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介绍龙泉青瓷。还有 做青瓷得大师们

装修宝典015

怎样介绍龙泉青瓷。还有 做青瓷得大师们,第1张

怎样介绍龙泉青瓷。还有 做青瓷得大师们
导读:一个国际注册工艺美术大师 李光亮四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徐朝兴 毛正聪 夏侯文 张绍斌五个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陈石玄根 徐定昌 卢伟孙 陈爱明 陈显林十六个浙江省省工艺美术大师叶小春、徐凌、胡兆雄、董炳华、王传斌、金逸林、夏侯辉、竺娜亚、毛伟杰

一个国际注册工艺美术大师 李光亮

四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徐朝兴 毛正聪 夏侯文 张绍斌

五个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陈石玄根 徐定昌 卢伟孙 陈爱明 陈显林

十六个浙江省省工艺美术大师叶小春、徐凌、胡兆雄、董炳华、王传斌、金逸林、夏侯辉、竺娜亚、毛伟杰、毛丹阳、徐峻清、梅红玲、张 晞、杨建琴、陈先明、李邦强

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 季友泉、丁绍杰、余正青、吴学远、苏伟、龚伟康、陈永德等

李光亮

  1970年出生于浙江省龙泉市塔石乡瞿源村。专家级国际注册工艺美术大师。他的作品在传承和弘扬龙泉青瓷传统的烧制技艺的同时,融入现代陶瓷设计理念和艺术元素,充满着神幻斑谰的美学意蕴。其素雅、恬淡、纯洁之特色,凝聚了儒家、道家、禅宗的思想神髓,还大自然以本质的真实。

  有中国龙泉这个地方,属于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龙泉市)。

  历史沿革

  龙泉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宝剑之邦!龙泉还是世界香菇栽培发源地、中国食用菌十大主产基地县、中华灵芝之一乡和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食用菌产业强县。被誉为“处州十县好龙泉”。是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龙泉市有汉族和畲、回、苗、满、土家、彝、壮、侗族等23个少数民族,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共三个宗教组织。其中基督教于清光绪21年(公元1895年)传入至今已有114年的历史。全市面积3059平方公里,人口2784万(2005年底),辖三个街道办事处八镇八乡442个行政村,为浙江省面积第二大县级市。1990年12月,国务院批准龙泉市撤县设市。 其境交通便利,丽龙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丽浦,龙庆高速,丽水至南平铁路等规划正在未雨绸缪中! 出土文物证明,新石器时代,龙泉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东晋太宁元年(323),属永嘉郡松阳县,建置龙渊乡。唐武德三年(620),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改龙渊乡为龙泉乡。唐乾元二年(759),建立龙泉县,县治地黄鹤镇(今龙渊镇)。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诏天下县镇凡有龙字者皆避,因改名为剑川县。宋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泉县。宋庆元三年(1197),析龙泉之松源乡及延庆乡部份地置庆元县。明洪武三年(1370),庆元县并入,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庆元县。1949年5月13日龙泉解放。1958年11月,庆元县再次并入。1973年7月,复建庆元县,至1975年8月,龙、庆二县始分署办公。1990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龙泉县设立龙泉市(县级),仍属丽水地区行政公署。

  龙泉宝剑

  2006年5月20日,龙泉宝剑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龙泉有宝剑企业100余家,从业人员近万人,有国家级大师及高、中级职称铸剑师30多人,宝剑产业已成为龙泉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龙泉市生产的龙泉宝剑,相传创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历史。民间广泛流传着欧冶子铸剑的故事。龙渊也是龙泉剑最初的名字。据传有一次欧冶子汲水淬剑,忽然出现了“五色龙纹”,七星斗像,人们就将铸剑的地方称为“龙渊”,把剑称为“七星龙渊剑”。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渊讳,便把“渊”字改成“泉”字。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于2009年9月30日正式入选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6年5月20日,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在龙泉已经有130多家青瓷企业,从业人员5000多人,龙泉当地有130多家青瓷企业,从业人员5000多人,涌现出了徐朝兴、毛正聪、夏侯文、张绍斌4位国家级青瓷大师(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位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10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28位高级工艺美术师。 龙泉青瓷始于晋代,北宋时初具规模,宋元之际进入鼎盛时期,制瓷规模空前绝后,技艺登峰造极,弟窑中的梅子青、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更高境界!龙泉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瓷业中心,至清代逐渐衰落。建国后,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恢复生产,龙泉青瓷重振雄风,再度辉煌,终于在当代迎来了一个续南宋的又一新高峰!

  龙泉青瓷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著称“弟窑”或“龙泉窑”,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釉、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哥窑”青瓷以瑰丽、古仆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素有“紫口铁足”之称,与釉面纹片相映,更显古仆、典雅,湛称瓷中珍品。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未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工艺美术设计装饰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结合”等。

  龙泉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龙泉窑的青瓷技艺推动了各地瓷窑的发展,从南宋至明代,福建、广东沿海和江西一带的瓷窑纷纷烧造出类似龙泉青瓷的产品!

  龙泉窑青瓷在国外也有重大影响,宋元时期就大量出口,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 *** 海、红海和东非沿海!在欧洲,龙泉青瓷有“塞拉同”(Seladon)之美名。+(或称雪拉同)!在 *** 国家称为“海洋绿”,波斯哲学家爱尔托西神秘地宣扬青瓷:如果在青瓷餐具里盛放有毒食物,青釉就能起作用,变为无毒;青瓷碎片碾成碎末,还可以医治牙病,能抑止鼻血。

  16世纪龙泉青瓷传到欧洲,身价竟和黄金一样贵重,一般人不敢问津,王公贵族都以摆设和供用龙泉青瓷作为炫耀华贵之物。欧洲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不惜重金购买龙泉青瓷,还特地建造一座宫殿,专门珍藏中国青瓷,其邻国普鲁士王威廉的妃子亦珍藏有大量瓷器,公元1717年4月19日,双方经外交谈判,达成协议,萨克森国王以600名强壮士兵换来普鲁士的127件中国瓷器,包括龙泉青瓷花瓶。欧洲各国文献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将龙泉青瓷的色泽风韵与欧洲名剧《牧羊女亚司泰来》男主角雪拉同的美丽服饰媲美。世界各地博物馆和陶瓷收藏家都将龙泉青瓷视为珍品,以拥有龙泉青瓷为荣。记录西方对中国瓷器贸易情况的《葡萄牙王国记述》一书,称龙泉青瓷“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的金、银或水晶都更可爱”。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

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扩展资料:

龙泉窑发展史上的三次辉煌期:

1、五代到北宋早期

龙泉境内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土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又居于瓯江上游,不仅具备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还有便利的水路运输,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便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吸取瓯窑、婺州窑等周边窑场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

但当时烧制的青瓷非常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这一状况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却出现了突然的变化,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龙泉窑青瓷的“迷惑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这种淡青釉瓷器,器形规整,釉面均匀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有些还经过刻划花修饰,与粗糙的早期龙泉窑青瓷相比似乎缺少过渡。

与后来著名的梅子青、粉青相比似乎也不存在承启关系,这在整个龙泉青瓷史上未免显得有些突兀,因而也成了一个“迷惑”。

龙泉窑的突然兴起很可能和龙泉窑为宫廷烧造“贡品”有关。当时江南一带属于吴越国的钱氏王朝统治,钱氏王朝一直奉行与中原修好的策略,于是瓷器成了重要的“贡品”。

有关专家在考古搜集时曾找到这样一件淡青釉罐,其外壁釉下写着“天福元年,重修窑炉,试烧官物,大吉”。

天福元年也就是公元936年,天福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吴越国是宗后晋的,据此推测,当时所烧的“官物”除了吴越国宫廷自用以外,很可能还向石敬瑭进贡。

太平兴国三年即公元978年,当时贡奉北宋太宗的秘色瓷器达十万多件,如此巨大数量的贡瓷应该不是在自愿条件下进行的,而这样庞大的生产量也是越州窑所无力承担的。

另一方面,越窑因为各方面原因而逐渐衰落,导致南方的制瓷中心向龙泉窑转移。在这样的情况下,越窑先进的制瓷技术传入龙泉,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迅速提高。

龙泉窑以担负“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本身发展的契机,从北宋开始,龙泉窑逐渐取代越窑,一跃而为江南之一名窑。

2、北宋后期到南宋

龙泉窑在南宋的发展是跟大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火所破坏,其制瓷技术传入到南方。

这时的龙泉窑结合南技北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 *** 、装饰艺术到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

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在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在我国瓷器史上谱下了光辉的篇章。

另一方面,南宋立国水乡、海隅,水上交通发达,有利商业、贸易的发展。北宋时,官方就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明州(宁波)、杭州、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直接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

南宋 *** 更把海外贸易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有效途径。对外贸易量的增加更 *** 了瓷器的出口,龙泉青瓷在东亚及东非、 *** 诸国都是受欢迎的商品。

据史料描述,当时“窑群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往返穿梭,日夜繁忙。” 瓷器内销运往临安,外销经瓯江出海,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

从十三世纪开始,龙泉窑出现了两大系列的精美产品: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黑胎厚釉青瓷的产品数量比较少,迄今只在龙泉大窑、溪口两地近十处窑址中发现这类瓷器。

而且都是与白胎青瓷同窑同烧的,其中溪口瓦窑垟窑以生产黑胎厚釉青瓷为主,其它瓷窑以烧白胎厚釉青瓷为主,兼烧一部分黑胎青瓷。

黑胎青瓷的特点是薄胎厚釉,釉层开片,紫口铁足,有些器物还采用支钉垫烧。这些在龙泉窑青瓷的内部发展脉络中都找不到相应的发展轨迹。

尤其裹足满釉支烧的工艺对于龙泉窑来说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工艺风格上的骤变显然是受到外界制瓷技术冲击的结果,最有可能的就是朝廷的干预。

现在高科技测试也表明,龙泉窑的黑胎,开纹片青瓷、造型、纹片,以及化学组成和郊坛下官窑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此外,白胎厚釉青瓷的 *** 工艺也是承接南宋官窑的,但有创新,在胎釉配方上有些差异。与黑胎青瓷相比,白胎青瓷的釉层光滑细腻不开片,胎色洁白,釉色青翠有如碧玉,胜似翡翠。

并且这两大系列瓷器还出现了一批仿南宋官窑器的器形,官窑器是不允许民间随意仿造的,仿官窑的出现不能简单地诠释为“仿制”。

另外考古发掘也证明,南宋龙泉窑青瓷在临安京城皇宫遗址和绍兴市攒宫宋六陵墓地都有大量出土。

现在的大窑龙泉窑遗址还保留着南宋古道,遍布南宋窑址,在当地村民中还流传着种种关于南宋时的故事。从这一切都似乎在述说着当时的龙泉窑与宫廷那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3、元到明早期

虽然龙泉窑熊熊的窑火曾一度遭受蒙古铁骑的践踏而熄灭,但入元后,龙泉青瓷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

加上元代统治者继续奉行对外贸易政策,使龙泉青瓷生产规模在元代继续扩大,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产品品种增多,风格多元化,远销世界各地。

1979年为配合浙江省紧水滩水库工程的兴建,浙江省文管会等单位,在龙泉县境内进行了普查,并在龙泉县东部安仁口地区发掘了元代窑址,为龙泉窑在这一时期生产情况和产品面貌的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

这些资料表明,当时,元代仍是龙泉窑的兴盛时期。元代产品除部分上继宋代传统以外,在器型和装饰上又有新创造,比如当时流行的露胎工艺。

元代由于水陆交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瓷器大量出口,需求量激增。在这样的条件下,元代龙泉窑迅速向瓯江和松溪两岸扩展。

这样,大批的龙泉窑瓷器便可顺流而下,转由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温州和泉州,将瓷器出口到世界各地,像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都有龙泉窑的瓷器。

1975年-1977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1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其实元代的蒙古统治者不是单方面地被汉文化所同化,蒙古铁骑在征服一个王朝的同时也带来了草原的大气与粗犷。元代龙泉窑青瓷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一批大件器物的出现。

这些大器胎质较厚,器形粗犷,釉色更加成熟凝重。元代龙泉窑的窑型仍沿用长条形斜坡式龙窑,但在长度上略有短缩,这一改变有利于提高窑内温度,并使热量分布更均匀、合理,对烧制大型器物很有利。

元代龙泉窑的繁荣为明初龙泉官窑的设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详见《发现:大明处州龙泉官窑》一书)。

明龙泉官窑器延续了元代的大器风范,将厚实雄浑的审美理念发挥到及至,之前往往将明初龙泉窑青瓷与元代龙泉青瓷混为一谈,或笼而统之断为“元末明初”,这也在一个层面上说明了两者的相承关系。

从目前处州青瓷博物馆征集到的一批明初龙泉官窑青瓷碎片及结合传世完整器来看,明龙泉官窑青瓷在烧造工艺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颠峰,无疑代表着龙泉窑瓷器烧造史上的更高水准。

以刻花为例,明龙泉官窑青瓷主要以刻花为饰,精美绝伦,花纹与青如翡翠的釉色融为一体的刻花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

刻花是龙泉窑青瓷的传统装饰手法之一,北宋时期的刻划花装饰曾经盛极一时,但到了南宋,由于石灰碱釉的运用和多次上釉技术的掌握,龙泉窑青瓷往往素面朝天,转向以釉色取胜。

其实釉色的玉质感固然是世之所好者,但釉层一加厚,原先的刻划花很容易被厚釉所覆盖。

所以到了元代,又流行露胎、贴塑、模印等装饰手法,这样玉质感的釉色和花纹图案的装饰效果就可以兼得了。

明龙泉官窑器却将刻花与厚釉结合得恰到好处,从而使刻花装饰工艺取得了新的突破。

此外,明代早期的民窑器也有不少精品,明初龙泉窑的规模和数量也不容小觑,以往被忽视,还有待重新认识和评价。

综上所述,龙泉窑历史上的三次辉煌都是与宫廷密切相关的,无论是生产“贡器”,还是设立官窑,都是促成龙泉窑快速发展的最有力动因。

因为在封建社会,宫廷的指令往往就是更高的社会动力,它对于一个瓷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龙泉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