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咖啡馆的商业模式

装修宝典06

死亡咖啡馆的商业模式,第1张

死亡咖啡馆的商业模式
导读:让人们打破文化禁忌,让人们有一个环境舒适的地方来自由地谈论生与死。“死亡咖啡馆”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为死亡做准备,当有人死亡,或死神将至,他们可以从容地为自己或垂死之人做一些事先已经想好的事情。讨论死亡几乎是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共同禁忌,而

让人们打破文化禁忌,让人们有一个环境舒适的地方来自由地谈论生与死。

“死亡咖啡馆”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为死亡做准备,当有人死亡,或死神将至,他们可以从容地为自己或垂死之人做一些事先已经想好的事情。

讨论死亡几乎是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共同禁忌,而“死亡咖啡馆”迅速在世界各地流行,却表明人们实际上是愿意谈论这个话题的。死亡咖啡馆’将开启全人类关于死亡和垂死的文化融合之门。

死亡咖啡馆:

意思是指一群人聚集在一家气氛温馨的咖啡馆里,喝着冒热气的咖啡,吃着美味的蛋糕,讨论着关于生与死的话题。2011年,伦敦开设了全球之一家“死亡咖啡馆”。此后,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相继开设了近百家此类咖啡馆。

国内发展近况: 全国之一次死亡咖啡馆已经在2014年9月21日下午,在北京77文创园的时差空间举办。时差空间会定期举办中文以及英文的死亡咖啡馆。

今天下午有幸参加了“死亡咖啡馆”的线下活动,在国内最早介入临终关怀领域的公益人黄卫平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分享关于死亡的生命故事和感受。在一个温暖有爱的场域中谈论看似沉重的话题,当允许内在的悲伤,恐惧等情绪释放的时候,生命本来的能量就会自然的流动和呈现。

死亡咖啡馆:意思是指一群人聚集在一家气氛温馨的咖啡馆里,喝着冒热气的咖啡,吃着美味的蛋糕,讨论着关于生与死的话题。2011年,伦敦开设了全球之一家“死亡咖啡馆”。此后,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相继开设了近百家此类咖啡馆。在2014年中国各大城市用陆续开始有死咖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对死亡的意识,以帮助人们充分利用有限的生命去体会生命的意义。

死亡咖啡馆活动

是开放心胸、拓宽视野的生命对话

是尊重倾听、没有评判的畅所欲言

是打破传统禁忌、直面死亡恐惧的尝试

是也是一次自我探索,碰触价值信念边界的挑战

死亡五部曲是由瑞士的心理学家Elisabeth Kübler-Ross在1969年时提出来的,库伯勒-罗丝模型描述了人对待哀伤与灾难过程中的5个独立阶段。绝症患者被认为会经历这些阶段。这一模型是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在她1969年出版的“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一书中提出的。这一模型中的阶段后来广泛流传,被称作“哀伤的五个阶段”(Five Stages of Grief)。

之一阶段:Denial 否认

大多数患者无论是在一开始就被明确告知病情或是起初不明真相、随后意识到自己患有绝症时,之一反应往往经历否认这一阶段,产生不同程度的否认情绪,会在心里想:不,这不可能。否认是暂时的自我防御机制。

第二阶段:Anger 愤怒

当最初的否认无济于事,愤怒、狂燥、嫉妒、怨恨之情便开始出现,会自然而然的想:为什么会是我。愤怒的根源是由于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无法充分享受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计划等。常常把怨气撒在他人的身上。

第三阶段:Bargaining 交涉

这个阶段其实即是与残酷的事实讨价还价、做交涉和拖延时间,自我设定一个最后期限,在这个期限内实现一桩心愿、完成一件自我的承诺。

第四阶段:Depression 抑郁

当晚期患者对自己的状况再也无法否认,当他出现越来越多的征兆、变得越来越虚弱时,他无法做到一笑了之、无动于衷,也无法做到怨气冲天时,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和焦虑,这种焦虑来自对生活、情感、工作等的焦虑,也来自病人在等待与这个世界永别的过程中产生的悲伤。

第五阶段:Acceptation 接受

经历了前面的几个阶段,最终进入到对死亡即不感沮丧又不感愤怒的阶段,这时候,不再惋惜自己将失去精彩的人生美景,而是开始默默守候离去的那一刻,睡眠也不再是为了逃避现实或是病痛折磨间隙的短暂休息,这一阶段的睡眠变得象婴儿一样单纯,对一切事物都不再有任何兴趣,重新找到了安宁。

在2019年经历了我生命中重要亲人的离世,也让我不得不开始面对和思考死亡的议题。在这个过程中,陈果老师在《好的孤独》那本书中对于死亡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也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陪伴我不断的领悟死亡带来的意义。以下是陈果老师书中部分节选:

目录部分1:了解死亡恐惧1、记录你每次想到死亡的情况。2、把焦虑或恐惧记录下来。3、比较焦虑与死亡的想法。4、认识焦虑和预感之间的关系。5、诚实面对自己。部分2:放下无法掌控的事情1、专注于自己能控制的事情。2、规划人生。3、摒弃无用的想法。4、留出专门的担忧时段。5、反驳自己的焦虑。6、想想他人对自己的影响。7、尝试从未做过的事情。8、与家人朋友一起制定临终计划。部分3:思考人生1、思考为何生死都是同一循环的组成部分。2、设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3、要明白身体发挥的作用。4、与大自然共处。5、想想身后事。部分4:好好生活1、真正享受生活2、与亲人共度时光。3、写感恩日记。4、好好照顾自己。部分5:寻求支援1、想想自己是否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2、了解心理医生能给予的帮助。3、与他人聊聊自己对死亡和临终之事的想法。4、拜访"死亡咖啡馆"等团体。极端怕死的心理,即死亡恐惧症影响着全世界数百万人。一些人会因为怕死而倍感焦虑,饱受困扰。死亡恐惧症是对死亡本身或自己终有一死的恐惧,而“尸体恐惧症”则是对死人或其它死亡事物的恐惧。不过,这两种恐惧症都和与死亡有关的种种未知恐惧相关,即“恐外症”。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就是对人类无法解释之事感到害怕。对于徘徊在死亡边缘的人们更是如此,死亡迫近产生的种种不确定性成倍增加。为了更从容地应对死亡,首先你需要了解死亡恐惧症,然后慢慢克服它。

部分1:了解死亡恐惧

1、记录你每次想到死亡的情况。应对死亡恐惧,首先要清楚这种恐惧是如何影响你的生活,影响程度多大。我们往往无法立刻意识到激发恐惧和焦虑的环境因素或原因,所以记下当时的情况,才能更好应对。先问问自己:"当我感到害怕或焦虑时,周围发生了什么事?"出于种种原因,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从基础做起,回想过去几天,尽可能写下死亡想法出现时发生的所有事情,包括当时你在做什么。

对死亡恐惧的现象十分普遍。纵观历史,人类一直关注,甚至专注于探索死亡与临终的奥秘。引起死亡恐惧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年龄、宗教信仰、焦虑度和得失心理等。比方说,人处于过渡期时往往会更担忧死亡,这些阶段包括4至6岁、10至12岁、17至24岁以及35至55岁。长期以来,学者们致力于探讨死亡这件事。根据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观点,人们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因为死亡"从外界而来,又将我们变回外界"。因此,死亡也向我们展示能想象到的(或在某种意义上,难以想象的)未知世界的根本。正如萨特所言,死亡能将我们的肉身变回最初呈现的非人类状态。

2、把焦虑或恐惧记录下来。接着,凡是有因为焦虑或恐惧而放弃做的事情,也记录下来。即使你不确定负面情绪的产生是否和死亡或临终相关,也详细记录下来。

3、比较焦虑与死亡的想法。分别列出关于死亡的想法和引发焦虑的情景,寻找两者的共性。例如,你可能会注意到,每当看到某个品牌的糖果,就会没来由地感到焦虑,而同样的情况下也会想到死亡。这时,你可能会记起这个牌子的糖果曾在祖父或祖母的葬礼上出现,这让你想到死亡,多多少少感到恐惧。物品、情感和情景之间的联系相当微妙,有时甚至比上述情况有更密切的关系。因此,用文字记录能帮助你更好地留意到它们,之后再受到这些事情影响时,就能更好地应对。

4、认识焦虑和预感之间的关系。恐惧的威力不容小觑,它能影响你所做的任何事情。如果你将眼光放长远一些,就会发现你所害怕的事情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我们预判事情未来走向时,经常夹杂着焦虑,而这种情绪又关乎未来。时刻提醒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有时比死亡本身更糟糕。谁知道呢,也许死亡压根不像你想得那么凄惨。

5、诚实面对自己。老老实实、坦坦荡荡地直面死亡的宿命,不然对死亡的恐惧会一直困扰你。让有限的生命绽放光辉,生命才更有价值。你清楚自己终有一死,但不必生活在恐惧之中。当你能诚实面对自己,直面死亡时,对死亡的恐惧就会慢慢消散了。

部分2:放下无法掌控的事情

1、专注于自己能控制的事情。死亡令人十分害怕,主要是因为它揭露了生命的有限性,以及死亡引起的种种设想。与其费心于无法掌控的未来,不如多专注现阶段可控的事情。比方说,如果你担心自己会犯心脏病死去。对于心脏病来说,有不少无法控制的因素,包括家族疾病史、种族和民族、年龄等。纠结于这些事情会让你更加焦虑,相比之下,较好的做法是把注意力放在可以控制的事情上,比如戒烟、定期锻炼和注意饮食。事实上,比起那些不可控的致病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更容易引发心脏病。

2、规划人生。当我们费尽心思想要掌控生活时,常会因为意料之外的事情而倍感失望、沮丧和焦虑。学会放松,不要对生活把控得太死。当然,你依然可以制定计划来引导人生,但要给意料之外的事情留点余地。你可以用河流类比人生。有时,河岸会出现变化,河道弯曲,而河流便随之加速或减速。河水仍在奔涌,但你得引导它流向既定的方向。

3、摒弃无用的想法。当你试图预测或想象未来时,不禁要问,"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怎么办?"这就是小题大做,杞人忧天了。杞人忧天只会让你产生负面情绪,别无他用。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会影响由此产生的情绪。例如,如果你担心上班迟到,可能会告诉自己,"如果我迟到,就会被老板骂,还可能丢了饭碗。"如果你想掌控结果,那这类杞人忧天似的想法会让你焦虑不已。不要杞人忧天,多往积极方面想想。推导自己的想法,可以告诉自己,"我迟到的话,老板肯定会生气,但我可以向他解释交通太拥堵了,也可以提议用加班来弥补迟到的时间。"

4、留出专门的担忧时段。每天同一时候留出五分钟,思考自己担心的事情。更好不要在睡前进行,谁也不想带着烦恼入梦。如果在其它时间产生担忧的想法,先留着,到担忧时段再想。

5、反驳自己的焦虑。如果你对死亡感到焦虑,那问问自己特定情况下死亡的几率。比方说,可以调查飞机失事的死亡数据,就会发现自己太过杞人忧天,真实情况往往没那么吓人。

6、想想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当他人的担忧占据思绪时,你也会变得紧张起来。也许你有朋友非常担心疾病和生病,这也会让你对生病感到紧张。尽量少和这样的人相处,降低担忧出现的频率。

7、尝试从未做过的事情。我们会害怕未知或无法理解的事情,因而常常拒绝尝试新鲜事物,或进入新的环境。为了减少这种克制,不妨选择一个从未想过的活动,下定决心尝试一番。先在网上研究研究这个活动,和参加过的人聊聊,这样你会越来越适应这一想法,然后看看自己能否勇敢尝试一两次再做长久打算。这种体验新生活和新活动的 *** ,可以让人更专注于生活中的喜悦,而不是担心死亡和临终之事。

参与新活动会让你更加了解自己,特别是在自己能够掌控和无法控制的事情上。

8、与家人朋友一起制定临终计划。谈到死亡,你会发现大部分事情都完全不受控制。我们无法得知死亡的确切时间或地点,但我们也可以做些努力,更从容地应对死亡。例如,如果身处昏迷中,你想让生命维持疗法持续多久?希望在家里还是在医院离世?

起初,和亲人们谈论这些可能会让人不太舒服,但如果发生了这种不幸的事情,而你又失去表达能力,那谈话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这类讨论也许能帮助你减轻对死亡的焦虑。

部分3:思考人生

1、思考为何生死都是同一循环的组成部分。要认识到自己的生死和其他生物的生死一样,都是同一个循环,即生命周期的组成部分。生死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其实生死总是同时出现。例如,我们身体中的细胞在生命周期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不断地死亡和再生,所以人类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不断成长。

2、设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作为肥沃的生态系统,身体养育了无数的生物,死后尤为如此。人活着的时候,消化系统里存在着数百万微生物,它们帮助人体维系健康,增强免疫功能,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助于认知。

3、要明白身体发挥的作用。从宏观角度上看,生命以独特的方式和谐共处,形成靠身体机能和行为举动维系的社会和社区。人体和其他生命体一样,有着类似的生命机制和物质。知道这一点,你会更能理解地球离了谁都能照样转动的道理。

4、与大自然共处。在自然环境里静静心,散散步。你也可以出去走走,多与其他生物相处。参与这样的活动,能帮你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也是广阔世界的一部分。

5、想想身后事。试想自己死后会去极乐世界,这也是许多宗教都深信不疑的一点。如果你信仰某个宗教,那么该宗教关于来世的信仰或许能让你感到慰藉。

部分4:好好生活

1、真正享受生活。更好不要花太多时间来担心死亡和临终之事,相反,要尽可能做到天天开心。不要纠结于琐事,去外面转转,和朋友们一起玩,参加新运动。只要能让你不再想死亡的事情,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让自己多关注当下,想想如何生活。许多怕死的人每天都会思索死亡之事,这意味着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想去完成。坦然面对恐惧,问问自己:"今天会发生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既然今天你还活着,那就努力生活吧。

2、与亲人共度时光。让身边都围绕着能令自己快乐的人,当然也要努力让他人快乐。和他人共度的时光很美好,令人眷恋。例如,如果你曾与孙辈拥有过美好的回忆,那么孩子们在你去世后会继续怀念你,那番美好记忆是永生的。

3、写感恩日记。感恩日记用来确认并记录你所感激的事情,这将帮助你多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想想生命中的美好,多加珍惜。隔几天就花些时间写下令你感激的时刻或事情。认真书写,细细品味,享受喜悦。

4、好好照顾自己。不要让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也不要冒着死亡的风险鲁莽行事。避免不良行为,如抽烟喝酒、吸毒或边开车边玩手机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死亡的风险。

部分5:寻求支援

1、想想自己是否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如果对死亡的恐惧太过猛烈,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情绪,那么就应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例如,如果你因为怕死而开始避开某些活动,那么更好和医生谈一谈。如果出现下述迹象,更好也看一下心理医生:因为怕死而深感无力,惊慌失措,沮丧不已

认为自己的恐惧不合常理

饱受恐惧折磨超过半年

2、了解心理医生能给予的帮助。医生可以帮助你深入了解死亡恐惧症,寻找应对之策,逐渐减轻恐惧,直至完全克服它。请记住,克服恐惧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也许你得过一段时间才能掌控自己的恐惧,但也有人只进行8至10次治疗,便大大改善了恐惧症。心理医生可能使用的策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如果你害怕死亡,可能会不由地产生一些想法,加剧对死亡的恐惧。医生运用认知行为治疗让你质疑自己的想法,识别这些想法引起的情绪波动。例如,你可能会这样想,"我不能坐飞机,因为我害怕飞机失事。"这时,医生会质疑你的想法,也许通过解释飞机实际上比开车更安全,让你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有多不切实际。然后,你开始改变想法,让它更现实一点,比如,"那些每天飞来飞去的人们都活得好好的,我也不会出事的。"

"暴露疗法":因为害怕死亡,你或许会选择避开一些会加深恐惧的场合、活动或地方。暴露疗法将迫使你直面自己的恐惧,医生可能会要求你想象自己一直在逃避的情况,或直接要求你身处真实情况之中。例如,如果你因害怕飞机失事而一直避免坐飞机,那么医生可能会要求你想象自己在飞机上,描述飞行的感觉。之后,医生还可能会让你真正坐一趟飞机。

"药物疗法":如果你对死亡的恐惧太深而焦虑不已,那么医生可能会把你转介给精神科医生,开些药物辅助治疗。请记住,药物治疗只能暂时减轻恐惧引起的焦虑,治标不治本。

3、与他人聊聊自己对死亡和临终之事的想法。敞开心扉,说出恐惧总归是好的。说不定别人也有过这样的担忧,可以分享些他们克服恐惧的经验。向自己信任的人倾诉自己对死亡的想法和感受,告诉对方你已经担忧多久了。

4、拜访"死亡咖啡馆"等团体。人们总是不愿提起死亡或临终相关的事情,所以要找寻专门团队,坐在一起聊聊这些话题。"死亡咖啡馆"这样的团体就专门聚在咖啡馆谈论死亡相关的话题。还有些互助小组致力于帮助人们解决死亡引起的情绪问题。这些团体聚在一起,集体探讨如何在知道终有一死的情况下充分享受人生。如果你找不到这样的团体,不妨自己创建一个。也许你身边有很多人受死亡恐惧困扰,只不过都苦于无处排解情绪罢了。

小提示死亡恐惧有时也可能是抑郁症或焦虑所致,这样的话就应该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进行治疗。

可以多咨询几位医生,不要害怕尝试。你得找到最能帮助你的那位,一起解决恐惧问题。

要始终相信你能战胜恐惧。

想想生活的美好,这会帮你忘掉恐惧。

清明即将到了,又是纪念逝去的亲戚好友的日子。曾经那些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只能留作怀念。了解一下死亡,能让我们更好的生活,未知死,焉知生!这本书可能会让我们改变一下对生死、对活着的态度。

1

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吗?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确实如此。比如我自己,就特别害怕死亡,小时候连看到纸钱都害怕得不行。如果同学因为家人去世臂带黑纱,我都会离得远远的。

然而,这世界上却有一些人不害怕死亡。不仅不害怕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死亡还是一种美好的体验。更为重要的是,经过这番体验之后,他们居然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生活得更加快乐幸福了。这些人是谁?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他们是一些死而复生的人,经历了“濒死体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美国科学家雷蒙德·穆迪的著作《死后的世界:生命不息》。

2

首先,什么是“濒死体验”?简单地说,就是濒临死亡的体验。这是一些人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即将死亡,但意外获得恢复后,所叙述的关于死亡时刻的体验。1975年,穆迪博士发表了《死后的世界:生命不息》一书。他采访了150名被临床判为“死亡”却又活过来的人,详细记述且分析了他们所经历的“死后世界”,并首次提出“濒死体验”概念,开启了全世界科学家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为此,穆迪博士被誉为“濒死体验之父”,本书也成为这个领域最经典的著作之一。

3

那么 ,在《死后的世界:生命不息》 这本书中,那些死而复生的人到底经历了些什么,会让他们产生如此大的改变呢?

根据采访人的描述,穆迪认为,尽管濒临死亡时,环境及当事人的类型各有不同,但濒死体验的感受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他将这些相似之处整理出15个元素,比如不可言状、听到有人宣告其死亡、平和而宁静的感觉、听到不寻常的声响、看到黑暗隧道、脱离自己身体、和别人相遇、可以与人交流的光、回顾一生、感觉到边界或界限、重新回到自己身体之内。

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这些要素,穆迪构建了一个包含15个元素的相对完整的濒死体验过程,它的过程是这样的。

一个人快要死了,身体痛苦到了极点,并听到医生宣告他的死亡。他开始听到很不舒服的声音,刺耳的 *** 或嗡嗡声,同时觉得自己飞快地穿过一条很长的黑暗隧道。接着,他脱离了自己的身体,但是仍处于身体附近,只不过远远地看着自己的身体,仿佛他是个观众。他从这个不寻常的、有利的角度,观看医生试图救活他,心情有些乱。不一会儿,他回过神来,注意到自己仍然有个身体,但是感觉不同以往。接着,一些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有人来帮助他,他隐约看到已故的亲戚和朋友的灵魂,一个发光体出现在他眼前,还问他一些问题。不知不觉地,他来到一个边境,那是此生和来世的界线。然后,他突然觉得自己死期未到,必须回到人间。在一种复杂的情绪里,他终于和他的身体合二为一,最后活了过来。”

4

听到这个体验,大部分人都会感到新奇,但是这种体验很难表达。首先,濒死体验者一般很难找到合适的人类语言,去形容那些超自然的场景。其次,普通人会嘲笑这种死里复生的经历。因此大部分濒死体验者会绝口不提。然而,那些体验却对他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他对死亡以及死亡与生命关系的想法改变了。人的临终濒死体验并非普通人所想象的那么可怕,对于临终者来说甚至还是一种愉悦的经历。经历过这些之后,几乎所有濒死体验者都不再害怕死亡了。因为死亡对于他们而言,再也不那么险恶了。死亡就像是从某个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状态,或是踏入到更高的意识状态中。在不怕死亡的同时,他们更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更加热爱生活。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说的并不是某个人的经验,而是一个模型,是由众多濒死体验者故事中的共同元素组成,是为了让听者知道一个临终者可能会经历什么事情。被采访者常说:那样的体验让他们的生活更开阔也更深刻,让他们有了新的目标和道德原则。他们开始更关注心灵的成长,希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去帮助别人,去真心地爱别人。

现在还不清楚为什么经历濒死体验后,人的思想会产生如此大的转变,但它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显然易见的。因此,本书于1975年首次出版,随即引起轰动,很多人开始关注生命与死亡的终极问题,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此书不断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向世界各地,至今销售超过1300万册。

5

那么,濒死体验是如此的奇妙,并具有强大的效力。我们普通人,尤其是郁郁寡欢、失去人生目标、感觉人生不值得的人,是否可以体验一下,由此治疗升华自己的精神呢?

你可能会说,开什么玩笑,这不可能。难道让我们都死一回,万一醒不过来怎么办?万事皆有可能。1995年,穆迪开发出了一种不用真正接近死亡就能诱发濒死感觉的技术,让人们可以安全无虞地亲身体验濒死过程。甚至他还使用可靠 *** ,让人们看到死去的亲友并与他们交谈,以帮助家属走出过度的悲痛。穆迪保证,这绝不是药物、幻术所致,也绝不是参与者精神有问题,一切都是在科学规范下进行。但具体是如何操作的,书中并没有具体描述,只知道需要专业设备,与冥想有一定关系。

6

通过死来探索人生意义,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2011年,英国人约翰·安德伍德在伦敦发起了名为“死亡咖啡馆”的聚会。一群人聚在一起,围绕“死亡”的主题,进行对生死的探讨。如今这个活动已经扩展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比如,韩国的棺材学院推出模拟葬礼的体验服务。体验者以死者的身份写遗书、拍遗照、入殓、棺中静思、思考人生,解脱并重生。对死亡的体验,目的是促进人们对生命的反思,深刻地体会生命的意义,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死后的世界:生命不息》绝非一本猎奇的书,也非仅仅开拓眼界这么简单。它的意义正如穆迪博士所说:我们对于死亡的认识,会使我们安身立命的方式产生重大的改变。濒死体验对于我们每个人如何面对生命而言,具有深远意义。未知死,焉知生,在我们得以一窥彼岸世界以前,是无法完全理解此生意义的。

7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禁缅怀逝去的亲人,并陷入了久久的感伤。不是不能自拔,而是不想这么快的抽身而出。平时总是忙忙碌碌,被琐事缠身,留给缅怀过世亲友的时间真是少的可怜。觉得很愧对他们,愧对他们生前给予我的关怀、帮助,而我不仅没有来得及回报,现在居然连思念他们的时间都变得如此稀少。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对死亡有了更多的思考。我自愿沉浸于伤感之中,希望用专门的一段时间来思念回顾、祭奠我过世的亲人朋友。同时,只有沉浸其中,才能更深刻地帮助我思考人的生死价值,人生在世活着的意义。正如《死后的世界:生命不息》书中所说:“未知死,焉知生”。

(《死后的世界:生命不息》,三联生活周刊推荐书籍)

死亡咖啡馆:意思是指一群人聚集在一家气氛温馨的咖啡馆里,喝着冒热气的咖啡,吃着美味的蛋糕,讨论着关于生与死的话题。2011年,伦敦开设了全球之一家“死亡咖啡馆”。此后,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相继开设了近百家此类咖啡馆。国内发展近况: 目前,全国之一次死亡咖啡馆已经在2014年9月21日下午,在北京77文创园的时差空间举办。时差空间会定期举办中文以及英文的死亡咖啡馆。

选项多呀,《星光咖啡馆与死神之蝶》是Yuzu-soft *** 的恋爱冒险游戏,该社第11作,2019年12月20日全日本发售。[1]2022年2月25日,Hikari Field[22]和NekoNyan[23]联合 *** 发行该作多语言版,于2022年3月25日发售。[20]

游戏讲述了本因意外事故丧生的主人公为了逃脱死亡的命运,协助死神完成开咖啡馆工作的故事。

古间先生&入见**死了,店长被艾特带走当做 *** 半喰种的材料,雏实加入青铜树了和绫人搭档,四方先生和董香新开了咖啡店取名re等待金木回来,金木被有马打败失忆成为喰种搜查官换了名字叫佐佐木琲世