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些傣族的民俗与服装与饮食与民居与节日的特点

装修宝典018

给我一些傣族的民俗与服装与饮食与民居与节日的特点,第1张

给我一些傣族的民俗与服装与饮食与民居与节日的特点
导读:1、傣族的民俗傣族有传统的傣戏。以前西双版纳有一种以舞蹈为主兼唱戏词的形式,这是傣戏的雏形。其情节比较简单,主要表现持刀的猎人与化了装的龙、凤、龟、鹤进行斗争。傣戏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带。因此傣戏又称“滇西傣戏”。大约在19世纪初产生于

1、傣族的民俗

傣族有传统的傣戏。以前西双版纳有一种以舞蹈为主兼唱戏词的形式,这是傣戏的雏形。其情节比较简单,主要表现持刀的猎人与化了装的龙、凤、龟、鹤进行斗争。傣戏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带。因此傣戏又称“滇西傣戏”。大约在19世纪初产生于德宏盈江的盏西和干崖。

2、傣族的服装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3、傣族的饮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傣族也食昆虫。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傣族有食花习俗。经常采食的野花有攀枝花、棠梨花、白杜鹃、黄饭花、甜菜花、芭蕉花、苦凉菜花、刺桐花、金雀花、鸡蛋花、苦刺花、弯根花、盘藤花和一种傣语称为“莫谢”的花等,大约30多种。

4、傣族的民居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一带傣族的竹楼别具风格。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拾级登楼,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纳凉。

5、傣族的节日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扩展资料:

公元51年,傣族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哀牢国”)归附汉朝,汉朝太初历传入傣族地区后,进一步完善了傣族先民对日月星辰运动规律的认识。

公元69年,汉朝吞并“勐达光”(哀牢国)、设立永昌郡,太初历在傣族地区全面推广,逐渐融入到傣族的生活与生产中、被傣族当成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勐达光”(永昌郡)南边的骠国也通过傣族吸收了汉朝太初历。

公元7世纪,骠国(室利差呾罗王朝)在太初历的基础上创制骠历;公元832年,骠国被傣族联盟国家“勐舍龙”(汉译“南诏国”)攻陷,骠人四处逃散、逐渐融入青藏高原南下的氐羌族群形成缅族。

—傣族

傣族的服饰特点是什么? 傣族服饰在民族服饰中相当具有特点,尤其是傣家少女的 服饰更是婀娜多姿。妇女服饰上身服装淡雅,下身大红大花 ,扎包头,发上插各种花、梳子或装饰等,与过去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料子的质量、花色品种、服装的 式样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进。

他们一般都喜欢穿绯色的紧身小背心(胸前缝有各种色的花边),外面穿的是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有大襟 ,也有对襟,有淡红色、淡**、青绿色和天蓝色等;下身穿筒裙,一 直长齐脚背,色彩鲜亮美丽,大都用丝绸、缎子、的确良、锦 纶等料子缝制。腰间系一根工艺精细的银腰带 ,宽一寸多。妇女的衣服、 筒裙都紧紧地裹住身子,将人体的线条勾勒得更加流畅。

男子服装,一般穿无领对襟小袖衫 ,下穿长管裤,用白布、蓝 布、红布包头。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傣族青年历来是自由恋爱,谈恋爱的时间主要是秋收结束后松闲的日子里。傣族青年谈恋爱找对象的方式多种多样

傣族有哪些节日。及生活习惯,服饰的特点 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14万,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临兴的耿马、孟定,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有自己的历法、语言文字,并以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音乐、舞蹈、民歌、民间传说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响甚广。傣族主要聚居在热带、亚热带的平坝地区,村寨多临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户一座竹楼,竹篱环绕,果树、翠竹掩映,环境十分优美。四周田地肥沃,特产丰富。傣族人民性格温和,喜爱歌舞。

有人说,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他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着窄袖短衣和统裙,把他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百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颈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凉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科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就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背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轻柔,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刷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上一个用织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开门节、关门节、送龙节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人们认为互洒清水可以消灾弥难,互相祝福。男女青年则除了互相祝福外,还互相泼水为戏。节日里还举行堆沙、丢包、放高升,赛龙舟等活动。届时五洲四海的宾客云集西版纳和德宏,热闹异常。

傣族习俗

傣族在思茅全区均有分布,以景谷、孟连、澜沧、江城、普洱、墨江、思茅居多。景谷、孟连的为傣那支系,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江城土卡河的为傣社毫支系。景谷傣族多住平房,土木结构,以茅草或瓦覆盖,进门为中厅,设煮饭、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支有铁三脚架,厅中铺床,供待客用,中厅左右两厢小房为主人寝室。房屋结构有落地式和干栏式两种,干栏式的掌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堆放柴禾和生产工具。干栏式房屋冬暖夏凉,以竹木为建筑材料,以杂木为主,多用红毛树、锥栗树、黑荆树当柱,以竹片或木片做椽.房顶盖草排或板瓦不等,房屋分上下两层,上层用木板或竹笆围墙,楼后搭有晒台,孟连、澜沧、江城整董等地傣族居住干栏式屋。江城土卡河傣社毫支系人居住落地式鸡罩笼房。

景谷傣族的服饰,男子头缠白头巾,节日>>

少数民族的共有服装特点是什么 1、傣族服饰:傣族是云南省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傣族服饰不仅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傣族服饰中男子的服饰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傣族女子的服饰则绚丽多彩,充分展示了她们的活力与性感。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并喜欢佩带金、银饰品,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她们仿佛一只只美丽的孔雀,优雅娴静。

2、布依族服饰:布依族服饰多用青、蓝、白几种颜色。建国前,男子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老年人多著长衫。近来男子服饰与汉装无异。妇女服饰多种多样,镇宁、关岭、普定、六盘水一带是目前保存布依族最古老服饰的地区,妇女着大襟短衣,领口、盘肩、衣袖和衣脚边沿,皆用织锦和蜡染各色几何图案镶制。下穿百褶长裙,用白底蓝色蜡染花布缝成。自制的织锦和蜡染是布依族服饰的主要特点。只有老年人为了庄重,才用赫红布作裙身,上面再接一段蜡染花布。每位妇女通常有十几套衣裙,多则几十套。节日里都习惯于穿6件上衣,9条裙子,系1条青色或蓝色绣花腰带,显得更加娇姿艳态。同时非常讲究头饰,婚前头盘发辫,戴绣花头巾;婚后须改用竹笋壳作“骨架”的专门饰样,名曰“更考”,意为成家人。镇宁、关岭地区,姑娘喜拢高髻,形如拱桥,发上插着长约尺许的银簪,配上短衣长裙和绣花布鞋。其他地区则多著短衣长裤,或在衣襟、哗口少裤脚镶上蜡染或刺绣花边。黔西南安龙、兴仁一带妇女喜用白布作头巾,系各色绣花围腰,朴实无华,典雅大方。同时还喜戴银、玉手镯、发簪和戒指、项圈,样式别具一格,颇有特色

3、白族服饰:白族女子穿浅色大襟上衣,外罩黑色或紫色丝绒大襟坎肩,下着镶花边长裤,系绣花围腰,腰带刺绣精美,脚穿翘头绣鞋。头上顶一块花帕,未婚女子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压在花帕上,饰彩色绒球,耳侧垂长线穗。已婚妇女将长辫藏在花帕里。喜欢佩戴各种银饰和珐琅饰品。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体现在男子的服饰上,男子的包头帕、上衣、裤子、绑腿等都喜用白色。其身着立领对襟衣,宽大中式长裤,鹿皮对襟坎肩,绣花肚兜,包头帕、打绑腿、穿剪口布鞋或草鞋,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等纹样,这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白族女子善于绣染,其服饰上多有精美的刺绣、挑花、镶滚、扎染等手工艺。 白族服饰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

傣族的服装,饮食,习俗是什么? 无提问者:LQB09追问:补充: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女子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更具特色是竹筒饭。 *** *** 是将新鲜的糯米装进竹筒后加水后,用一个玉米胡塞上,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傣族还有很多特色烧烤。傣族的凉拌也十分美味,比如干巴丝,包烧鱼等等,那可是美味至极啊。 普洱茶是云南普洱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香茅草烤鱼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如有一种糍粑是用糯米饭舂成团,包苏子糖馅做成的圆饼,用抹上腊油的芭蕉叶包好,食时可用火烘软或炸后蘸蜂蜜吃。粑丝是用水把米粉搅成颗粒,蒸熟后舂成团,擀成薄而大的圆饼,冷后叠成叠,食时烫软入碗,撒各种调料。泼水糍粑是用糯米粉和成团,包红糖蒸熟,再裹上一层炒香的碗豆面,用芭蕉叶包好可作待客点心。还有把糯米饭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香茅草烤鱼,是一道傣族风味菜。一般先将洗净的鱼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后置于火上烧烤,并抹上适量的猪油,烤时香气四溢,这样烤出来的鱼香味扑鼻,鱼肉酥脆、味道鲜美独特。

傣族服饰的介绍 傣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和民间习俗。

傣族有什么特点? 傣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全省傣族人口有11067万人(1998年统计数),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35%。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傣族有1142139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边疆,主要聚居区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临沧、澜沧、新平、元江、元阳、金平、华坪、大姚、禄劝、景东、景谷、普洱、思茅、腾冲、龙陵、沧源、江城、河口、西盟等30多个县也有傣族散居或杂居。

傣族村寨多分布在肥沃的河谷平坝。比较大的坝子有景洪、勐笼、勐遮、勐罕、勐海、芒市、陇川、干崖、勐卯、遮放等。这些坝子海拔均在500―1300米之间,地势较低,灌溉便利,宜于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土壤多红壤土、棕壤土、黄壤土;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在21℃左右;终年不下雪,仅有轻霜期30余天;雨量充钉。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1700毫米之间,多集中在5月―10月,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

傣族聚居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人所共知,森林覆盖率占全州面积的5714%,德宏州森林覆差率占全州面积的4602%。森林中楠木、柚木、黄栗、恍榔、松、杉、柏、桧等名贵木材,随处皆有。傣家人喜植大青树、贝叶树、菩提树、摈榔树、椰子树、芒果树、牛心果、缅桂花、竹和黑心树(薪柴)于庭园四周,使傣族村寨成为名符其实的花果园。此外,荔枝、龙眼、柑、橘、杨梅、橄榄、柠檬、西瓜、香蕉、菠萝等水果种类繁多;天冬、乳香、红花、砂仁、野三七、龙胆草等名贵药材享誉中外。西双版纳还是亚洲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是驰誉中外的“普洱茶”的主要产地。铜、铁、金、银、镍、铅、锡、水银等矿藏资源很早以来就被傣族人民发现利用。德宏还盛产宝石、玉石、绿柱石和水晶等特种工业原料。

西双版纳是我国境内有野象出没的地区,有250余种动物生活在这里,珍贵的有虎、豹、熊、麂、飞龙、穿山甲、长臂猿、金丝猴、独角犀牛、白鹇鸟、长嘴犀鸟、双角犀鸟、孔雀等等。

傣族属于古代越人族属,秦汉时期,傣族先民被称为“滇越”和“掸”,并建立了已知的之一个政治组织“掸国”,公元1世纪掸人进入阶级社会,掸国首领被汉王朝封为“汉大都尉”。唐宋时期,傣族先民因有饰齿文身习俗,被称为“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茫蛮”、“白衣”等等。明清时期,傣族被称为“百夷”、 “佰夷”、“焚夷”、“摆夷”、“摆衣”。随着元朝云南行中书省的建立,傣族区域继续纳入中原王朝行政系统。元代将德宏及其邻近地区立为金齿宣抚司,分置六路总管府;西双版纳境建彻里总管府。明代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土司制度,傣族地区都分别建置土司,任命傣族头领为世袭土司。确立了傣族封建领主制的地方统治政权,傣族社会普遍向封建领主制发展。

1949年以前,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一直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封建领主制经济形态;散居在元江、新平、景谷等地的傣族,由于受汉族的影响,特别是清代推行“改土归流”后,他们较快地进入了地主经济阶段;而德宏及孟连、耿马等大部分傣族地区则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过渡阶段。1950年,傣族地区获得解放。1951年云南省内地傣族地区完成土地改革。1953年1月24日和7月24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先后建立。1955年、1956年德宏、西双版纳完成和平协商土地改革,至60年代初,整个傣族地区平稳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4年―1985年,云南省先后建立了傣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实行区>>

傣族的服饰特色是什么? 族男子一般穿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 而且衣服常是白色。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窄袖短衣和筒裙是妇女主要着衣,上身是白色、 绯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 下身为花色长裙。结发于顶,插梳子或顶花头巾。 有些地方妇女婚前穿白色或蓝色大襟短衫和长裤,特点是束腰; 婚后则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不再束腰。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 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呼花腰族、大袖傣等。

傣族有哪些节曰,生活习惯及服饰特点 1傣族的泼水节,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

傣族的服饰颜色特别鲜明大胆。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特别漂亮。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特别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来的,如果现在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应该也会像 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非常美丽。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概有一圈半!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不过现在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 *** 已经改进了,可以扣上!傣族服装更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可以穿了!

傣族舞蹈服饰的特点 服饰特点:上半身是露脐的背心,下半身是窄的长裙。

各种傣族妇女服饰均能显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

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富于热带、亚热带旖旎风光的傣族服饰,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

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永红布或蓝布包头。普遍有纹身的习俗,作为身体装饰美的组成部分。花纹有虎、豹、象、狮、龙、蛇等动物或经文、八卦、线条等图案。

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

德宏一带傣族妇女,婚前多穿浅色大襟短衫,下穿长裤,束一小围腰,婚后穿对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统裙。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珐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

各地的傣族妇女均很讲究发饰。 青年妇女多结发于头顶,也有束发垂脑后的。平日多于发上扎以帕或插梳子,天冷则顶花头巾。若逢节日喜庆,姑娘们尤爱在发会上插缀鲜花并洒香水,再穿上用绸缎、尼龙、灯芯绒、金丝绒等缝制的精美衣裙,盛装打扮,更感妩媚。每遇河边井旁沐浴之后,身材纤细。苗条的傣族少女,将黑亮的发髻盘于脑后,在紧身短衫和花统裙之间扣上银腰带,亭亭玉立,宛如古典仕女的风韵。

傣仂、傣讷、傣雅(花腰傣)、傣友、傣端(白傣)、傣艮、傣绷、傣朗(黑傣)、傣亮(红傣)。

九种,中国傣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傣族人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因此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雅、傣绷、傣端等自称。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泐”,德宏等地自称“傣那”,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称“傣雅”,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自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汉族称傣泐为水傣,傣那为旱傣,傣雅为花腰傣。

傣族分几个支系。傣族有九大支系。傣仂、傣讷、傣雅(花腰傣)、傣友、傣端(白傣)、傣艮、傣绷、傣朗(黑傣)、傣亮(红傣)。傣族源于中国古代百越族群。汉、唐史籍称傣族先民为“濮”、“越”、“僚”宋、元、明时称“金齿”、“茫蛮”、“白衣”、“棠魔”清代称“摆夷”。

傣族是水的民族。他们傍水建干栏而居,种植水稻,“一日十浴”。水在傣族美好生活的乐章里是最富色彩的音符。

傣族爱水、敬水,他们把土地叫“南令”(水土)。村村寨寨都建水井,并且悉心美化井亭。傣历年节都要泼水、竞赛龙舟、漂放河灯,为的是除秽、祈雨。

1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2禁忌: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3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节庆、礼仪、祭祀食俗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

如有一种糍粑是用糯米饭舂成团,包苏子糖馅做成的圆饼,用抹上腊油的芭蕉叶包好,食时可用火烘软或炸后蘸蜂蜜吃。

1、傣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传统节日2、傣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啊?3、傣族的风俗习惯简介4、傣族的风俗习惯、聚居地区和风土人情5、傣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傣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传统节日

一、聚居地区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傣族村寨多分布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比较大的坝子有景洪、勐笼、勐遮、勐罕、勐海、芒市、陇川、干崖、勐卯、遮放等,平均海拔在500—1300米之间,地势较低。

二、风土人情:

傣族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动相当自由,可以自由恋爱。未婚青年在节日里或盛会场合“串不少”(找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很盛行。流行招赘上门的习俗。

傣族举行婚礼时,都要有隆重的“拴线”仪式,由老人用洁白的棉线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把两人的灵魂拴在一起,并祝福新婚夫妇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三、民俗习惯:

1、服饰:

傣族服装,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文一条腿需两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

2、饮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

傣族也食昆虫。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捕蝉是在夏季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家后入锅焙干制酱。

酒为傣族人民所嗜爱,一般都是自家酿制,度数不高,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槟榔的习惯也很普遍。嚼食槟榔要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四、传统节日:

1、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

2、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3、泼水节,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

扩展资料

傣族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初期,傣族地区普遍进行了民主建政、肃清匪特的工作,安定了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了生产,疏通了民族关系,初步改变了傣族地区的面貌。为废除傣族社会的封建制度,党和 *** 根据傣族地区的具体情况,领导傣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运动,同时在傣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前,傣族地区的商业十分萧条,商品极少,价格昂贵,奸商又从中牟取暴利。广大傣族人民受尽了剥削。

新中国成立后,傣族地区各州县都建立了百货、民族贸易、外贸、农具、食品、医药和饮食服务等公司。贸易方式由过去的易货贸易、小额贸易为主转变为一般贸易、转口贸易、加工贸易、资本合作、技术合作国际汇兑区域会展等多元化、高水平的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傣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开展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实行科学种田,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等等,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中国 *** 网-傣族

傣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啊?

婚恋习俗

傣家青年恋爱不受任何限制,恋爱形式多样,婚俗方式不拘一格,犹如那里美丽的大自然一样色彩斑阑、自然纯朴和富有诗情画意。傣族青年的择偶求爱方式主要有丢包、串姑娘、对歌,赶街择偶、写情书等,还有举行奇独有趣的拴线婚礼仪式和“抢婚仪式”。

葬俗

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凡是人死了,要根据死者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和不同死因而采取不同的丧葬仪式。丧葬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和天葬四种。火葬是西双版纳很早就有丧葬习俗。寺庙里的佛爷、领主、僧侣和德高望重的人死后,多用火葬;土葬是西双版纳傣家人的主要丧葬方式,过去在临江河居住的西双版纳人,曾有水葬习俗,无论是病死、凶死、暴死,均用水葬,现已渐渐废弃。天葬是应极少数人生前的嘱咐,采取天葬仪式,以求灵魂升入天堂。

奇特习俗

西双版纳傣族有一种很奇特的习俗,即镶牙和染齿。傣族人把镶牙和染齿视为人生的成年礼俗。傣族青年男女,一般自14岁到17岁左右,就要把白色牙齿换成金的或银的。染齿的年龄多为十四岁五岁左右,他们喜欢把自己整齐的白牙染成黑色或深紫色的。深紫牙齿,是最漂亮的牙齿。女青年如果把牙齿染得又黑又紫,就会被人夸奖染了一副漂亮又耐用的好牙齿。有时,镶牙或染齿与否,会影响到能否顺利完婚,有:“凿牙完婚”和“染齿完婚”之说。

傣族人有“文身”习俗,傣语称“刺墨”。青少年一过10岁就可文身,有的年纪还小于10岁。他们可在自己的胸前、背后、腹部和四肢进行文身。文刺的花纹,常见的有龙、狮、虎、豹、蛇及怪兽,也可刺上日月星辰、几何图案和各种花卉,以及傣族文字,傣文符呢。一般青年文身的花纹,都是呈蓝色或黑以。只有少数人枣从前的贵族少爷,可用红色文身。

傣族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

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

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

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

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

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

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

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人死后一般实行土葬,少部分实行水葬。

傣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家。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1、傣戏

傣族有传统的傣戏。以前西双版纳有一种以舞蹈为主兼唱戏词的形式,这是傣戏的雏形。其情节比较简单,主要表现持刀的猎人与化了装的龙、凤、龟、鹤进行斗争。傣戏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带。因此傣戏又称“滇西傣戏”。大约在19世纪初产生于德宏盈江的盏西和干崖。

2、织锦

傣锦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对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织造时傣族妇女首先将花纹组织用一根根细绳系在“纹板”(花本上,用手提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如此反复循环,便可织成十分漂亮的傣锦。

3、乐器

傣族民间乐器有嘎腊萨、玎、筚、多洛、象脚鼓、_、排_和傣镲等。

傣族的特色乐器葫芦丝是舌簧乐器,用循环换气法能持续发出五度音程,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婉转。在月夜的竹林或傣家竹楼里,能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而吹出的颤音尤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创作出《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使葫芦丝音乐风靡大江南北。

4、花街节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5、婚姻

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还凭借权势,随意 *** 农民妻女。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傣族

傣族的风俗习惯、聚居地区和风土人情

一、风俗习惯:

1、婚姻: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还凭借权势,随意 *** 农民妻女。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

2、葬礼: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二、聚居地区: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三、风土人情:

傣族有食花习俗。经常采食的野花有攀枝花、棠梨花、白杜鹃、黄饭花、甜菜花、芭蕉花、苦凉菜花、刺桐花、金雀花、鸡蛋花、苦刺花、弯根花、盘藤花和一种傣语称为“莫谢”的花等,大约30多种。

傣家竹楼室内用篱笆将房屋分成两半,内室较小,是卧室,禁止外人入内;外室较宽敞,靠里部分为堂屋,是接待客人的地方,靠外部分设有火塘,是取暖、做饭的地方。

扩展资料

傣族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初期,傣族地区普遍进行了民主建政、肃清匪特的工作,安定了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了生产,疏通了民族关系,初步改变了傣族地区的面貌。为废除傣族社会的封建制度,党和 *** 根据傣族地区的具体情况,领导傣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运动,同时在傣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推陈出新。德宏州傣剧团编排的大型傣剧《兰嘎西贺》,几年来已演出50多场,观众近20万人,在缅甸等东盟国家演出也大受欢迎。

2004年,由德宏州傣剧团创作、改编的大型傣剧《南西拉》,在“2004年云南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新剧(节目展演”一举荣获综合金奖等10项大奖。之一次引进国外动画巨片《猫和老鼠》并翻译配音成为民族语;西双版纳之一张葫芦丝音乐专集《美丽傣乡》等多部剧集音像作品。

中国 *** 网-傣族

傣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1、民俗

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

傣族的婚礼,民间称为“金欠”,含结婚宴请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开门节”至“关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

这段时间成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届时要杀猪、杀鸡(有的人家还宰牛,备办丰盛的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本寨父老乡亲。

2、风土人情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傣族人民特色鲜明,爱好歌舞,傣族舞蹈生动形象,感情细腻,姿态优美,其更流行的是“孔雀舞”,优美的舞姿及投入的感情把孔雀美丽的姿态展现的淋漓尽致,把孔雀模仿的惟妙惟肖,如同把人们带入诗的境界。

傣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生活,傣族人民主要以傣历、傣医药和诗经为名。

扩展资料:

傣族的语言文字及历法

傣族也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语言有大泰、兰纳、暹罗等三大方言及若干个次方言,临近的方言之间发音差距很小,随着空间距离的拉大、差距也加大,但不论何地方言均能进行简单交流。

文字有暹罗体、澜沧体、兰纳体、端体、绷体、那体、阿洪体等七种字体,均由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都是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只在形体结构上有所差异。

现今,由于现代国家概念的形成,泰国全境使用素可体(泰国文,老挝全境使用澜沧体(老挝文,其他地区的傣族使用所在国文字,只有少数人还在使用属于自己的文字。

傣族历法有两种,分别是大傣历和小傣历。大傣历是傣族最早使用的历法,是傣族先民在汉族农历的基础上创造的历法,现今只有民族意识比较浓厚的大傣(泰人仍然坚持使用这种历法。

因而被称作“大傣历”。小傣历实际就是缅历,由缅甸传入傣族地区,小傣(泰人是最早接受这种历法的傣族,因而被称为“小傣历”。

-傣族

傣族古镇装修情况为:毛坯。

吉屋售楼营销中心 *** :4006581350转83138。

傣族古镇总投资约36亿元,项目共分四期建设,总规划占地面积约为2500亩。其中旅游核心区、配套住宅区、项目延展区占地约1200亩,主要建设有特色合院、特色商业以及洋房、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约80万平米。另外约1300亩城市配套为紧邻古镇的五亚山森林公园。傣族古镇以国家4A级景区标准建设,通过深入挖掘傣族历史文化,以古傣文化为统领,以建筑为骨、以商贸为气、以非遗为技,依托山形水势,打造一座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旅游服务和生态居住为一体的古傣文化旅游体验地,建成后的傣族古镇,将是一个集旅游、消费、休闲、景观、文化等多位一体的芒市特色旅游品牌、商贸旅游结合体,既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需求,又能提升整个城市形象,树立城市新名片,加速芒市城镇化发展,将成为滇西旅游集散地、傣文化传承体验地。

傣族古镇位于:芒市云南省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环城东路松树寨对面。

容积率:125。

绿化率:68%。

物业类型:别墅。

产权:联排70年,双拼70年,合院70年。

:傣族古镇更多详细资料。

1、服装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2、饮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

酒为傣族人民所嗜爱,一般都是自家酿制,度数不高,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

喝时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槟榔的习惯也很普遍。嚼食槟榔要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3、习俗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分布: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2000年,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15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

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