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纹,怎么就成了性感代名词?

装修宝典010

豹纹,怎么就成了性感代名词?,第1张

豹纹,怎么就成了性感代名词?
导读: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设计,藏着各式的小心思。 而很多我们所常见的设计中,居然隐藏着心理投射,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豹纹为什么象征性感? 豹纹、斑马纹、蟒蛇纹……这些在包包服装设计上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设计,藏着各式的小心思。

而很多我们所常见的设计中,居然隐藏着心理投射,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豹纹为什么象征性感?

豹纹、斑马纹、蟒蛇纹……这些在包包服装设计上都是常客,那大家有想过为什么只选择这些动物的斑纹,并且长久不衰的拥有忠实粉丝呢?

Halpern spring 2023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部分人穿衣多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

选择特定动物纹理的原因同样如此。

而动物皮革因为纹理差异,也使其传递的信息各不相同。

豹纹通常会有性感的感觉。

这是因为豹纹会让人联想到豹子。

豹子虽然是猛兽, 但体型较小动作敏捷谨慎,让人感觉轻盈灵巧。

同时优雅高贵,性格温顺又狂野,与女性性格诸多吻合。

女性在极度缺乏安全感并渴望被保护时,会对豹纹特别喜爱,这是她们心理反射的自然体现。

又因为其以棕色为基础,和人体肤色接近,有种类似于 *** 的感觉,会让人觉得比较性感。

天然独特纹理所形成的性感与美,是大受时尚追捧的主要因素。

同样作为猛兽的虎纹就一向没那么受欢迎,其更多蕴藏的是严肃危险,缺少心理共鸣。

相比之下,豹纹会显得亲近很多。

老虎与马蜂的配色,倒是常常出现在警告标志上。

Roberto Cavalli 2022春夏

斑马的黑白纹理,永远符合流行趋势,黑白相间向来是主流的时尚配色。

其纹理不仅传递出持久的审美魅力,又潜藏着食草动物的可爱。

R13 2021AW

蟒蛇所生存的热带雨林气息丰盈,纹理华贵繁复,皮质柔软坚韧。蟒蛇纹皮衣给人一种诱惑、优雅与冷艳的感觉。

KHAITE S/S 23 WOMENSWEAR

选择不同的动物纹理,其实更多体现了消费与审美的自我个性。

香味增强对异性吸引力?

嗅觉作为与其他感官完全不同的化学感官,在活跃人的神经方面拥有很重要的作用。

星巴克里常年的奶香味,其实是吸引你的重要原因;我们平常会精心挑选香水的香味、香调

这些设计中的小心思不可忽略。

《香水》

嗅觉和性吸引力息息相关。

以色列科学研究所发现,和许多动物相似,人类会因嗅觉气味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朋友和伴侣。

“体味”相似的陌生人,更容易建立亲密关系。

除了荷尔蒙,香味还能产生使人心情愉悦的多巴胺。

《闻香识女人》

而且嗅觉可以引起对当下场所的认同,通过嗅觉让记忆更加深刻。

咸涩气味可以让人联想到自由的海边;福尔马林的医药味,则让人们立刻感觉到在医院的拘束、精神上的紧张。

雨后的土腥、草皮的清香、奶油的甜蜜……伴随着我们成长的空间中的味道,都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记忆。

当再次闻到相同或近似气味时,大脑会向我们传递当时的场景。

香味营销从上世纪末在欧美国家兴起,分为物品香味营销和环境香味营销。

物品香味营销多运用于食品超市中,将产品加香以图吸引顾客。

甚至有设计者提取出产品内部气味放在外部包装上,将经过化学加工后的气味融合在材料或颜料中,让外包装都充满浓郁的食品味,增加购买力。

而环境香味营销则是在空间环境中加入特有香味,使人都心情愉悦。

比如新加坡航空公司的航班,就有一股特殊的香味。

这种名为“Stefan Floridian Waters”的特制香味,存在于机组的每个细节中,被新航申请为专利香味,属于新航公司形象的一部分。

嗅觉不仅可以形成丰富的多重感官体验,还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加深空间记忆。

设计中可以“看见”的声音?

为什么可口可乐和雪碧都把开罐的声音做成自己的特色?

视觉可以通过对大脑中记忆的调动,来引起听觉器官的感受。

设计中就常常让 观者 联想到这个声音, 进而 “听到”视觉化语言想要表达的意境,创造一种心理场景的投射。

从记忆效果来看,听到的信息可以记住20%,看到的信息约30%。

而视听结合的信息,则大约可以记住50%。

设计师们通过不同设计,让大家能够听到、甚至看到声音。

有声音的海报系列,是Saxofunny公司发出的一个广告创意。

设计师 *** 了可以互动的海报,使用不同的材料 *** ,来模拟并发出海报中物体的声音。

比如金属薄板的雷电、红纸的火焰、泡泡膜的打字机。

充满趣味性的同时,让人印象深刻。

怎么样,看到的同时,是不是心里已经蹦出了一个声音?

可口可乐则是想让人看到声音。

“Try not to hear this(努力不要去听这个声音)”系列海报,通过可口可乐开瓶时的动作,来唤醒大家的听觉。

特殊材质的心理暗示?

不同材料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反应。

喜欢营造温暖自然感觉的人,装修可能会选择木材家具,再比如,比起塑料凳子,人们会更喜欢布艺的沙发或椅子。

MuratYldrm

这是因为大脑根据经验,会对不同材质的物品做出初步判断:

比如木材给人温暖、韧性、自然的质感,金属则是表现坚硬、冰冷、光滑,塑料细密、弹性、但却不透气……

因此,设计通过不同工艺,或不同材料结合,获得了丰富的情感语义。

人为质感和自然质感相结合的设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发展,让产品材料传达的情感语义越来越丰富。

Miss Blanche Chair1988

设计师Shiro Kuramata十分擅长用材料表达情感,MissBlanche是其代表作。

椅身是夹着纸质玫瑰的透明树脂,再加上坚硬的紫色铝制椅腿形成了强烈对比,廉价的工业材料成为了艺术品。

《欲望号街车》

这件作品是为致敬《欲望号街车》女主角布兰奇而 *** 。

玫瑰象征爱情,铝材代表残酷现代社会。

坐在椅子上就会导致玫瑰的消失,以此暗示情感的脆弱与现实。

简单的椅子,仅通过材质的有机组合,就拥有了缺失已久的情感表达作用。

视觉设计也可以“挑逗”味蕾?

味觉,作为人们每天必须的体验,其实早在设计师的范畴内。

咖啡包装要用深棕色,再配上精美的图案;当看到糖果包装的时候,我们下意识就能猜出来是什么口味。

在食品视觉设计中,设计者总能想尽办法 *** 你的大脑,让你由这些包装联想到某些食物的味道。

在味觉设计中,往往要表现许多抽象体验,香糯、丝滑、酥脆…… 都会运用到通感来表达,这些联想来自于曾经体验过的食物。

红色大多会联想辣椒的 *** 性,火锅底料、麻辣味食品等就多是使用红色包装。

蓝色则会使我们感觉到清凉,仿佛舌尖触碰到了清凉泉水,因此矿泉水更多的使用蓝色调。

而很多的食物口味我们其实不能单纯的归类于酸甜苦辣咸,比如各种水果。

香蕉到底是种什么味道?这种复合口味很难用词语解释清楚, 所以在包装中通常会采取口味对应的色彩与图形来设计。

此外,城市或者国家宣传也往往喜欢把味觉体验当作自己的名片 ——美国汉堡、法国红酒、日本寿司……

通过这些设计,我们就能联系到特定的食物或者区域,甚至是文化。

设计正因为隐藏的心理学知识,让大众拥有了独特的私人体验。

在浮躁的今日,静心留意身边,一定会发现许多惊喜。

参考文献:

孙宁动物纹理皮革服装设计研究[C]西安工程大学,2012

吴兹古力五感与视觉语言的关联性研究[C]西安美术学院,2012

张巧莲家具情感化设计的研究[C]东北林业大学,2010

话题征集

评论区留下你最想看的话题,点赞前三名的话题有机会入选小印话题库,最终入选的inker会获得本印的独家赠书嗷~

作者:花花

责编:丛夏

今天推荐的书,都是小编自己已经读过或者还在读的,确实收获颇多。所以才分享给你们。其实对于交互设计的了解我也还停留在小白阶段,恰巧有这次机会,希望我的推荐能陪伴即将踏上或已经行走在交互设计这条路上的小伙伴,你们并不孤独。

1《简约至上:交互式设计四策略》

本书是交互设计的入门书籍,着重介绍交互式设计的技术与技巧,讲述如何从目标用户的需求和期望出发,结合人类本身的心里特征和行为特点,用最简单的 *** 创建易用、有效而且让用户愉悦的设计。书中阐释了合理删除、分层组织、适时隐藏和巧妙转移这四个令交互式设计成果更大程度简单易用的策略。

2《破茧成蝶》

记得当年我就是靠这本书入门用户体验的,适合所有互联网产品设计师阅读。讲的很全,从什么是用户体验设计师、到需求分析、最后如何验证产品的优劣。深入浅出的将用户体验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和工作讲给了读者。

3《About Face 交互设计精髓》

这本书好像被誉为交互设计界的《圣经》,可见这本书的分量所在。产品的三大模型——心理模型、实现模型、表现模型;目标用户的角色模型等等理论和 *** 都来自于本书。

4《交互设计沉思录》

顶级设计师Jon Kolko对交互设计的经验和心得,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因为作者从深层次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思考交互,发人深思。这本书读一遍肯定不够,在不同阶段读它甚至会产生大相径庭的感悟与体会。

5《用户体验要素》

这本书很薄,一口气就能读完,这也是作者写本书的一个目标,用精简的语言将用户体验要素讲透讲明白。作者从五个层次来介绍用户体验要素,包括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用户体验不仅仅是UED部门的事情,而是从战略层确定公司目标和用户目标时就开始影响着最终产品的用户体验。它能帮交互设计师建立大局观,懂得能够从公司的视角去思考产品设计的问题。

6《 用户体验草图设计》

好的交互设计师需要给用户设计良好的用户体验。本书着重强调设计过程前后两端的均衡,前端重点做好草图和设计创意(确保设计的正确),后端则保证可用性和工程两方面(确保设计被正确实施)。教你如何做好用户体验草图和创意并将其成为实践。

7《点石成金:访客之上的Web和移动可用性设计秘笈》

可用性设计是Web设计中最重要也是难度更大的一项任务。本书作者根据多年从业的经验,剖析用户的心理,在用户使用的模式、为扫描进行设计、导航设计、主页布局、可用性测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并给出了大量简单、易行的可用性设计的建议。而且让小编非常喜欢的是这本书十分短小精悍,完全可以在空闲时间阅读,甚至可以一口气读完。

8《Web界面设计》

本书既是一本Web界面设计指南,又是一本Web界面实例参考,是不可多得的很细化的交互设计参考书,书中对交互设计中的编辑、隐喻等基础行为做了很细致的说明和案例分析,教人如何让所学针对性的落地。适合对交互设计学习逐步细化。

9《设计心理学》

所有产品最终都体现在人性。我们知道互联网产品都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求而被设计和开发出来的,而需求就是人性的体现。人性是人类心理属性,所以要想洞悉产品和交互设计的本质,一定要了解甚至是熟悉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设计心理学》一共有四本,分别是日常设计、与复杂共处、情感化设计、未来设计。

10《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

一名好的交互设计师也需要较强的平面功底。下面给大家介绍一本比较好的版式设计的书籍。这本书作者以其简洁明快的风格,将优秀设计所必须遵循的这4个基本原则及其背后的原理通俗易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以上推荐的十本都是纯交互或者设计的书籍,而交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逻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认知学、视觉设计所以要学好交互设计,光这十本书是肯定不够的,我们要做的只有静下心,慢慢学,慢慢做。

这个效应在经济中体现得很明显,行为经济学有个词叫“锚”,大致意思就是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某个商品,之一眼留下印象的价格(或我们之一次决定用某一个特定的价格购买某一样特定的商品时的价格)将在此后对购买这一产品的出价意愿产生长期影响,这个价格,就是“锚”。

黑珍珠产自于一种黑边牡蛎,在上世纪70年代时即使价格低廉,也还没什么市场,经过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宝石商人的“策划”后,才终于大放异彩。

他将黑珍珠放置于纽约第五大道的店铺橱窗展示、并标上令人难以置信的高价,同时在一些印刷华丽的高影响力杂志上刊登广告,广告中黑珍珠在砖石、红宝石和绿宝石映衬下,熠熠生辉。他还把黑珍珠戴在了纽约当红歌剧女星的脖子上,在曼哈顿招摇过市。

就这样,原来不知价值几何的东西,一下子成了稀世珍宝。这位精明的商人就是一开始把黑珍珠与世界上最贵重的宝石“锚定”在一起,此后它的价格就一直紧跟宝石。

价格本身就是一种品牌定位,它绝非是理性的仅仅由供给和需求两种独立力量取得平衡进而共同决定的。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是很容易 *** 纵的。也就是说,不是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市场价格,而是市场价格本身反过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在《影响力》一书中,罗伯特·B·西奥迪尼博士介绍了“互惠”概念。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加以回报。

西奥迪尼在书中写道,当服务员递给顾客账单时不给薄荷糖,顾客将主观地依据服务水平给小费。而如果服务员给了一颗薄荷糖,小费则增加33%;如果给了两颗,小费则破天荒地增加约20%。

营销中有许多方式利用互惠原则,你不需要赠送贵重的东西,小礼品就很好。运动衫、电子书、甚至像手写便条这样简单的东西都能长久地建立互惠关系。切忌还没赠与他人免费品,就考虑相应的回报。

“拒绝——退让”这个策略是一个很高明的策略,这个策略其实是互惠原则的延伸:如果之一个要求和第二个要求提得恰当,那么对方会认为第二个要求是你做出的让步,因而觉得自己有义务做出相应的让步。

比如:如果你想买套房子,对方出价为150万,你的心理价位是120万,那么你绝不能出120万。基本上在谈判中,彼此都会预设一个空间,如果你的之一出价是120万,那么对方会认为你的底线在130万或更多。这个时候,如果死咬住120万,那么很可能谈判就会告吹。所以合适的做法是,先出个100万,看看对方的反应,然后慢慢让步。

但罗伯特·B·西奥迪尼也提到,使用“拒绝——退让”策略有一个注意点,就是你的之一个要求必须合理。一旦对方觉得你的之一个要求不是真诚的,那么它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这个case里,你说你要5万买这房子,对方可能直接拂袖而去……

《影响力》中提到社会认同原则,或者说叫从众效应。

大部分营销人员已经意识到这个概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社会认同指人们会采取他们喜欢或信任的人的观点和行动,也就是从众效应。

比如在募捐的场所,如果我们看到里面已经有钱,我们就会更有可能往里面放钱;如果里面没有钱,我们反而更不可能往里面放钱。

这背后的心理活动就是:里面有钱时,我们会告诉自己,别人也觉得这个东西该捐钱,我不如也捐;里面没钱时,我们会告诉自己,这个东西别人都不捐,估计不靠谱。

商家营造并炒作“热销”假象,往往就会造成真正的热销结果。制造热销的现场感,是常见的 *** 。另外也可以通过对热销的宣传,增加“火上交油”的效果,比如广告上常用的“累积销量XXXX”、某饮料“环绕地球XX圈”、“连续N年销量之一”等等。

即使没有具体数据或数字,还可以通过广告画面中呈现无数人在某场景下,同时正在使用或追捧某品牌产品来暗示产品的受欢迎程度,王老吉、可口可乐等很多品牌广告都长期使用这种暗示手法。

这种“羊群效应”的影响,不仅仅只发生在排队现场和接触广告的那一刻,这种体验或印象被我们记忆存储后,以后在消费同类商品时,我们往往还可能再次选择使用羊群效应技巧的品牌。

价格模型中常见此效应,其中一个价位故意来吸引人们选择最贵的价位。丹·艾瑞里曾做过一个著名的TED演讲:“我们控制自己的决定吗”,其中有个《经济学人》杂志订阅的广告案例:

①电子订阅:59美元。

②纸质订阅:125美元。

③电子和纸质订阅:125美元。

订阅电子和纸质杂志的价格和只订阅纸质杂志的价格一样,他们为什么会提供这样的选择?这正是艾瑞里考虑的问题,他联系了《经济学人》的内部人士,但没有从他们那里得到直接回答。因此他决定亲自实验,找出答案。他给100名麻省理工学生提供了上述价格表,询问他们购买的选择。当三个选项都在时,学生选择了混合订阅;当去掉125美元的纸质订阅选项时,学生选择了更便宜的选项。

这意味着中间选项不全是无效的,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照,他们通过对比会发现混合订阅非常划算,从而 *** 他们花更多的钱订阅杂志。

对价格而言,相对的百分比,比绝对的金额更容易产生激发行动的诱惑力。这就是我们消费行为中常见的相对论,凭相对因素做决策是我们自然的思考方式。

西奥迪尼提出的稀缺原则概念:机会、内容或产品越少,其价值就越大。

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可能会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在人们的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渴望得到某种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

短缺原理在商业上的应用就更多了,比如告诉顾客某种商品数量有限,不能保证一直有货。值得注意的是,“时间”也是一种资源,所以“截止日期”、“抢购”、“秒杀”等等销售手段,同样能 *** 顾客的购买欲望。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解释留学界那句振聋发聩的名言:“Deadline是之一生产力。”

为何短缺原则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原因有两点:

为什么经常看到很多商家会说“买3999元电脑,送耳机、送高档鼠标垫、送免费1年上门维修”,而不是把耳机、上门维修等价格都包在3999元里面?同样是花3999买了这一堆产品和服务,为什么要把某些部分说成是“免费”的?

这是因为人对损失和收益的感知并不是线性的,假设你获得100元能得到某种快乐,而想得到双倍的快乐可能需要400元,而不是200元。同样,损失100元受到的某种痛苦,可能要损失400元才能感受到双倍的痛苦。

所以,如果把所有的成本折到一起,给用户一个总价,让用户一次支出3999,而不是感觉到多次支出(为电脑支出3000,为耳机支出200,为维修支出200……),用户就觉得付出这些金钱没有那么痛苦。

所以,无数商家会说“买3000元电脑,包邮”,而不是说“总共3000元,其中电脑你花了2995,邮费5元。”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移动倾向于用“月套餐”让用户一次性支出一大笔,而不是每次 *** 短信流量都要重新付费。这也就是为什么健身房一直坚持年费会员而不是按照次数收费,用户觉得年费会员比每次都花50元更加优惠,但是实际上他们高估了自己将来的使用程度。

同样,如果把“好处分散”,用户感知到的“好处”也就会增加。

所以商家不会说“卖给你了一大推套装,其中包括电脑鼠标等”,而是说“买电脑,送鼠标耳机,送高档鼠标垫和维修”。就像泰勒在《营销科学》杂志中发文说的:“别把圣诞礼物放在一个盒子里”。

总之,为了让你觉得你受到了优惠,商家们会千方百计地捆绑损失,同时分散好处。

如你去买橙汁,下面有两种橙汁可以供你选择:A橙汁,600ml,12元;B橙汁,600ml,25元。结果显示,各有50%的人选择了A和B。

下面看另一种情况:A橙汁,600ml,12元;B橙汁,600ml,25元;C橙汁,600ml,58元。此时,选择B的人大大增加了,大约有70%的人选择了B,20%的人选择了A,10%的人选择了C。

这个现象就是“折中效应”, 当人们偏好不确定的情况下做选择时,往往更喜欢中间的选项,因为中间的选项看起来更安全,不至于犯下严重的决策错误。

很多时候我们买东西的时候都喜欢选取中间的价格,因为太高的,我们自身消费能力有限,太低的吧,又看不上。这就要求你对自己的人群需要把控好,精准的去进行定价。

折中效应还体现在餐馆的菜单上。我们发现很多饭店往往前几页的东西非常贵,常常是几百甚至几千的奢侈菜品,但是你继续往下翻,看到中间几页时,心里的石头稍稍落地了。因为你看到不少虽然价格很高但是仍然可以接受的菜,例如98元的羊排,80多元的烧鹅等,你再往后翻翻往往会发现二三十元的家常菜。

这个其实也是折中效应,如果你请人吃饭,你肯定会想点二三十的太没面子了,但是几千的又太贵,还是点八九十的吧,不太贵但是又有面子。

我们对事物已有的印象,会蒙蔽自己观察问题的视线。而对一件事物的预期,会影响到我们对其的态度和体验。如果我们事先相信某种东西好,那么它一般就会好,反之亦然。

国外的一个实验证明,将同样的咖啡放在高档次的器皿和一般的器皿中,人们会普遍觉得高档次器皿中的咖啡味道更好些。一件产品的包装形式和设计,也会营销到人们对包装内产品的品质认知。

另一个研究是用加了醋的啤酒做的实验,当参与者们被事先告知酒中加了醋时,因为有了预期,他们就始终不觉得这啤酒好喝;而另外一组在喝完酒后觉得味道不错,在被告知酒中加了醋后,评价还是正面的。事实上,事后知道真相的参与者与根本不了解实情的人对加醋啤酒的喜爱程度是一样的。

这表明,预期的确会影响人的行为乃至知觉。一些餐饮店在菜名前加一些带点异国情调的、时髦的词语,比如“阿拉斯加鳕鱼”,我们还没有吃到,就似乎已感觉到这菜要比普通的鳕鱼味道要来得更鲜美些!

预期不仅影响人们对于视觉、味觉和其他感官现象的认知与体验,还能够改变人们的主观甚至客观体验。

我们常见的另一种预期导致的偏见与价格高低有关。有一个实验:同样的饮料,分别以正常价格和正常价格的一半售卖给不同的实验者学生,然后让参与者答单次组合题。结果是“价格决定成绩”,喝了正常价格饮料的学生平均答题要高于买半价饮料学生28%。尤其是当在饮料瓶上标示出明确的“改善思维功能”的信息提示后,与价格威力相加,其威力更加强大。

事实上,质量也是个主观概念,价格也是质量象征的一部分。即使是同品类、同质量的产品,如果价格偏低,就会让人把它看得差了,最后,它也就真的差了。对医药、软饮料、化妆品和汽车等消费品来说,预期价值可能成为真正价值。所谓“便宜没好货”,就是我们对低价的一种无意识的反应。

广告等品牌传播手段的核心目的就是塑造人们对某产品、服务乃至企业组织的正面预期。这种预期一方面原因品牌本身的承诺,另一方也源自熟悉、口碑和信任。甚至说的更本质一些,广告就是在塑造一种认知预期的偏见。

损失规避指一旦人们拥有某物就非常不愿意失去它,人都是害怕损失的。这是因为比起收益带来的快乐,我们更在意损失带来的不快乐。

假如你是一名医生在一个小村子里工作,现在村子里有600人同时患上一种致命的疾病。目前有两种疗法供你选择:采用A疗法你只能救活200人;采用B疗法,那么有1/3的几率你可以救活所有人,2/3几率一个人也救不了,你怎么选择?大部分人选择了A疗法,因为他们更愿意救活数量一定的一群人,而不愿意冒所有人都死去的风险。

同样的小故事,我们接下来换个说法试试:

假如你是一名医生在一个小村子里工作,现在村子里有600人同时患上一种致命的疾病。目前有两种疗法供你选择:采用A疗法一定会死400人;采用B疗法,那么有1/3的几率你可以救活所有人,2/3几率一个人也救不了,你怎么选择?这时候大多数人又选择了B,因为他们不愿意看到400人就这样死去。

同一个问题的两种逻辑意义相似的说法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 当消费者认为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非“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会非常敏感。

当决定自己的收益时,人们倾向于规避风险,都有风险厌恶症。而当人们面对损失时,一个个都变的极具冒险精神,都是寻求风险的冒险家。

运用损失规避原则可以增加人们对免费产品的后续增值服务的使用。例如,你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免费开放产品的特定功能,到期后,顾客已经对该功能产生依赖,最终只能通过付费来享受这个功能。

再比如通过抢购和限时优惠营造的“稀缺感”,让我们觉得如果不参与这个促销,我们就失去了一次机会。而这种“失去感”激励我们想尽办法迅速下单购买。

为什么现在电商越来越多地说“满1000减200”而不是“1000元后,打8折”“满减策略”为什么大行其道?

首先假设这2种情境:

1、你某天因不小心剐蹭,修车花了1000元;心情不好,回到办公室,发现抽奖中了200元。

2、你某天因不小心剐蹭,修车花了800元。

这两种情境下,你觉得哪种情境你会心情更好?我想大部分人会猜是之一种,而实验结果也是这么证明的。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往往会为收益和损失设置不同的“心理账户”,并且往往用不同的 *** 来看待不同的“心理账户”。

修车花费是在我们心里的“意外损失账户”里,这时800和1000差异没有那么大,给我们带来的损失痛苦差不多。而“中奖”是在我们心里的“意外收获账户”里,200元比0要多很多,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

同样,满减策略也是用了这个原理。一件商品打8折,1000元的东西付出800就能买到,差异貌似没有这么大。但是如果是满1000减200,感觉是自己已经付出了1000块,(和800差异不大),然后又额外收获了200元(200比起0差异很大)。

更有甚者,很多商场采取满额返券的方式(比如满1000元,送你200元现金券,可以买任何东西),这更加强烈了区分了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让消费者觉得自己获得的优惠更多。

其次,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账户,你要别人买东西,其实就是要给他一个购买的理由来满足这个账户。可以先分析了解目标用户主要存在哪些心理帐户,普遍舍得在哪个帐户上花钱,然后运用情感化设计来突出强调,也就是为用户找一个冠冕堂皇的花钱理由,从而减少花钱的心理愧疚,促成购买。

例如同样一件标价为2千元的衣服,如果是给自己买可能觉得贵,舍不得买,但如果是送给心爱人的生日礼物,可能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了。 这是因为用户把这两类支出归到了不同的“心理帐户”,衣服买给自己的是“日常衣物支出”,但是买给心爱人则会归为“人情或情感维系支出”,显然大多用户会更舍得为后者花钱。

因为现在的智能家居不可以媲美人工,还价格昂贵,比如扫地机器人,只能扫除表面的灰尘,还容易出现故障,不时需要修理,太费事了。

因为现在的智能家居不可以媲美人工,还价格昂贵,比如扫地机器人,只能扫除表面的灰尘,还容易出现故障,不时需要修理,太费事了。因为现在的智能家居不可以媲美人工,还价格昂贵,比如扫地机器人,只能扫除表面的灰尘,还容易出现故障,不时需要修理,太费事了。因为现在的智能家居不可以媲美人工,还价格昂贵,比如扫地机器人,只能扫除表面的灰尘,还容易出现故障,不时需要修理,太费事了。因为现在的智能家居不可以媲美人工,还价格昂贵,比如扫地机器人,只能扫除表面的灰尘,还容易出现故障,不时需要修理,太费事了。因为现在的智能家居不可以媲美人工,还价格昂贵,比如扫地机器人,只能扫除表面的灰尘,还容易出现故障,不时需要修理,太费事了。

推销中的心理学,可以简单地浓缩成一句话:促使顾客达成交易的关键是满足顾客的欲望,你的产品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你的产品这个媒介 ,顾客可以得到某种欲望的满足。 建议读一本书:《行为心理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 点击参考资料链接,即可到百度文库足本下载《行为心理学》。

智能车行业的风口越来越大,国内外各大互联网巨头都在联合传统汽车企业一起探索智能汽车的设计研发。比如智能驾驶驾驶技术,车内人机交互技术等等,在将来,驾驶员在车内必将更自由、更舒适、更安全的,智能汽车将为驾驶员甚至是不会开车的“驾驶员”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

本篇文章,会结合当下新技术的发展,简单聊一下人与车的交互模式,畅想新一代人车交互方式会是什么样子的。首先说道交互,其本身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为“交互技术”,一方面为“交互设计”。就人车交互而言,简单的概括如下:

如上图所示,虽然我是分开写的,但两者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交互设计”需要有“交互技术”的支撑,而“交互技术”需要通过“交互设计”去应用,他们的目标都是为了更好的提高用户体验。接下来文章,我主要从交互设计层面出发,结合相关技术,说一下对未来汽车交互的看法。

上面两幅图分别为传统汽车的中控台与智能汽车的中控台,可以看到,无论是中控布局还是交互界面上,都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物理按钮大量减少,中控大屏取而代之。

随着技术的发展,需要显示的行车信息会越来越多,有越来越多的功能也需要去控制,所以,单靠物理按键是无法实现,所以,中控屏幕未来会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是,市面上并没有标准的系统规范和交互形式来约束,各大厂家都在研发自己的中控系统,很多元素以及操作逻辑都在延续移动端交互的原则,但这样其实并不科学,通过分析驾驶场景和驾驶员行为,提出如下设计观点:

中控布局上:

移动端操作系统为沉浸式操作,大量的应用直接堆积在屏幕上。而车载系统不一样,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95%的精力都会聚焦在驾驶上行为上,能抽取仅5%左右的精力与时间来操控车载系统。因此也就决定了车载系统的信息布局都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更好的方式呈现。给人的感觉就是 ,直接、快速、准确。

曾经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过一种名为“三秒原则”的车载系统设计规则,概括如下:

之一秒 视觉

用户在0到1秒的时间内,对车机进行扫视,在这个过程中,应用场景的重点信息与功能入口必须能被用户在这个时间以内发现。

第二秒 行为

用户在交互行为过程中从开始至结束时间上不能超过一秒。

第三秒 反馈

内容在交互行为结束后,在第三秒的时间里必须有强烈明显的反馈告知用户操作成功。

在满足以上“三秒设计”的原则下,车载系统设计才能达到可用性范畴。

交互界面上:

对于交互界面,主要是指,中控屏幕上的信息显示以及相关的内容排版,它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色彩:不宜过多使用高饱和的颜色。不然会影响驾驶员视觉的余光,难以聚焦在前方画面上。同样,也应避免使用同一色系的方案,因为这样无法在1秒的安全时间以内让用户有效果的判断识别信息。

字体:通过字号字重来区分主次关系,用户在扫一眼的过程中即可准确的看到重点信息。

图标:ICON的设计形式,可更多结合应用的内容,达到信息与功能的融合。

内容排版:在功能与入口的布局上应尽可能的根据热区分布来设计。功能布局尽量设计在离手最近的位置,缩短操作距离,将信息展示区放置在右侧。下图是特斯拉中控大屏的信息模块化分。

交互界面与中控布局,都是视觉信息的范畴,而当下 AR 技术发展迅速,它使得视觉信息脱离了屏幕,进入一个全新的纬度。而AR技术会怎么样应用在我们的驾驶舱当中呢?

在驾驶过程中,人们的视觉主要是看着汽车的前挡风玻璃的,这也使得汽车的前挡风玻璃,成了更好的信息显示区域之一,如果我们可以把相关导航,还有一些重要的信息直接利用AR技术呈现在驾驶员视线的前方,这样,在保证用户视线不离开前方道路的情况下,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反馈,从而大大提升车机交互的体验。在未来,这种名为AR HUD技术必然会被大量的应用。

语音交互设计

上文说道,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视线是基本不会离开前方道路的。那么,在这种视觉通道被占用的情况下,利用听觉通道接收信息便成为新的可能。所以,语音交互为安全驾驶提供了新的一种交互方向。现如今,随着语音识别、声纹识别、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软硬件领域不同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这种方式能够落地,并被逐步优化与完善。

简单来说,语音交互就是通过语音与汽车完成一系列输入和输出,进行信息交换,最终达成用户目标的人机交互方式。它具有很多优势:

解放双手:对于汽车上需要用收取控制的的空间,都可以使用语音进行控制,如调节天窗,调节空调等等。

易学习性:声音是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交流方式,不同年龄段、不同能力技术水平,应用我们的直觉,就可以掌握。

便捷性:当执行的任务比较简单时,如:导航去某地,语音输入比打字输入更快速、简单,在语音识别准确率高的情况下,用户可以完全相信语音,无需再用视觉方式来给用户安全感。

低复杂度:语音交互可以直接解决用户的最终目标,没有复杂的层级关系。

但是语音交互也存在先天性的不足,比如需要输出大量信息时,效率会比较低。人与系统交互时通常使用的是短时记忆,能记住的信息就 15 s左右。所以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多步骤、多选项任务时,系统还没有说完选项,用户已忘记前面内容,这在驾驶场景中是十分危险的。

总结来看,语音交互在车载系统中应用时候,主要是可以应用在一些提示功能上,再就是运用在一些简单命令控制任务上。而对于复杂的任务流程,还是需要配合界面或者物理按钮进行操作。这也提醒我们在进行车载语音交互的设计时候,要尽量避免信息过载的情况。

手势交互设计

近年来,手势交互技术也逐渐成熟,相关产品也不断涌现,如任天堂 Wii 和微软 Kinect等已经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游戏的交互方式,这些设备能够识别常见的手势和身体姿势,而汽车手势交互作为一个较新的交互设计领域,也为交互设计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会。

和语言交流一样,手势交流也是人的本能,甚至人类在学会语言和文字之前,就已经能用肢体语言与人交流。它也是一种直觉化的,易学习的交互方式。

上文提到,汽车的前挡风玻璃是更好的显示区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且不好触碰的显示区域下,如何去控制其显示内容呢?这时,我觉得手势交互便是更好的解决方案了。未来随着AR HUD技术在车载电子中的不断普及,手势识别技术必然将会在在这次产业升级、技术更新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进行车载环境下的手势交互设计中,应注意,相应的汽车手势及应用应该是简单易学的,并且手势的数量需要得到严格限制,从而降低用户的分心和操作失误可能性。在未来,应尽量采用容差性较强的手势捕捉方案,用尽可能少的手势来控制不同界面的不同功能,以实现手势的大范围模糊操作,从而减少需要手眼协调的情况。

目前市面上同样没有一套科学统一的手势交互方式,一旦统一成为标准的手势语言,不仅仅是在车载场景下,在移动设备、桌面设备和物联设备等都可将应用于手势,用户将在一个设备上学会的手势自然应用到另一个平台上,会大大方便人们的生活。

硬件交互设计

我先描绘几个车内场景,这样可能大家就会容易理解什是硬件交互了。

当驾驶员闷热时,座椅通风会自动打开

当驾驶员需要休息时,座椅会自动调整为最舒服的位置

当驾驶员烦躁的时候,它可能会将空气清新剂的气味转变为平静的状态,并建议你减速

我们不禁会问,这是AI吧。没错,这一类的交互方式是需要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与汽车硬件相搭配,才能达到和实现。其实它离我们并不遥远,现在很多厂商,都在对汽车硬件赋予更多的交互功能,来提高用户体验。

这里想多说一下,倘若AI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项技术去设计交互呢?通过上述的情景,我们应该可以找到答案,那就是依托于人们情感。当技术解决了硬性的功能问题,那么情感化设计,就是交互体验的另一个飞跃,它会把人车交互升华为人车协同,从此汽车会更懂驾驶员需要什么,车不单单再是一个驾驶工具,而更像是一个智能化的产物。

无人驾驶技术

读到现在,交互设计的几个方面都已经说完了,也顺带这说了大部分技术,但是好像一直没有提过自动驾驶技术,最后来说一下。

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现将自动驾驶技术分为0级、1级、2级、3级、4级、5级,共六个级别。具体的级别划分和描述如下图所示:

我们上文分析的所有场景,基本还是以驾驶员为主导的驾驶场景,并不是全自动化的无人驾驶。目前无人驾驶技术同样非常火热,无论是美国的谷歌,还是国内的百度,都对此非常上心,并且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能够达到全自动化的无人驾驶,并能投入生产,进入寻常百姓家,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当然,如果真的能够实现全自动的无人驾驶,并且人们也愿意放心接受这样出行方式,的那么汽车的驾驶舱就完全可以考虑驾驶行为之外的东西了。这样一来,对于驾驶舱空间的职能,便被大幅度拓宽,驾它甚至可以是另外任何的空间,比如**院,试衣间,咖啡厅,等等等等。这对人车交互领域更会有颠覆性的创新。

总结

结合上面的相关描述,对于未来人车交互模式,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人与车之间的交流,一定是更加自然,更加友好的,新技术的发展会为人们的出行,增添更多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