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好书~《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装修宝典016

安利好书~《世界尽头的咖啡馆》,第1张

安利好书~《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导读:书名:《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书中有三个令人思考的问题: 1你为什么来这里? 2你害怕死亡吗? 3你满足吗? 对于这三个问题,因人而异,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找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意味着你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个人感悟: 书中有两个令我印

书名:《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书中有三个令人思考的问题:

1你为什么来这里?

2你害怕死亡吗?

3你满足吗?

对于这三个问题,因人而异,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找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意味着你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个人感悟:

书中有两个令我印象深刻并值得大家深思的故事:

故事一:

一个人多次和绿海龟比赛游泳,可是每次都会落后于绿海龟,于是这个人就开始观察绿海龟。后来她发现海龟从不与海浪相争,而是巧妙利用海浪的力量。她之所以无法追上海龟,是因为她不顾海水的方向,自始至终都在划水。在反方向的海浪中,她越是用力向前游,就越是感到疲惫。等到海浪前进方向再次与她游泳方向相同时,她却没有足够的力量顺势向前了。

随着海浪一来一去,她越来越疲惫无力。海龟却始终借助海水的力量,优化自己的效率。这就是海龟比她游得快的原因。

绿海龟教会我们的是,如果你和你想做的事不在同一个频道,你就会浪费许多精力。等你有机会做你想做的事时,你可能已经没有力气或时间了。

故事二:

商人看见一个渔夫在捕鱼,就跟渔夫说他可以开一个国际渔业公司,这样渔夫多年以后就能变得很有钱,就可以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可渔夫想要的生活无非是沿着沙滩散步,看看日落,看孩子在海里游泳。

而这些渔夫想做的事情,即使他不那么有钱,他也可以做到。那么,既然渔夫想要的幸福生活就在眼前,又为什么一定要成为富翁后去享受这些呢?

我们经常会认为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并没有错,但是每一天都是一个机会,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事,我们想要的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可是我们经常会以各种理由而忽视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网红波浪公路位于江苏省江阴市,是一条沿江湖景观公路,全长约75公里,宽约20米,是江阴市更具特色的景观公路之一。波浪公路沿线景观优美,湖光山色,湖面上有绿色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植物,湖边有绿色的

这也是一本思考生命意义的书,特点是以讲故事为主,浅显易懂,信息量也相对比较少,但个人认为它还是同类书籍中比较好的一本。这本书可以作为思考人生意义的入门书籍。

这本书内容的形式是讲故事,而且和其他往往讲童话故事的书不同,作者说这故事是真实发生在他身上的,虽然并不是所有读者都愿意相信,但这点也不是很重要。这本书适合之前还从没有真正仔细思考过人生的读者,因为比较好理解,相对来说也不会带来特别大的冲击,而另一些读者可能认为书中的描述过于啰嗦,反反复复都在讲同样的东西,信息量太少,也不够深入。

这是之一章的标题,之一章的内容是非常吸引人的,很多人看过都会感同身受,从而自然而然继续读下去。

“那个夜晚,我独自一个人走在漆黑、寂寥的漫漫长路上。如今想起来,这样的处境正好是我当时人生阶段的写照——在旅途上,我迷失方向;在生命中,我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这是作者当时的状态,或许很多人都会有处于类似这样状态的阶段。

“当时,我向公司请了一周的假,想要摆脱和工作有关的一切。我不是说我的工作有多糟糕。当然,工作中必有不如意之处,但更重要的是,我总是疑惑着, 每天在小小的办公隔间里耗掉十到十二个小时,就是为了升迁;而升迁的结果,却是要在另一间办公室花上十二到十四个小时继续工作,难道人生除此之外,就别无其他选择吗?

这些话非常直白地描述出作者对现有工作的迷茫,或者说是对整个未来的迷茫。很多人都有过类似想法,但认真地继续想下去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然后作者开始回顾过往的事情:

“高中时代,我为了上大学做准备;上了大学,我又在为将来的工作铺路打桩。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勤奋工作、努力表现,直到进入我现在的公司。而如今我不禁要质疑,这一路走来,那些帮助过我、扶持过我的人给我的忠告,是否也只是复述当年别人对他们所提的建议?

其实这些忠告都不错,但却无法完全满足人生的追求与期望。我觉得自己只是忙着用生命换取金钱,而这样的交易似乎并不值得。我陷入了恍惚、迷惑之境。”

这就是作者在讲这个故事之前的铺垫,我把大部分内容摘录下来,感觉概括得非常到位。每一个对自己工作或者生活感觉不是那么十全十美的人,都会陷入沉思,我当时看这本书时的处境和作者当时并没有太大不同,虽然那时这本书远没有解决我所有的问题,但不得不说这本书对我还是有一些帮助的。

正如作者之前提到的,他请了一周的假,开车去兜风。但路上出了一些麻烦,经过长达一个小时的慢速行进后,车子完全终止不动了。很多人都打开车门,开始抱怨自己有多么重要的事情被这该死的交通给毁了。作者又等了将近一个小时,等来了警员,而他带来的信息是前方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交通事故,大概还要等上一个小时才能处理完毕。作者终于忍耐不住了,逃离了原计划的路线,但因为没有携带地图,真正的麻烦开始上演。

折腾了一个小时,看着一个个陌生的路名,作者正式宣告迷路了。时间已经快到晚上八点了,太阳已落下地平线,汽油已经不够返程,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沿途没有出现任何加油站,也不清楚前方有没有。

在汽油马上就要耗尽的时候,情况终于有所缓解。作者发现了路边的街灯,附近出现了一个停车场,更重要的是不远处有一个咖啡馆,虽然名字比较奇怪,“你为什么在这里咖啡馆”。之后故事开始出现比较奇幻的情节。

不只咖啡馆的名字比较特别,菜单也与众不同。封面下边有一排黑色小字,“点菜之前,请先和服务人员讨论,你待在这里的时间代表什么意义。”而翻开菜单,除了正常的菜品介绍外,还出现了这样的内容:

等待上菜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显然这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咖啡馆。

作者虽然迷惑不解,但借着这个机会,也可以执行思考,并且可以和服务员和厨师探讨人生的重要问题了。

剩余的部分我就不用叙事的风格来写了,因为看原文显然比看概况的更好。

之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我为什么在这里?这也是作者更先和服务员讨论的问题。这给问题显然不是我为什么来到这个咖啡馆就餐这么简单,而是更深层的,类似于我此刻的人生为何是这样的问题。

作者直言不讳:

“如果诚实面对自己,我会承认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质疑我的人生,是否还有比我目前所知更深刻的一面?这不是说我过得不好。当然,有时候挫折在所难免,尤其是最近更是如此,但我确实有个还不错的工作,也要一些好朋友。我的生活还算如意,甚至可以说很好,只不过在内心深处,我总是有种难以言喻的感觉。”

很容易看出,作者或者有类似想法的其他人看人生的视角,是从别人的眼中看自己的人生。而真正切换成自己的视角,就会有所质疑。“提出这个问题会让你产生寻找答案的动机;而一个人要是找到了答案,就会生成一股极大的力量。你知道的,一个人一旦明白自己置身何处、为何存在,找到赖以生存的理由与目的,他们就会去实现自我、达成这样的理想。”

一旦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可以为了这个答案,去做任何想做的事。他们发现了答案,而这个答案就属于他们了。他们可以全权作主怎么做。”作者听到了这样的想法后,“一股兴奋之情贯穿了我的全身,就像是我刚发现了某种独特、珍贵的东西,而我的身体也证实了这一点。”很可能作者在这特定的场景,之前思考过许久的问题突然有了进展,但读者很难有类似的反应。从这开始,书中内容的跳跃感就比较强了,思考开始比阅读更重要,而且在这里未必能思考出真正有用的东西。

服务员提到了一种海龟,它看起来十分笨重,浮游在水中看上去移动也很慢,但它的速度却是人游泳也很难追上的。原因在于这种海龟是配合这大海律动在前进的,利用海浪的力量加快自己的速度。而人游泳时如果不懂得利用海浪的力量,而是与海浪对抗,自然是要更慢一些了。

这个比喻直指我们的生活。每一天都有很多人说服你花时间或精力在他们身上,比如电子邮件,如果你参与、回应每一种你获知的活动、促销和服务,就根本没有任何空闲了。这样的事情非常普遍,以至于一个人一直在做其他人说做的事、或是其别人想要你做的事。这些数不尽的事情就像那不停翻滚的海浪一样,迎面而来的是那些要引起我们注意、侵占我们能量和时间、却和我们“存在目的”毫无瓜葛的事情;而往外冲刷的浪潮,则是那些能帮助我们达到“存在目的”的人、物、事。而只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存在”目的,才能甄别出这两种不同的海浪,从而利用海浪,而不是盲目和海浪抗争。

接下来书中提到一个多数人都听过,并且有所争议的估计,就是富翁说服“懒散”的渔夫需要努力奋斗,把生意做大,赚花不完的钱,最后晒太阳享受人生的故事。不同人对这个故事有截然不同的观点,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很明显这里作者是站在渔夫的一边的,认为富翁为了以后退休后的生活,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并不喜欢的工作上是不明智的。

“为什么我们要花这么多时间做准备,以便在未来能做我们想做的事,却不肯现在就去实现我们的理想?”

关于“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这个话题,其实有不少可以深入探讨的内容,远远不只这么简单,在本文末尾我还会有所涉及。

正常人都会更倾向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人专挑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做,而没有其他的目的。但大多数人还是掉进了坑里。

一个最普遍的想法,就是如同之前那个富翁那样(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成为不了可以那样安度晚年的富翁的),为什么我们要花这么多时间做准备,以便在未来能做想做的事,却不肯现在就实现理想?

很多人都想过这个问题,但之后又继续之前的生活,应有着如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慨。

广告人都很清楚,只要你能有效锁定人们的恐惧心理,或是他们想要满足的欲望,就能鼓动他们去去做某件事情,比如你要推销的特定货物与服务。经常有表达这样含义的广告,“如果你拥有这个产品,生活会变得更好”。但广告内容往往不是这么直白,而是“开这辆车子会让人人生充满意义;吃这种冰淇淋能让你体验幸福感受;拥有这颗钻石将是你圆满无憾”。更微妙却更具冲击性的信息通常也会传递出来:“不只是你有了这些商品,人生就能圆满无憾;如果你没有这些产品,你的人生就是无法满足、永远都有缺陷的”。也就是说你这些广告人试图用自己的产品把消费者绑架在其中,动弹不得。

广告只是宣传这种生活方式的一个推手,而类似的观念遍布在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之中,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中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问题是要想买那些“能让自己更幸福”的东西,需要花钱,于是我们就去找了一份工作,或者其他可以赚钱的手段。不管那份工作怎么样,我们都需要从那里获得金钱,然后用来购买想要的东西。当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我们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做其他的事——与我们理想更加契合的事情。

如果这份工作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成就感,而我们又为它耗费了太多时间,就会越来越觉得虚度人生。所有很多人说他们有多期盼退休的那一天的来临,因为然后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但毕竟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为了补偿自己没有每天都在做想做的事情,我们就去买更多的东西,暗暗希望广告所传递的信息是真的,期盼这些产品能给我们日常工作所无法给予的充实感。遗憾的是我们买的东西越多,要付的账单也就越多,结果我们就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工作,以支付所有的开销。而且由于投入时间从事的这份工作并非是我们真正想过的生活,于是当我们在工作上花越多的时间,空虚感也就越重,因为我们会更没有机会去做想做的事情了。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现在做的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那么就会陷入这样一种死循环,他永远(至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无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慢慢的可能连自己真正想做什么都不清楚了。

如果摆脱这种困境?书中提到的一个 *** 是,每个礼拜都多留一点点时间给自己,不再用物质犒劳自己,以作为努力工作的回报;相反开始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来奖励自己。比如每天用一个小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一小时变成两小时,再进步到三小时,不知不觉可能就已经全神贯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这个 *** 看起来不错,但个人感觉可行性不是很好,至少中间必须做出一些不是那么平滑的改变。

书中话题陡然一转,开始讨论死亡的问题。

你害怕死亡吗?

大部分人都会怕吧,这是人们常有的一种恐惧。虽然我们不会天天想到死亡这样的事情,但在潜意识里,会知道随着一天天过去,去做自己想做之事的机会也在逐渐减少。就会担心在未来的某一天,这样的机会将不再,所以害怕自己要面临死亡的那一天。相反如果已经做了,或是每天都在做真正想做的事情,就不必害怕没机会去做了。

关于死亡的问题,书中没有深入讨论。

第三个问题就是“你实现自我了吗?”。要实现自我并不容易,比如我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但我却不知道要怎么开始,或是找不到可以与理想契合的工作,那该怎么办?我要怎么处理金钱问题?我要如何供养我自己?如何为退休做准备?如果我对这些新事物并不熟悉,或是别人会嘲笑我、不尊重我这样的做法的话,那该怎么办?

想象这样一个人,他对自己每天所做的事情无比热忱,他像是把时间全都花在自己真的很喜爱、很享受的事情上。我们工作中应该可以需要这样的人,虽然可能并不多。他因为感兴趣,自然会把时间放在上面,比如利用空闲时间阅读相关书籍、观赏相关的电视节目、参加相关的会议,自然会比较精通,找工作也自然不会很困难。然后就是钱的问题,其中最糟糕的情况是一个人确实找到了自己的“存在目的”,而且也每天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他没有赚到“很多钱”,可这并没有什么关系,或者说这根本不是问题。

书中这里的内容同样比较粗浅,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还要把它作为自己的工作,这会难倒大部分的人。

“连锁的幸运”一章讲得是类似吸引力法则的现象,也就是一个人一旦找到了实现自我的道路,他就会在这条道路上顺利地走下去了,幸运会眷顾他的,不做过多描述。

“如何在无数的诱惑性的劝说中找到自己”讲的则是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会去追求自己的“存在目的”,原因有很多,因人而异,这里不一一列举了。这里提到了一个故事:

有个人多年来总是做同一个梦,梦到自己面对一个很难打的高尔夫球,实际上这也是他醒着的时候会面对的挑战。而梦里的场景更加困难,要打的球被放在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地方,怎么打都不对劲,而且他打之前就会预感到会很惨,这事情反反复复发生,让他感到挫折无比。后来有一天,他正处于绝望的谷底之际,突然领悟到可以直接把球捡起来,放到别的地方去。这根本无关紧要,除了他自己。他醒来时强烈感受到自己获得了一种重要的体悟,这样的洞察从未出现,如今却似乎再清楚不过。这个梦和某些人经常做考试的梦,最后在梦中终于下定决心直接离开考场的情况异曲同工。

无论以前我们被教导要相信什么,或是在广告里听到什么、在承受工作压力时有何感受,每个人都掌握着自己每一分、每一秒的命运。不要只是努力适应着所有外来的影响,让它们掌控了我的一生。

剩余的两章更多的是故事的尾声,略过不提。

作者离开咖啡馆之后,“生活彻底变了,虽然这些变化并非如电光石火般惊天动地,但它们是一股影响我终生的重要动力”。作者在那个星期并没有考虑清楚“我为什么在这里”的问题,而且知道找出自己“存在目的”,光是用一段休假来思考、然后就继续像往常一样过日子是不够的,必须付出努力。

最后作者用每天花一点时间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的 *** ,以及尽其所能学习、尝试新事物等途径,最后终于找到了清晰明确的“存在目的”以及实现 *** 。

我之一次看这本书是在几年前,当时对工作还比较满意,没有太多感受。后来又看了几次,发现它无法真正解决我的问题。就像我之前提到的一些内容,这本书可以让人容易地发现问题,但解决 *** 都比较牵强,对很多人都不是特别适用。尤其是想“我真正想做的事情”这个问题,我也曾经认为这个问题想清楚了,一切问题就都不存在了,放手去做就好了。可是我很长时间,使用各种 *** ,都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直到后来发现这个问题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问题是“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而最重要的问题是想清楚“我是什么”以及“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当我想清楚这些问题后,我发现“我想做什么事情”的问题根本不重要,或者说所有其他问题都不再重要了。

所以总体上我读这本书的收获并不是很大,但我还是认为这是一本好书,所以写下这些文字。

有一个男人,拥有MBA学位,在大企业任职,就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他高中时为了考大学而努力,大学时为了找工作而努力,工作后为了升职而努力。

但是32岁那年,他突然和妻子背起背包,踏上环球之旅,花了9个月时间走过7万里路程。返回美国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成一本书,本来是自费出版,没想到一年之内就变成畅销书,被翻译成了 39种语言。

这个男人就是约翰·史崔勒基,这本书叫做《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有人说这是一本心理自助读物,也有人说这是一本披着哲学外衣的鸡汤读物,单看书名又觉得像 一本小说,读完之后才发现这也是一本可以归类于个人成长的读物。书很薄,一个小时就可以读完,如果剔除故事背景,恐怕两千字就可以表达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不过,阅读一本书,但凡有一点点启发和收获,那也是值得的。

书中的主人公名叫约翰,他为了摆脱令人沮丧的工作,给自己放了一周假,开车出去旅行,遭遇了高速堵车的囧途,为了节省时间,他选择了驶离高速,开到了一个很荒凉的地方,意外地邂逅了一家咖啡馆。咖啡馆的名字叫“你为什么来这里咖啡馆”。

约翰准备点餐时,发现菜单的背面写着一个大标题:等餐时请思考,下面列了三个问题:

你为什么来这里?

你害怕死亡吗?

你满足吗?

在整个点餐用餐期间,咖啡店的侍者和厨师围绕这三个问题与约翰展开了一场心灵对话,在启发式的聊天和思考中,约翰认识到唯有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才能解决当下的困惑和迷茫。

其实菜单上的“你为什么来这里”不是表面上指你为什么来到这家咖啡馆,而是指我为什么存在,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一旦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便意味着一种觉醒。

这个问题可不简单,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时期面对这个问题,有的人在小时候就想清楚了,有的人长大一些才开始想,还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想明白。

就像《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人到中年才发现自我存在的意义,然后义无反顾地为了这个意义用尽余生,做了自己最想做的事,即便面临疾病和死亡也毫无畏惧。

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为什么存在,就会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会为了实现这个意义,做一切想做的事。通常这样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比较高。

1如何才能找到自己为什么存在呢?

人们寻找答案的 *** 各不相同,有人通过冥想问自己为什么存在;有人一边听自己喜爱的音乐,一边记录自己的想法;还有人选择到大自然中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也有不少人选择和朋友或陌生人交流分享这个话题;还有人会通过阅读,在书中理念和故事的引导下找到答案。

选择什么 *** 关键在于个人,全世界能够告诉我们答案的只有我们自己。所以很多人都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选择独处,找一个地方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体验不同的事物,接触不同的理念,留意自己对各种事物的反映,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寻找答案。

只要当我们弄清楚自己为什么存在,并且开始为这个存在意义作出实际努力后,我们才能感到满足。

生活本来就很精彩,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没发现自己就是生活的创作者,没有发现自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作。

2当我们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如何为之付出努力呢?

咖啡店里的凯西为约翰讲了一个她与海龟比赛游泳的故事。

凯西在夏威夷海潜水时遇见了一只漂亮的绿海龟,她试图加快速度追上海龟仔细观察一番,结果却离海龟越来越远。

海龟游泳的动作遵循着海水的运动规律,当海浪推向岸边,与海龟 *** 方向相反时,海龟会浮起来划水,但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浮在原地。当海浪流向海洋的方向,海龟会加快划水速度,这样就可以乘着海浪前进。

海龟从不与海浪相争,而是巧妙的利用海浪的力量。凯西之所以无法追上它,那是因为她不顾海水的方向,自始至终都在划水,在反方向的海浪中越是用力向前,越是感到疲惫。最终没有足够的精力顺势向前了。

海龟却始终借助海水的力量,优化自己的效率,这就是他游得比凯西快的原因。

从海龟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的努力和你想做的事不在同一个方向,你就会浪费许多精力,等你有机会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时,你可能已经没有力气和时间了。所以那些消耗我们注意力、精力和时间,但是与我们目标并不相关的事就是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反向海浪。

当我们想清楚这一点,看待事物的角度就会不一样,就会谨慎选择划水的时刻,关注自己划水的理由。

3做自己喜欢的事,更好的时机是当下

当约翰向咖啡馆的厨师迈克夸赞饭菜美味时,禁不住问他为什么不去开个分店呢?这样就可以赚大钱了。

迈克向约翰讲了渔夫和商人的故事:

一个商人去度假,他想远离尘嚣好好放松一下,攒足干劲再回去赚钱。于是他飞到一个遥远的小渔村,遇到了一个当地的渔夫。

商人问渔夫:你每天都在做些什么?

渔夫回答说:我每天起来先和妻儿一起吃早饭,然后送孩子上学,之后我去打鱼,妻子开始画画。每天我都会花几个小时打鱼,等打上来的鱼够全家吃了,就回家打个盹儿,晚餐后和妻子沿着海滩散步,看日落,孩子们在海里游泳。

商人惊呆了,每天都这么过吗?你还能捕到更多的鱼吗?

渔夫看着他微微一笑:“能啊,我经常捕到多余的鱼,不过我把他们都放了,你看我就是喜欢捕鱼。”

“可是你为什么不捕一整天鱼,然后把鱼卖掉,挣更多的钱,不久你就可以买第2艘船,第3艘船,雇其他渔夫给你捕更多的鱼,过不了几年你就可以到一座大城市里的办公室工作,10年内你就可以拥有一家国际渔业公司。”

渔夫对商人笑笑:“ *** 嘛要那么做?”

商人说:“为了挣钱啊,你这样做就能挣很多很多钱,然后退休。”

“我退休之后干什么去?”渔夫依然满脸微笑。

“退休之后你就可以干任何你喜欢干的事。”商人依旧自以为是地说。

“我喜欢捕鱼,那我退休后就可以天天捕鱼,然后晚上可以和我的妻子一起沿着海滩散步、看日落。可是我现在过的不就是这种生活吗?”

我们常常会像这个商人一样,总觉得人生最想做的事需要等到攒足了钱才能开始,或者等到退休才能开始。我们总是不停地憧憬未来,不停地为这一天做准备,希望有一天可以过上随心所欲的日子。

但事实上,我们永远都找不到那个准备妥当的时间点,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如果我们还是抱有这种思想,等到六十岁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剩下的时间恐怕就太少了。

活在当下,每一天都是更好的开始时机,哪怕花上半小时的时间,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即便是最小的事,也能让人产生满足感。

写在最后:

只有自己才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主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还是被动接受惯性的生活,控制权就在你自己的手里。今天多一点思考,明天就多一点可能。

(2022年度营 第39篇,2585字,累计7121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