成自己对生命的探寻使命,表达出生命的意义即可。

当代著名作家王小波说:“所谓伟大的事业,就是要让自己的梦想成真。”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梦想,并且要勇敢地去追寻。只是追梦的路上,没有对与错,只要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就是更好的。

16人点赞

日记本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6a71bf5771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