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饭店的介绍

装修宝典024

卢旺达饭店的介绍,第1张

卢旺达饭店的介绍
导读:《卢旺达饭店》是一部由英国、南非、加拿大和意大利四国于2004年共同拍摄的战争片。影片由特瑞·乔治执导,唐·钱德尔、苏菲·奥康尼多、杰昆·菲尼克斯和尼克·诺尔特等联袂主演1,于2004年9月11日在加拿大多伦多**节首映。该片取材于发生在1

《卢旺达饭店》是一部由英国、南非、加拿大和意大利四国于2004年共同拍摄的战争片。影片由特瑞·乔治执导,唐·钱德尔、苏菲·奥康尼多、杰昆·菲尼克斯和尼克·诺尔特等联袂主演1,于2004年9月11日在加拿大多伦多**节首映。该片取材于发生在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以此为背景由真人真事所改编,讲述了一位卢旺达胡图族饭店经理保罗·路斯沙巴吉那(Paul Rusesabagina)在种族仇杀中设法挽救1268位图西族及胡图族难民的故事。

影评:卢旺达饭店--凝固与感动

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真实的讲种族屠杀**!当你看到成堆成堆的尸体上!血淋淋的砍刀顺着头颅砍下去!呼啸的子弹穿过人的脖子打穿动脉,什么是残忍,什么是野蛮,什么是愚昧!完全一目了然,看这片子以前我只是似乎听到过卢旺达这个名字,完全不知道这个地方居然在九十年代也会爆发这种事情,上百万人被种族屠杀,骇人听闻,当汽车在雾中行驶,忽然咯噔一下,我的心中一颤,难道是压到尸体了,当蜿蜒一条大道上,一推推的尸体排到看不到边时,我可以明显感觉到在黑暗中看片的我的心明显搐动了一下看完后细想一下,片子有点像辛特勒名单 又有点像以前看过的二战时在法国领事馆庇护难民的一部片子(忘了题目),这些相似点似乎都是 为了对自己的人性的坚持而演变到必须进行种族屠杀,片子完全围绕着 卢旺达饭店的 *** 经理保罗,他的亲人和他庇护的一千多难民展开,没有过多的用第三人的眼光去看世界,而是完全通过主人公一个人去感受,通过诱骗,收买,贿赂,恐吓,拖延等等手段保住了绝大多数难民的生命 与西方大国的冷血,功利形成了完全的对比 ,正是保罗不懈的努力才使我们在这个冰冷的片子中感到一丝暖意和希望,也许这个片子在这里有很多人已经看过了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非洲卢旺达柯林斯4星级酒店大堂经理,保罗,胡图族人,在1994年种族冲突大屠杀中救了 1268位难民的生命的事件。

胡图族与图西族种族矛盾激化,由影片开始胡图族总统被杀为导火索,占全国人口百分之84%的胡图族人向占15%的图西族人举 起了灭族的砍刀。在100天内,超过80-100万的无辜平民遭到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你不能想象,面对这一惨剧,全世界竟然默不 作声,

维和部队的长官对保罗说:

“卢旺达不值得被拯救,你们甚至不是黑人,你们不过是非洲人”。联合国维和部队带着所有外 国人离开卢旺达。

大屠杀的局面,难道就没有人性人权了吗,正如影片那位西方记者所说:“我把这些画面送到全世界,他们会叫到‘Oh my  God, it's horrible!'然后他们将继续吃晚饭。”

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选择了沉默和视而不见,被整个世界遗弃。

感叹一下战争的无谓人性的卑微政治的丑恶。

在这样自生自灭人间地狱中,保罗果断、睿智、聪明,他也曾权衡过利弊得失,有过内心的挣扎与惶恐,在最后,看着渴求的眼睛,历经艰险,用金钱物质换取生存机会,尽权力甚至生命保全所有人,保护酒店这块最后的绿洲。

整个影片紧张每每命悬一案,取货回来时颠簸的道路——那是用图西人尸首堆成的道路,保罗还是痛苦的流下眼泪,比起一个个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他才是有血有肉。

在最后一次可脱离危境唯一生机时,保罗还是抛下亲人,放弃生还机会选择留在饭店和营救难友。

保罗的人性之美,可是这种人性之美却更是因为有着人性之最丑恶的对比才显得如此宝贵。

影片最后保罗用生命用智慧最后护卫了1268个生命。记着人世的罪恶,也记着在罪恶中的人性光芒。

此影片为了让铭记这惨痛的屠杀事件,也弘扬赞美人道主义者,推荐影片。

《卢旺达饭店》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讲述了在1994年卢旺达种族灭绝中,一家酒店的经理保护和拯救了一些逃亡者的故事。影片通过细腻而感人的叙事方式,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

影片开头,我们看到酒店经理保罗·鲁塞巴吉纳在为酒店的新员工介绍工作时,突然听到了枪声,随即陷入了种族屠杀的恐慌中。此时,鲁塞巴吉纳决定将酒店改成一个难民营,保护数百名逃亡者,为他们提供食宿和安全。但在这个过程中,鲁塞巴吉纳不仅面临来自外部的威胁,还要面对内部的矛盾和纠纷。一些逃亡者不满于鲁塞巴吉纳的领导方式,甚至试图离开酒店,这时候鲁塞巴吉纳则要用尽一切办法来维护秩序,保护这些人的生命安全。

在片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个法国骑兵队的小队长,他在看到卢旺达的局势后,试图保护一个女孩,但最终失败了,这也揭示了国际社会对卢旺达种族灭绝的无能为力。而在酒店里,我们看到的是鲁塞巴吉纳不顾自身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去为这些人提供帮助和保护。他的勇气和坚韧让我们感到敬佩和感动。

总的来说,影片《卢旺达饭店》通过真实事件的改编,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展示了一个人在极端情况下的勇气和决心。影片的情节紧凑,人物形象也非常精彩,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思考了人性的真谛。

该片取材于发生在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以此为背景由真人真事所改编。

1994年4月6日,一架载着卢旺达胡图族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击落,两国元首同时罹难。

1994年4月7日,空难在卢旺达国内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互相猜疑,从而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武装冲突和种族大屠杀,令世界震惊的人间惨剧拉开了帷幕。

被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的广播电台也为大屠杀的行为煽风助阵,他们叫嚣着“让一切的淤积都爆发出来吧。在这样一个时刻,鲜血将滚滚而出”,失控的人群在媒体的号召下四处搜寻和杀死图西族人,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味道。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1、保罗

胡图族人,卢旺达米勒·科林斯饭店的饭店经理。旺达混乱的现实让他绝望,好友的背叛使他失望,然而他还是凭借坚强的意志重新了找回信心,去拯救更多需要他保护的人。

2、塔莎娜

图西族人,保罗的妻子,极力保护自己的四个孩子,完全相信保罗的安排。

3、奥利弗上校

联合国的停火观察员,虽然富于同情心,却面对失控的局势无可奈何,他告诫保罗和其他人,他们已经被世界遗忘了。

4、杰克

记者摄影师,他将胡图人的种种暴行收录在胶片上,却发现播放这些片段的效果是多么苍白无力。

-卢旺达饭店

很久没看**了,因为感觉很少有想看或者值得看的**,还好昨天看的《卢旺达饭店》没有让我失望。

这是一部战争题材的**,而且是真实故事改编的。讲述的是1994年卢旺卡发生的惨遭人寰种族屠杀事件。其实卢旺达人原本没有种族之分,后来在比利时殖民期间,为了便于管理,硬是将人们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人,一开始仅占人口14%的图西族统治着85%的胡图族,后来在比利时人离开卢旺达时,认为为了社会稳定,还是要将政权交给多数族裔。于是胡图族开始了将以前积累的怨气发泄到图西族身上。导火索是当时的胡图族总统座机被击落,于是胡图族认为是图西族反叛者所为,借机开始对图西族人开始毛骨悚然的种族灭绝行动。故事的主角是卢旺卡饭店的客房经理,他利用自己胡图族身份,以及卢旺达饭店的管理者的身份庇护下来了一千多名难民,故事惊心动魄,憾人心弦。

看这个**,让我想到了《辛德勒名单》和《金陵十三钗》。也让我想起了我们益阳人的骄傲何凤山,二战期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向数千名(最少向4000名)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的杀害。2001年,以色列 *** 授予何凤山"国际正义人士"称号;2005年,联合国誉何凤山为"中国的辛德勒";2007年,以色列 *** 授予何凤山"荣誉公民"的称号。

何凤山上任时,欧洲上空已战云密布,纳粹德国肆虐横行,掀起反犹恶浪。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不久,希特勒命各国驻奥使馆,一律改为总领事馆。5月,南京国民 *** 委任原使馆代办何凤山为总领事。

纳粹分子大肆煽动反犹狂潮,犹太店铺被捣毁,大批犹太人送入集中营。面对灭顶之灾,欧洲犹太人决计出走,希望借此躲避纳粹魔爪。但是,取得一张出国签证难若登天。

奥是欧洲第三大犹太人聚居地,总数约185万人。纳粹欲将这里的犹太人赶尽杀绝,规定集中营的犹太人只要能离开奥地利就可以释放,赶不走的则在集中营里成批屠杀。因此,对奥地利的犹太人来说,离开就是生存,不能离开就意味着死亡。于是,犹太人纷纷想方设法离开奥地利。

要离开首先要有目的地国家的签证,求生的欲望使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每天奔走于各国领事馆之间,但大都没有结果。

1938年7月13日,在法国埃维昂召开了讨论犹太难民问题国际会议,与会32个国家都强调种种困难,相继对犹太人签证亮起了红灯,拒绝伸出援手。于是,素有世界自由港之称的上海,成为各国犹太人首选目的地。奥地利中国总领事馆就成了犹太人获取"生死签证"的最后希望。

中国外交官何凤山不忍看着犹太人在维也纳等死,向走投无路的奥地利犹太人伸出了援手,勇敢地打开了向犹太人发放签证之门。

不管是何凤山,还是《卢旺达饭店》里的保罗、《辛德勒名单》里的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金陵十三钗》里的伪神父,都是超越种族和国界的光辉人性。

怀着复杂的情绪看完了整整两个小时的**《卢旺达饭店》,这哪里是**呀,这明明就是一个时期人们真实的生活写照。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卢旺达相继沦为英,德,比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卢旺达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然由比利时统治。自殖民统治以来,占15%的图西族人便被殖民者刻意树立成管理者,而胡图族人则成为被统治者,挣扎在生存线上。两族的贫富分化在1959年酿成了两族之间的大冲突,胡图族农民奋起反抗,将当时的卢旺达 *** 赶下了台。1990年,侨居在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与胡图族 *** 军发生内战,在周边国家的压力之下,两国在1994年签订了和平协定。但就在4月6日,卢旺达总统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因飞机失事而命丧黄泉,空难在卢旺达国内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互相猜疑,被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的电台煽动胡图族人铲除图西族人。极端分子所控制的报纸电台等媒体不但鼓吹暴力还煽动仇恨外国人。当卢国总统的座机被击落时,这些媒体渲染是图西族人串通目的是为了不受限制地屠杀,驱赶图西族人,以到达阻止图西族分享 *** 权力的目的。民族矛盾越演越烈,当驻在卢国的比利时军队奉联合国之命保护卢国总理时,被宣传成帮忙图西族人策划屠杀胡图族人,并残忍地杀害了被他们称为侵略军的比利时士兵。其卢旺达女总理和3名部长,在此后的100天里面,阳光明媚的卢旺达共有91万人被屠杀,其中94%是图西族人。

屠杀开始后,美国由于在索马里“黑鹰坠落”计划的受挫而选取置身事外,比利时宣称为了保护自我维和士兵的安全,撤出了全部的部队,联合国也仅仅保留了二百余名士兵负责调停。直到屠杀的事实在西方构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的数月以后,联合国才重新增加了维和士兵,但此时的卢旺达已经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看了**之后,我觉得很难过。个性是我从网上看了这个真实的事件的整个过程之后,我突然觉得自我很庆幸。因为我从出生就一向生活在一个相比较较安定的社会中,而且自我眼中所看到的大部分是完美的,此刻祖国呈现的基本上是如新闻中所说的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同繁荣发展。

我个人性格很好,所以我也是个理想主义者。我期望一切和谐。在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一向都想流泪,看到以前一齐生活的两个民族之间发生大规模的屠杀,胡图族人手里拿着屠刀,他们毫不犹豫的把刀砍向手无寸铁的图西族人,甚至是小孩。我试着想象要是这种情景在我身边发生,我旁边不一样民族的邻居突然把屠刀指向我,那该会发生什么。

和平有利于人民,还是战争与仇杀有利于人民,只要头脑正常的人都能够分清楚。如果一个国家内不存在专门针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压迫,那么一个民族独立与否,对民族内的老百姓来说没有太大区别,生活还是要那么过;但对少数分裂主义政客、野心家就不一样了,他们能够当“总统”、“总理”、“部长”,能够飞黄腾达,因此挑唆民族分离情绪永远是这些人的首要选取。任何人无权拿着人民的生命去冒险,无论他有什么借口,什么托词,多么受某些团体的拥护,他都没有这个权力。

民族之间的冲突无非是文化的冲突。文化之间冲突的实质,并非各个礼貌天生地有高低贵贱之分,而是礼貌程度的不一样。每一种礼貌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无论是基督教礼貌,佛教礼貌, *** 礼貌还是儒家礼貌,都曾有过自我的辉煌与灿烂,也都有过衰落和低迷。每一种礼貌都丰富了人类的思想宝库,但同时每一种礼貌都有它的不足和局限。在几千年的演化中,有一些礼貌被历史的长河湮没了,有一些礼貌则被其他礼貌消灭了——这不是人类的胜利,而是人类的损失。人类就应加强互相交流与合作,从不一样的礼貌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任何自封为“绝对真理”、想独霸天下的想法,都只会引来战争与仇恨。人类进入礼貌社会以来,我们实在是见到了太多的血泊,仅仅在二十世纪,就有几亿人死于自我的同类之手。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礼貌的倒退,经济的凋敝,以及人们的痛苦。

宽容使人进步,狭隘使人落后。人的创造力来自于自由的思想,而不是单一的思想。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还是因为各种原因被分成不一样的肤色、民族(种族)。在必须的时光里,全球化、普世性、全人类的大同仍旧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梦想而已。民族、种族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总是能在很多人心中占有一席之地。种族冲突、种族纠纷、种族矛盾,甚至种族战争、种族屠杀,在这个世界上时有发生。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尽管我们对这类事件深恶痛绝,但我们并没有办法超越自我的局限和所处的时代。所以我们只能从一些小事上做起,尽量用自我微薄的力量多为民族团结做点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