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怎么装修。

装修宝典026

空调怎么装修。,第1张

空调怎么装修。
导读:  家用空调与家庭装修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如何使空调配置与房屋装潢更好的结合,成为许多家庭头疼的问题。与普通空调安装 *** 不同,家用空调是大多采用“隐藏式”安装模式,家用空调安装更好与居室的装潢设计同步,否则会对后期装修造成影响,所以装修好

  家用空调与家庭装修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如何使空调配置与房屋装潢更好的结合,成为许多家庭头疼的问题。与普通空调安装 *** 不同,家用空调是大多采用“隐藏式”安装模式,家用空调安装更好与居室的装潢设计同步,否则会对后期装修造成影响,所以装修好的房子,一般不适合装家用空调。

  由于家用空调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每一步都与家庭装修设计风格息息相关,也是完整家居的体现。在装修之初就将家用空调融入装修设计方案,不仅可以提升家庭装修的整体效果,而且会提升家庭装修的性价比。家用空调不同于一般的家具,不可随意移动,因此其安装必须与家居装修相配合,才能达到一步到位的装修效果。一般室内机安装在过道外的局部吊顶内,风管可采用局部吊顶的 *** 隐蔽起来,同时确定好外露的送风口、回风口的大小和位置。对于层高较低的空调区域,主风管尽量布置在走廊、客厅周边,以便于装饰处理。

  家用空调安装能否与家庭装修完美结合是空调进入家庭的重要环节,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在设计、安装和装修之前,就和装修公司、业主进行了充分的沟通,深度了解业主的个性化家装需求,从审美观点和更佳空间利用上考虑,选择合适的空调系统与机型,轻松实现各种装修效果,使空调系统与装修和谐一致,为居室生活添加更多色彩。

旧房装修时,装空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旧房子因为室内的设计和结构缺陷,安装空调需要更多考虑。下面我们来看看旧房装修如何装空调好点。

1室内空间布局

在装修旧房子时,需要考虑室内留下空调空间。如果空间过小,会对空调的冷却效果产生影响,甚至会导致运转噪声更大,甚至影响睡眠质量等问题。因此,在空调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空调的安装位置以及空间大小。

2电路舒适

安装空调之前,需要确保电路设备安全,以免出现电路过载等问题。此外,需要合理安排电线布局,更好地控制空调的开关。

3安装位置选择

安装空调时也要考虑室内空气流动情况,选择一个好的安装位置,可以有效地避免冷热空气交换,从而获得更好的舒适度。

4维护和保养

安装好空调后,还需要定期进行清洁和维护。定期清洁空调过滤器、冷凝器、保养运转部件,以延长空调使用寿命和提高空调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旧房装修如何装空调好点,首先需要考虑空间布局和室内空气流动情况,其次要注意电路接口舒适等问题。安装好空调后,要定期进行清洗和保养以延长使用寿命。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请专业人员进行安装和维护,以确保安全和质量。

旧房装修的空调安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预估空调功率:先根据房间面积、房间朝向、层数等因素来计算需要的空调功率大小,选择合适的空调型号和数量,以免安装过大或过小的空调,浪费资源或不能满足需求。

2空调布局:根据房间尺寸和位置状况,选好空调的摆放位置,并确保空调可以顺畅运转,同时还要考虑空调与墙壁或其他设施之间的距离和安全因素。

3空调管道:旧房安装空调需要考虑管道安装,如果已经存在管道,则需要检查它们的状态是否适合安装新空调,如需要更改或增加管道,需要找专业的安装公司来做,以保证工作质量。

4空调电源:旧房安装空调也需要考虑电源供应问题,如果原有的电线无法满足空调的用电需求,需要添加新的电线,并确保其质量合格。

5空调安装:最后,需要找专业的空调安装人员,按照标准的流程进行安装,包括空调底座支架、室内外机固定、管路布置、电路接线、制冷介质充装、性能检测等步骤,以确保安装工作的质量和可靠性。

总之,旧房装修的空调安装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空调功率、布局、管道、电源和安装等问题,只有注意每个细节,才能让空调发挥更佳的性能,为家庭提供清新、舒适的氛围。

室外机和室内机是铜管连接,铜管是密封的,室外机不能把空气送入房间的。可能的原因是:

1、由于铜管要穿墙进入房间,看看上上的孔,是不是完全被封了,如图示。有些安装师傅图省事,不用胶泥封孔,盖上密封盖,导致风从穿墙孔进入房间。

2、开空调后,房间里的空气变冷,密度会变大,体积就会变小,房间里的空气压力会比外面的稍微小,形成负压。外面的空气就容易进入房间。把对着烧烤店的门窗关好,把离烧烤店的门或窗,稍微打开一点,这样房间不形成负压,烧烤店出来的风就不进去房间了。

记者在新疆 尔自治区博物馆展览中发现,2800年前新疆古居民已会刺青,采用的颜料很可能是一种叫兰草的植物。如此时髦的古人真是让现代人大感吃惊。那你能想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穿着条纹裙上街,唐朝美女“衣柜”里放着菱形格、棋盘格衣服及复古风垫肩外套,明朝中后期士大夫头戴花式头巾的情形吗?正值炎炎夏日,你想知道古人有什么样的时髦的纳凉方式吗?我下面就带大家一窥古人的“时髦”的生活日常。

 服饰篇

 新疆古居民2800年前已会刺青

新华网记者29日在新疆 尔自治区博物馆举行的《逝者越千年——新疆古代干尸陈列》专题展上看到,一组手臂有刺青的古尸图引起众多市民关注。考古专家分析,和现代流行的文身艺术不同,新疆古居民刺青应该源于宗教图腾或身份象征。

据自治区博物馆研究员王博介绍,在新疆出土的古尸中,他所了解的有刺青的古尸有4具,古尸距今约2800年至3200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墓葬曾出土一根细小的钢针,结合钢针、勺子等遗物分析,古人刺青采用的颜料很可能是一种叫兰草的植物。

 魏晋南北朝姑娘们是“条纹控” 红绿大胆撞色

《现代快报》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们非常爱穿条纹裙。简单明了的条纹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时尚圈,现在许多大牌女明星都纷纷示范,引领潮流。不过竖条纹清新脱俗有显瘦又修身的功效,魏晋南北朝的姑娘们早就了然于胸,那时更流行的装束就是条纹裙。

这种条纹裙被称作“间色裙”,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料子拼接,色彩相间,别有情趣。间色裙穿得人十分修长飘逸,确实是“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看上去格外小清新。当时更是有些女性,大胆地将红、绿对比色拼接在一起,做成间色裙,色泽鲜明,对比强烈。

 隋朝有束腰裙和长披巾唐朝流行过棋盘格、垫肩

《现代快报》还介绍道,隋初,女子服饰很朴素,但看上去很“仙”。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隋代陶制女俑,服装都是上衣瘦小、圆领或交领,窄袖,而裙装是由若干块下宽上窄的布料拼接而成的,显得很修长,被称为“仙裙”。仙裙束腰很高,一般都束于胸部,很显苗条;肩膀上再配上一条长披巾,看上去确实很仙。

唐朝国力强盛、思想开放,女子们集中智慧在穿衣打扮上,创造了不少经典之作。

你以为棋盘格只是某些大牌的专利吗?唐朝时就流行过这些图样了。唐朝时妇女衣服上很喜欢采用规矩的散点图案,以若干散点组成各种几何形格子,菱形格、棋盘格都是当时常用的纹样,有的中间还用散点组成花朵。

盛唐时,长袖外加短袖的打扮,一度成为最时髦的装束,女子们在襦袄外加一件半袖小衣,再披搭一件“披帛”。也有些女子将半袖小衣当内衣穿,外穿一件长袖外衣,半袖小衣将外衣的双肩撑起,起到垫肩的效果,和其他朝代以削肩为美不同,看上去果然气场很足。

在唐朝女裙中,最珍贵精美的要数百鸟毛裙了。百鸟毛裙是用各种飞禽的羽毛织成百鸟形状的一种裙子,据说是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发明的。因为华美异常,这种裙子由宫中传到民间,各阶层的妇女都为之疯狂,一时间山林中的珍禽异鸟都遭了殃。

此外,唐代女子也很喜欢女扮男装,丢掉裙子,穿上象征男人身份的裤子出门。

 晚明士子头巾花样迭出

《江南时报》报道,明朝中后期,经济颇为繁荣,作为社会中产阶级的士大夫们,追新慕异,在意起个人的服饰行头。时尚潮流之下,士大夫官僚阶层都追起了“时髦”。

头巾在士子整套行头里是很重要的。明代的“花样美男们”头巾也是花样迭出。《客座赘语》这样记载了那时的头巾潮流:“南都服饰,在(隆)庆、(万)历前犹为朴谨,官戴忠静冠,士戴方巾而已,近年以来,殊形诡制,日异月新……有汉巾、晋巾、唐巾、诸葛巾、纯阳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玉台巾、逍遥巾、纱帽巾、华阳巾、四开巾、勇巾……”

服饰史研究学者董进介绍, *** 考究的还在巾前片上装饰如意云纹等图案,甚至缀上玉花、玉片等饰件,材质相当丰富。《客座赘语》还记载:“巾之上或缀以玉结子、玉花瓶,侧缀以二大玉环。而纯阳、九华、逍遥、华阳等巾,前后益两版,风至则飞扬。齐缝皆缘以皮金,其质或以帽罗、纬罗、漆纱,纱之外又有马尾纱、龙鳞纱。其色间有用天青、天蓝者。至以马尾织为巾,又有瓦楞、单丝、双丝之异。于是首服(注:指头衣)之侈汰,至今日极矣。”

谁能想到四百多年前的男人们能把头巾搞出这么多的花样?相比之下,即使现在的潮男,也难与之比肩——现代男士帽子款式单一,逊色多了。

 出行游玩篇

 张居正所乘轿子内有套间厨房厕所类似“房车”

据《北方新报》报道,明朝万历的首辅张居正,回家奔丧,所坐过的堪称世界之最的大轿子。

张居正返乡之行壮观得不得了:坐轿要32个轿夫扛抬,内分卧室及客室,还有小童两名在内侍候。随从的侍卫中,引人注目的是一队鸟铳手,乃是总兵戚继光所派,而鸟铳在当日尚属时髦的火器。张居正的这顶轿子,可想而知,一有里外套间,二有随侍人员,三有厨房厕所,估计应该比现在17座的考斯特还要大,因此必须动用32个轿夫来抬,这恐怕不仅是中国,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大轿了。

我觉得,这不是堪比现代的“房车”吗?

 明宣德皇帝爱玩“捶丸” 类似现今“高尔夫”

去年南京青奥会期间,《扬子晚报》记者发现,南京博物院艺术馆二层举办了“博戏: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作为向青奥的献礼。展览中的部分,有两千年前汉朝人在玩“技击”和现代人玩的“击剑”,真是形似神更似。展览中的一幅珍贵国宝,即《马球图》,据说是最早有关马球运动的图像资料,珍贵到禁止出国展览,必须花300大洋才能在陕西历史博物院的壁画馆才能见到它。

专业人士介绍道,“画中确实有一位古装人士在打高尔夫球,此人乃大名鼎鼎的宣德皇帝朱瞻基,即明宣宗。图版上说他玩的是‘捶丸’,类似于现在的门球。可是看看地上的小洞,这分明就是高尔夫嘛。宣德皇帝有过宏图大业,也爱好娱乐消遣,特命人将自己享乐时的身姿绘制成图,成就了如今仅存的这幅明代早中期宫廷绘画长卷《明宣宗行乐图》,现藏北京故宫。”

 纳凉篇

 汉代皇宫设“空调房” 明清“冰盘”不逊于空调

据《山西晚报》报道,先秦已经开始使用冰块降低室内温度的 *** 了。那时存放冰块的地方被称为“窟室”。每到酷热的夏夜,贵族们在窟室中通宵达旦饮酒作乐。

汉代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清凉殿”。

唐代的“含凉殿”为皇帝后妃的寝殿,傍水而建,夏天在里面居住十分凉爽。

明清夏天,有钱人家会买来冰块或者白雪,拿出来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这制冷的效果丝毫不亚于今天的空调。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而有钱人会用“人工风扇”,即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有绳索,仆人手摇轴心上的绳索,扇叶被带动旋转则可产生凉风。更高级的是用水力带动的“空调扇”。

 唐代人吃“冰棍” 南宋市集卖“冰激凌”

春秋末期的达官贵人们就已经喜欢在宴席上喝冰镇米酒助兴了。

到了唐代人们已经学会 *** 并公开出售“冰棍”。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盐以降低冰的融点,再将盛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过一会儿,就冻成了冰棍。

北宋还能吃上各式各样的冷饮,并且已有了刨冰。南宋市集上的冷饮更加琳琅满目,夜市的冷饮铺甚至要卖到三更时分才打烊。

元代13世纪,蒙古王公贵族享用的“奶冰”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冰激凌的雏形。

明清冰镇饮食充斥寻常巷陌,盛夏时节有很多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售卖“凉水”。

 春秋时已有冰窖宋朝出现“冰箱”

1976年,秦雍城遗址考古曾发现春秋时一座冰窖,其藏冰量达190多立方米。朝廷中有专门的官吏负责每年寒冬时凿取冰块进行储存。

山西省宁武万年冰洞据说当年就是隋炀帝避暑时的取冰处。

宋代与冷饮的繁荣相伴,一种比较原始的“冰箱”也在宋朝出现,叫做“冰鉴”。是一种双层的木桶,下面有基座,上面有盖,中间有夹层,把冰块放到夹层里,盖上盖子,好长时间都不会融化。

 唐代妇女纳凉穿半臂装、袒胸装

魏晋以前男人也和现代人一样爱打赤膊,女人们则喜欢穿“开裆裤”。

唐代薄、透、露的“半臂装”和“袒胸装”深受女性青睐。半臂装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而比半臂装更大胆的,则是袒胸装。

 吃货篇

 4000多年前就有高脚杯

据《现代快报》消息,去年南京博物院举办的《它从哪里来》展览里,展出了4000多年前的高脚杯,“柄”和杯都呈喇叭状。解说员说,这是在山东发现的,名叫蛋壳黑陶高柄杯。“‘蛋壳’,说明杯子很薄,从已经出土的这种高柄杯来看,平均厚度只有05毫米,最薄的只有03毫米。整个杯子重量只有40克左右。它的平均吸水率只有万分之四十三,说明当时的烧陶技术非常高。”

解说员说,蛋壳黑陶高柄杯是当时更高级的一种酒杯。从考古发现来看,这种杯子多出土于一些大中型墓葬,这说明,使用它的人身份不一般,很可能只有氏族首领才用得上。

 古代公道杯用于喝酒“作弊”

现在餐桌上,也有公道杯,不过,是用来分酒的。

在南博的特展馆内,也有一个公道杯,当年是皇家用的。“古代有人结婚时,大家往往起哄让新郎官多喝点,把他灌醉,这时公道杯就发挥神奇的作用了:公道杯一旦倒满,杯里的酒就一滴不剩漏光了。”

这是怎么回事?专家说,这是古人巧妙地运用了虹吸和压力的原理。杯子里面藏着一根弯管,管子两头分别连着杯子里面的孔和杯子外面底部的孔,倒酒的时候,酒通过底部的孔往上升,只要杯子里的酒不超过这个更高点,酒就不会漏;一旦杯子里的酒超过了这个更高点,压力失去平衡,管子里的酒越过更高点就从底部的孔漏掉了。

 战国时烤炉跟现在很像

说到烧烤,很多人会想到烤肉、烤鱼……其实,烤炉并不是现代才有,在2400多年前就有了。南博的特展就展出了一个战国时的烤炉,炉子呈长方形,中间凹进去一块,支一些烧烤工具,就可以架起来烤东西吃了。目前,国内出土了多件战国烤炉。比如,1933年,在安徽寿春战国楚王墓中出土的一青铜云纹方炉,外形和现代烤炉比较接近,烤炉的两边还有两条青铜提链,方便移动,烤肉、取暖两便。

据解说员介绍,战国烤炉大多呈方形或者长方形,底面凹陷,可以放置炭火。四边有回廊形遮沿,上面可以摆放肉串。四角上翘,目的是防止烤串滑落。烤炉的四壁还安装有兽首衔环铜铺首,方便用链子提起来自由搬运,而且不烫手。

当时的烤炉谁在用?解说员说,一般是皇家、贵族使用,烧烤已成他们的日常食品。像皇家御厨,分工明确,有的人便专门负责做烧烤。“当时贵族们吃的有烤肉,还有烤鱼。”

 汉代五格火锅鼎很先进

南博的展厅里,有一件2000多年前江都王刘非用的火锅,一共有5个格子。和今天的九宫格火锅原理相近,甚至更好用。“九宫格火锅底下是相通的,汤料其实是一样的,只是每格中放的食物不同。我们展厅中的火锅鼎,底下是不相通的,能保证绝不串味。”

在使用的时候,不同的格子里可以分别盛放不同种类的肉食和调味品。据考证,汉代的火锅鼎,放的肉食,除了我们现在常吃的猪肉、牛肉、羊猪,还有马肉、鹿肉……当然,不是所有汉代人都能使用这么高档的火锅鼎,吃上多种少见的肉类,只有王公贵族才享受得到。

相关阅读

导读: 俗语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炎热酷暑的夏日,很多人躲到“空调房”避暑。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空调”,但古人也有许多低碳、环保的纳凉避暑之所。比如先秦时期的“窟室”、汉代“清凉殿”……

 先秦时期避暑纳凉的“窟室”——贵族夏天的“娱乐空间”

和现代人一样,古人避暑首先想到改造居室环境,建造一个相当于现代带有制冷设备的“空调房”度过夏天。这样的房间,古人称为“夏房”,先秦时期的“窟室”,秦汉时期的“凉房”及皇家的“凉殿”,后来的“冰室”、“凉窖”,都属于夏房。窟室,算是先秦更流行的“空调房”。所谓“窟”,字面意思就是洞穴,乃现代“地下室”的原始结构。由此可知,先秦时代流行的窟室,实际上就是“地下室”,但比地下室更讲究。

当时有条件的贵族,家里都筑有窟室,夏天一些重要的餐饮活动会安排在窟室中进行。郑国大夫伯有是中国史上有名的“酒鬼”之一,他家就有一间窟室。《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大概意思是,郑国的伯有喜欢喝酒,特地修建了一处窟室,晚上在窟室内饮酒取乐,通宵达旦。可见,窟室很像是先秦贵族阶层夏季流行的“娱乐空间”。

当时,从中原的郑国,到南方的楚国,沿海的吴国,贵族们都喜欢在窟室中避暑,窟室也是家居的重要场所。吴国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在公元前515年的夏天刺杀吴王僚时,便利用了家里的窟室。就史料分析,先秦时的窟室又不完全是利用地下冷源的地下室,也有人工冷源。当时高级窟室内会放置冰块,以达到降温、调温的目的。

公元前552年夏天,楚国的令尹子庚去世后,合适继任人选薳子冯回避楚康王任命时,便穿着棉袍、大衣躺到窟室内的床上,装病不去。大热天里,薳子冯为什么还穿件大衣?原来,他在床下放置了冰块。

 汉代皇宫有“清凉殿”——制冷效果很好“中夏含霜”

冰块,一直是古人避暑降温的重要冷源之一。这种利用天然冷源给房间降温的手段,至少在上古周代时已开始。

在周王的宫廷中,有专人负责为王室采冰,以供夏天使用。《周礼》记载,负责人称“凌人”,手下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工人便开始采集天然冰块,运至冰窖储存。这种采冰制度,一直到晚清皇家都存在。汉代的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空调房”。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清凉殿”,清凉殿也叫“延清室”,是皇家更高级避暑用房。从《汉书》记载来看,清凉殿的制冷效果极佳,称“清室则中夏含霜”,意思是盛夏时室内能结霜,形容房间温度低得如下过霜一般。

室内附带降温设备也极为豪华。佚名古籍《三辅黄图》“清凉殿”条有这样的记载:“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用杂宝饰之”、“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石质高级床具本身就是夏用良品,在身边又放置盛有冰块的国外进口玉晶盘。更绝的是,还让侍人站在旁边,对着扇扇子。如此这般,多重降温,自然凉爽舒适。

受到汉武帝刘彻宠幸的董偃,便“常卧延清之室”,上述即是董偃所呆清凉殿时的降温陈设。顺便说一下,董偃是刘彻时年50来岁的姑妈、汉文帝女儿馆陶长公主刘嫖的小情人,年龄悬殊30岁左右,这段“奇爱”曾留下“绿帽子”、“主人翁”两个词汇。

 唐代皇宫“水激扇车”的“含凉殿”——中国出现最早“进口空调”

唐代夏季带空调的建筑,不再叫汉代的“清凉殿”,而称“含凉殿”。“含凉殿”为唐朝皇帝后妃的寝殿,北临太液池,傍水而建,夏天在里面居住十分凉爽。

唐代诗人张仲索《宫中乐》中所谓,“红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所描述的就是“含凉殿”消夏的情景。

“含凉殿”的制冷手段已很先进,是通过机械装置实现的。《唐语林·豪爽》记载,当时拾遗陈知节给唐玄宗李隆基上疏,李隆基请高力士找他来谈话。当时正是酷暑天,李隆基把“办公室”搬到了凉殿,以避暑。陈知节看到,“(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进来后,陈知节被“赐坐石榻”,感觉“阴溜沈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

这段历史记载的信息量很大。一是在建筑设计上,“含凉殿”避免阳光照进来,所以显得很阴沉;二是当时已有“电风扇”当然不是用现代的电能,而是水能,用水来转动扇叶,“水激扇车”,风扇对凉水吹,形成了冷气;三是殿内有循环冷水源,故四边有水往下淌,形成水帘。这是在宫殿的四檐装上水管,把水引到屋檐上。凉水在屋上循环,室内温度自然就下降了,而且降温效果极佳,达到“座内含冻”的制冷效果。

这种“空调建筑”,民用称为“自凉亭子”,又称“雨亭”。当时,地位较高的大臣家里都建有这样的“空调房”,时长安市市长(京兆尹)王鉷家,便建有自凉亭子。自凉亭子的降温效果可谓“当夏处之,凛若高秋”。

现代学者考证,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制冷空调技术,并非是中国人发明和最早使用的,它源于拂菻国(东罗马帝国),当时拂菻国的宫殿就带有这种“空调”。如果这个考证属实的话,这种装置当是中国最早的“进口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